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會少了很多感情?
真實生活中是否應該以哲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
這種是不是太過於理性。
可現在已經很少有情感去看待事物了。
發現哲學入門之後已經沒有了感情。
有些
可悲
國學入道,哲學入門。
你這是學的半吊子。我理解反而是學哲學學的多了,對人的情感的感觸和想法都有更多的體認。很多哲學家的思想體現出了他們的激情與情感。你可以讀讀羅伯特·所羅門的《大問題》,裡面有專門對哲學和情感的討論。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尼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
感性和理性都是人類具有的能力,哲學不是教你做一個沒有情感的殺手,而是愛智慧、愛生活的愛智者。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不要被困在裡面。
謝邀
題主的疑慮是在接觸哲學這樣一門極具理性的學問之後,發現自己很難再用以前那種平常的心態來面對事物,從而造成一種標準不明的焦慮與無措。這,是正常的。
首先我們要明晰一個概念,究竟什麼是哲學的眼光,學習哲學會抹殺人的感情嗎?通常來講哲學家給人的印象是嚴肅深沉,不苟言笑;說的話都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而哲學總是讓人聯想到理性、智慧、晦澀等。有的時候甚至覺得哲學家在故弄玄虛,咬文嚼字,難道他們就不能把話講得通俗一點?非得裝作一副深不可測的樣子?其實哲學家自己也不想這樣,因為比讀天書更難的是寫天書。哲學的困難不再於它的研究對象太複雜,而在於其研究對象太簡單,哲學的一個問題就是其全部問題,哲學的全部問題就是一個問題。複雜的事物難懂,簡單的事物更難懂!因為哲學的研究對象過於簡單,彷彿用一把剃刀,把事物的規定性一下一下地剃掉。以至於所有事物最後就剩下一個「存在」了,結果哲學家還不滿足於「存在」,哲學家還想知道為什麼「存在」存在,而「非存在」就不存在呢?簡單嗎?太簡單了,簡單到令人髮指,簡單到沒有感情,簡單到如墜入深淵一樣冰冷。
哲學家為什麼要思考這些呢?嚴密地論證、冰冷地修辭、無情地審視,哲學家像神一樣定義著一切,他不允許自己摻雜絲毫情感,不允許自己犯下半點錯誤,造成如此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哲學家是最有「感」「情」的人。
就像《蘇菲的世界》告訴我們的一樣,每個天真的孩童都是哲學家。你還記得小時候面對新奇世界時心潮澎湃的感覺嗎?璀璨的星空,火紅的朝陽,自然的變幻……那時的你懷著無窮的好奇心,總在追問著「為什麼」,那時的你情感豐富,純凈無邪。那時的你,簡簡單單。可後來,你變了,變得老練、成熟,變得難以捉摸。你知道你不是小孩子了,不能由著性子胡來,你學會了審慎,你知道看問題要理性,不能感情用事。你認為只要保持著十足的理性就能和哲學家一樣,因為哲學的目光就是理性的目光,但你和真正的哲學家之間差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一種真正的情感、至善的情感,純美的情感,一種慈悲。是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感。黑格爾以其「理性的放蕩」「理性的狂妄」而飽受批判,但沒有人會因此否認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是法國大革命的理論表徵。這就是哲學家,這種情感是大徹大悟,是鯨吞宇宙,是一種天下情懷。所以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帶有人性的溫熱的學問,哲學的目光也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神的目光,而是人生在世的人的目光。
另外題主說是否應該用哲學的眼光觀察身邊生活的一切,這也是值得討論的。
首先,有什麼樣的理論背景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理論視角。這是正常的,但要做到「異常思,平常心」,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思考哲學問題的時候要努力思考,異於常人;但生活時要有著一顆平常心,也就是老話講叫「難得糊塗」,就像一個人如果平時吃飯的時候也會想這個飯是存在的嗎?它的存在對於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嗎?我所理解的飯究竟是我的構想還是飯本身?我和飯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不排除學哲學會學到這種瘋魔的狀態,但真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這人也差不多瘋了,通俗點就是被迷了心竅了。我相信題主還沒到這個地步,可能就是說有時候因為太理性了而導致一些人際關係或內心上的起伏,根本原因還是您畢竟剛入門,還在「掌握了一項新技能」的興奮期,而且畢竟也沒有學得像哲學家那麼通達,所以有些生活上的不適也是正常,不必為此太過勞神。最後送您一句話「保持必要的張力,達到微妙的平衡」希望您早日促成情感和理性的「和解」。
ps:本人的哲學水平也就是剛一隻腳跨進門,文中的很多語句是引用了葉秀山,孫正聿等大師的原句,屬於就是把先生們的觀點用我的話又說了一遍,真是暴殄天物,因為操作不順所以部分引用的地方沒打引號也沒註明,對此我表示皮這一下非常開心。
謝邀。
沒錯。哲學就是「愛智慧」,愛智慧就要較真,較真就要講邏輯、講事實,而情感里最容不得的就是理性。既然你要愛智慧,那你拿什麼怎麼愛我?
人的精力有限,有選擇必然就要放棄一些東西。理智與情感就是這樣格格不入,一個理智的人註定激動不起來,一個感性的人必然理智不起來。就好比,你不能用理智使自己硬起來,也無法用對上帝的信仰發現進化論。
古往今來,哲學家與民眾格格不入,蘇格拉底懷著滿腔熱忱,結果被他深愛的人民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代表理智,雅典公民代表情感,兩者無法互相理解。
您好,謝邀。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是物質、理性,文是精神、感性。
太理性就會脫離,太感性就會糾纏。要學會用理性和感性相互調和,這樣才能融入而不陷入,遠離而不脫離。
能融入集體,又不被集體所左右,這就是駕馭。
哲學是什麼?是對一系列問題的追問,那麼感情里也會有追問。
如果你說哲學代表理性,似乎沒錯,那麼,感情當然代表感性。理性和感性大家都知道是不等同的東西,但他們也並不是完全敵對。感情里的東西,往往是需要理性的追問才能更好的解決,理性脫離了感性也不完整,脫離了肉體的靈魂哪天被證實存在了再說。
所以,相反,對於感情,有哲學的參與往往是更美麗的,當然,除去偽哲學。
瀉藥
感謝邀請。
我覺得,中學時代應該鼓勵少年們去戀愛。很多年輕人對生活的困惑,對自我命運的困惑,都來源於青春期缺乏戀愛經驗。人在缺少戀愛經驗的時候,很難認識自我,對人生和自我是迷茫無助的。
可是,人對認識自我尋求夥伴,是有需求的。這個時候,如果不讓戀愛,那麼往往只能去寄託於「追星」「拜佛」「讀哲學」這三個途徑。然而這三項,哪一項都比所謂「早戀」危害更大――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缺乏人生體驗的時候,是不該【過度和過早思考人生】的。害處極大。(而追星往往浪費時間,拜佛容易誤入歧途)
青春期缺乏戀愛經歷,到了大學,有時候單身狗會找很多借口來掩蓋自己是單身狗這個事實。其中「缺乏感情」是眾多借口中,一個比較經典的借口。一般這個借口多用來掩蓋「求而不得」感情這種狀態。
而「缺乏感情」的原因,有時候,會被單身狗描述成「因為喜歡哲學」――以表現自己的孤單的狀態是有一個高冷的理由的。
然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喜歡哲學則成了一個解釋「求而不得」狀態的借口。
言歸正傳。正傳其實很容易講明白。
哲學和感情不是對立的。哲學提供的是一個邏輯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以供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感情是世界上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考慮感情的哲學,是不完整的,不足以充分解釋世界。
所以學哲學主要應該培養的是「邏輯思維」,「系統思想框架」,而不一定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只是諸多哲學體系里的其中一種。其餘還有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犬儒主義等等。東方的儒家道家其實更強調對「人情」「人慾」的討論。而像叔本華和波伏娃這樣的哲學家,幾乎用了很多著作來討論人的感情方面,愛情也好,人情世故也好,都有涉及。
所以,該戀愛戀愛,喜歡讀哲學,盡量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入到書里。就慢慢做筆記梳理書本本身就行了。
如果還把握不好這個「姿勢」,多了解一下姜文。
謝邀。
哲學就是所知道的情況總結,情感也包括於其中,哲學與情感沒有衝突。
人是種三腦生物。情感腦、理智腦、本能腦。該用情感腦的時候用理智腦,該用理智腦的時候用情感腦,該用本能腦的時候不用本能腦,不該用本能腦的時候用本能腦?,以上就會被當成神經病、無理取鬧、冷血動物?。哲學就是讓一個人去學什麼情況下該用哪個腦,別上一秒肯定一件事,下一秒自己變成當事人就否認同一件事,自己還沒發現這個大矛盾。
應邀
佛法認為,一個學佛人,應當在「慈悲、方便」增上的路上前進。
所謂慈悲,就是對一切眾生,慈悲為懷,隨緣息苦與樂。
所謂方便,以大智慧隨緣救度,自利利他。這其中,當然包括滿足相應者感情的需要,例如,父母、兄妹、妻子丈夫、兒女等等。
如果學哲學,到了近於「木頭」的性質,就非「人性的哲學」了!
佛法認為,世間的哲學,依然是二元對立中的妄想執著。哲學面對死亡,依然是黔驢技窮的!
所以,佛法認為,依止善知識,隨緣生活,修學佛法,解脫生死輪迴,才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事兒!
哲學是思考問題方式。
情感每個人都會有,哲學也會有自己的情感邏輯在的。
每個人想問題的方法不一張,就會有不一樣的哲學觀點。
所以我覺得,哲學還是有感情的。
只不過這個感情不盲目,或許有的時候會披上理性的外衣。
所以很多時候,會讓人覺得沒有感情。這只是一個階段,之後可以因為哲學令感情更加豐富的,只要自己願意這麼做。
哲學只是讓人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如何取捨完全在於個人。
比如李小龍就是一位哲學家,但李小龍感情很豐富。
卸腰。哲學我是半吊子,但是確實會有這種共鳴。如果一道題答案很明了,你還會有興趣解題么。最起碼沒那麼高漲的情緒了。
用中國哲學看問題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西方哲學思想存在著巨大的缺陷,不承認無形態物質的存在,無形態物質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物質,並且在生命運動中還略居主導位置。無形態物質的運動在人體主要表現在情感,所以學習西方哲學容易讓人缺乏情感。看問題容易偏執脫離實際情況。中國哲學對無形態物質比較有認識,對人體的情感也有比較深的感觸。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還是很有可能的,只是不一定會這樣。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學哲學的情感會比較不一樣,而不至於毫無情感。比如很多哲學家的情感應該很豐富。
瀉藥
哲學是最難的學科
因為我們探究的是神明審視萬物的方式
這話我的一個老師告訴我的
我覺得這廢話有理
然後就放棄了哲學
老子好不容易來世上走一遭
是來體驗的
不是踏馬來審視的
也不是來踏馬看透世間百態,立地成佛的
言歸正傳
學哲學挺好
你沒事用哲學跟買菜大媽砍個價
用哲學跟你媳婦講講道理
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你學了跆拳道
去踏馬跟持刀歹徒殊死搏鬥
壯烈犧牲
這不是傻子嗎
我有個煞筆同事
自己看了兩本心理學的書
天天分析別人心理
我就感覺這b要是再看兩本
能算卦了都
「從你關門這個動作我就能看出來你內心陰暗,五百年後必有一劫」
我不知道我有沒有一劫
反正你馬上有一個大嘴巴子是真的
哲學家多不多
他們都是毫無感情的冷酷小殺手嗎
愛是最大的理性,真理從來都不存在於沒有愛的人身上。
瀉藥。你再過一段時間,再看多些書,再經歷多些事情,再多點思考、掙扎和徘徊,就會發現自己的情感其實是變得更加深沉且濃厚。覺得少了情感,是因為少了隨意和任性。相比於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人的情感好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
印度哲學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
」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人類都能得到解脫,幫助他們掙脫所有的局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證悟自性。」
「因為我已經脫離束縛,完整地獲得自由,因此我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也能獲得自由」
我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類獲得徹底的解脫。只有當人們獲得理性與愛之間的和諧,才能獲得不朽的永恆。絕對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個人都像晴空中的飛鳥一樣快樂,無拘無束,獨立自主,充滿著自由的至樂。
任是無情也動人。
哲學家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偉大的情感來看待事物的,他們引導我們去理解他們所理解的,我們與哲學家的區別就是我們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才能懂得他們的想法
一般人認為儒家學說在古代是用來治國,其實最側重培養人際間溫情的就是儒家。治國是衍生,是小群體的和諧擴大到大範圍的和諧。所以儒家注重的個人的自我修身完善,經營關愛好家人家族,再由此推進到社會上。講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注重內心的真誠和愛心,方能有所善行,不至於違法違德,不會給人傷害和痛苦,相反還能親近來的人得到利益和幫助,自然感覺溫情所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