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款 MacBook Pro 的實際體驗如何?

2018款MacBook Pro國行已經於7月16日正式發售,購買其他地區版本的知友也應該陸續到貨了。

可否分享一下實際的使用體驗?包括續航,發熱,尤其是第三代蝶式鍵盤的使用體驗?


講個稍微脫題的故事: 前段時間delete下面有個灰塵,看上去非常的難受了我想著把鍵帽扣下來清理清理。扣下來清理完了發現扣不上了。剛好當天隔壁市就有Apple Store預約就開過去。 Genius告訴我要返廠,一周的時間,震驚了這麼一個小鍵盤這麼麻煩。過了一會他過來告訴我工廠也沒有這種按鍵,於是他直接從庫房拿出來一台換了一個新的。

????我才貼的外殼膜

不過現在我有兩個充電器了

來更新一波圖吧 增加可信度

左邊那台是我Delete鍵爆炸的一台 右邊盒子裡面是新的 還拿了袋子給我

小哥在用iPad記錄信息什麼的

Ps 我買過AppleCare+ 這次服務完全沒有用到AppleCare並且小哥光速的幫我把舊機器的Applecare 轉到新機器的序列號上

BTW 安利Dbrand的貼膜 那個大理石的很不錯哦

再Ps 回家的路上爆胎了 修車又花了200刀 然而還是花了很多錢 喪

-----分割線-----

再來更新一點 盤點這些年剁過的手

答主也不是豪 很多東西都是上班上出來的 F1簽證每周允許20h的打工 我一般因為課比較多很難打滿 一年可以賺到7000-8000刀 MacbookPro是我爸給我錢買的 剩下的大多數都是工資能Cover掉了

iPhone SE 有鎖的129刀 當年剛來美國帶過來的一加不支持這裡的LTE 漂浮在3G信號上信號賊差就決定先買個便宜的小手機用用

iPhone X 549刀+1XX AppleCare+ 是Verizon的合約機必須在網一年 月租67刀 所以其實也沒有便宜多少 修過兩次了每次都是屏幕上綠線 上次回家在西安修了一次 回國突然有一天發現底下沒給我上螺絲 跑到AppleStore給小哥說小哥看維修記錄全都是中文他也看不懂 就直接讓工程師給我安了個兩個螺絲

Apple TV 4K DirectVNow活動的時候買的 訂閱3個月就送一個AppleTV 4K

iPad Pro 11 因為這個學期學生物筆記爆炸多就買了一個


要說體驗如何,那麼拿一台PC同級別筆記本來對比再適合不過了,我這邊就用了mbp15最直接的競品xps15來對比。

在發布之後macbook pro 15 2018就引來了非常多的熱議/爭議,熱議最多的地方還是高配版本的性能釋放問題。

今天我也想寫一篇關於mbp的文章,雖然已經談不上熱點,但想寫原因有二:一,這次介紹並不是高配,而是個人更加推薦中低配+自定義(i7 8750H+512G SSD);二,這次對比的對手競品屬性更強,就是Dell的明星型號XPS15 9570 2018版,對比的配置基本一樣(都是i7 8750H+16GB內存+512G SSD),甚至價位也比較接近,都在1w5-1w8範圍,一個mac os一個windows 10,兩者對比起來也算個各自陣營的代表了。

就產品定位來說,兩者除了都是定位生產力工具以外,另外都是「輕薄本」:15寸,標壓平台,2kg以內重量,相比傳統高性能移動工作站,這類型筆記本在這幾年更加流行,甚至包含xps15的衍生型號Precision 15 5000系列,都獲得了新用戶的認可。所以這次這兩款機型的對比也算是刀刃對刀刃了。

文章太長,看不下去系列:

價格:XPS15略勝之(實際拿貨基本同配置機型可以比mbp便宜兩三千,開票可能還不止)

性能:理論XPS15勝之,特別是遊戲性能(實際平台系統不同,所以僅供參考)

屏幕:MacBook Pro 15勝之(XPS15 可能要頂配4K版本才能翻盤)

續航:MacBook Pro 15勝之

重量:兩者區別不大

對詳細內容感興趣的可繼續看:

價格配置對比

Dell XPS15 9570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GTX1050Ti MaxQ 官方指導價16998

Apple MacBook Pro 15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Radeon Pro 555X 官方指導價20194

這兩個配置基本類似,差價三千,平時實際到手價格都可以比官方指導價便宜,比如XPS15那個配置之前活動時候就15xxx(帶票),而MacBook Pro 15(後面縮寫mbp15)有些渠道17xxx(不帶票)可以拿到,如果mbp要開票差價會更大一點。

MacBook目前配置可選主要兩款高低頻i7,一款i9,兩種顯卡,然後ssd可以自定義最高4T;

XPS15 9570(後面簡寫XPS15,因為還有另外一款二合一XPS15 9575)選擇其實比較簡單,官方就四種配置,有i5/i7/i9三款cpu,顯卡最低配是gtx1050,其餘都是gtx1050ti mq;屏幕國內只有最高配是4K IPS,國外就不清楚了。這邊有個細節就是XPS15最便宜的兩個配置跟比較貴的兩個配置,電池容量也不一樣,中高配才有6芯97瓦時(比如本文要測試的這台),選購的時候注意下,畢竟不少人是奔著續航買的。

外觀對比

有點意思的就是今年這兩款機子都有點「偷懶」,都是在之前的模具上面更新,所以外觀風格延續性比較強(當然了xps15實際更新了一款二合一的9575差異會比較大)。

兩者風格互有差異,一個極窄邊框(xps15),這個幾乎變成XPS系列的設計印象了;一個極致設計(mbp15)一體式CNC鋁合金殼體。而XPS15 C面依舊是碳纖維材質,有著易油的問題,不過個人跟一些用戶是比較喜歡碳纖維材質的(輕,隔熱且高強度),相比一眾金屬材質更加「硬核」,但要注意清潔。

尺寸重量兩者基本算一個級別,mbp15重量1.83kg,而xps15重量有1.8kg-2kg之間(具體看配置、電池容量)。

屏幕邊框,mbp15講真從16版開始算進入窄邊框的範圍(15款其實當時也屬於窄邊框了),只不過遇到了超窄邊框的xps15(5.7mm邊框),而且現在大家也變得更加介意邊框寬度了(實際使用是沒區別的,就外觀差異)

出差你想帶哪套?

因為本篇問主題是以辦公用筆記本的角度來討論,所以以移動辦公角度考量的話,就會注意到設備的擴展性問題。

mbp15:4個全速雷電3+一個3.5mm音頻口

xps15:標準sd卡插槽、usb 3.1gen1 x2、hdmi2.0口、全速雷電3口、3.5mm音頻口。

一個戰未來,一個讓你用的舒服,這就是兩者區別。

帶著mbp15出差,你肯定要多帶一個type-c轉接器或者擴展塢。然後遇到這種全c口設備筆記本,我也經常出現帶了筆記本/a口設備,就是忘了帶c口轉接器的尷尬。

外設部分

mbp的鍵盤真的。。。真的。。。打字跟受虐一樣;而touch bar很難說它絕對好壞,比如有些專業軟體(ps/lr)是可以當滑輪用,但日常使用esc鍵跟物理按鍵搭配真的很割裂。

xps15,從xps13開始,pc陣營包含觸摸板素質整體算是趕上mac的水準了,這一代xps15基本也是如此,觸摸板一樣出色,鍵盤手感雖然遠比mbp好,但在pc陣營也只能算標準水平,希望未來xps系列可以考慮提升下鍵盤手感。

兩者均支持typc-c口電源,但xps15標配還是傳統圓口電源(希望dell早點標配c口電源,去掉圓口,畢竟是趨勢)

順便推薦個自己最近買來出差用的宜麗客筆記本雙肩包,型號SN02,用來裝這兩台15寸筆記本剛好,一個包內外各有一個筆記本夾層,願意的話,最誇張可以同時裝兩台筆記本。內藏是單隔艙,適合放1-3天的替換衣服行李(男生)。價格比較便宜200左右,本身低自重,日常通勤用也不會佔大重量。

屏幕對比

作為生產力工具,有些時候屏幕甚至比性能還重要,所以這邊著重討論下兩者的區別。

1,窄邊框帶來主觀視覺效果提升

前面也說了,這個提升的其實主要是設備的賞心悅目度,一個窄邊框(mbp15)一個超窄邊框(xps15),xps15勝出自然,不過也是希望能跟新一代xps13一樣,未來將邊框寬度壓縮到3mm級別,畢竟現在窄邊框的筆記本越來越多。

2,屏幕規格選擇

mbp15:2880 x 1800 (220 ppi)、500 尼特亮度、廣色域 (P3)、原彩顯示技術

xps15:兩種面板 1080P(400 尼特亮度、99%sRGB色域) 頂配4K(400 尼特亮度、100%AdobeRGB色域)

屏幕一直都是mbp的強勢,這次也不例外,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mbp這一代更新沒有增加高刷新率,估計目前還沒有符合蘋果要求的相關面板。

而xps15,除了頂配以外都是1080P,規格中規中矩(對比mbp15沒有優勢)。4K版本就比較有優勢了,一方面解析度更高(3860x2160),色域範圍也達到100%AdobeRGB 都是廣色域範圍,日常修圖、視頻後期也夠了。不過4K版本目前在國內只有頂配版本才可選擇,這點個人覺得不應該,最好其它配置也可以單獨選擇,這些有些以圖片後期為主的用戶在不需要i9配置的時候也才可以選擇更好的屏幕。

3,實際屏幕表現對比

因為mbp15是p3廣色域,我這邊沒有廣色域校色器,所以就不檢測兩台機子的測試數值了,直接實際屏攝對比。

屏攝,我放在統一一個場景拍攝,亮度設置基本一樣。然後我不說左右邊各是哪台機子,你們對比下屏幕表現,自己猜哪一台是什麼型號吧。這樣還比較準確。

恩,上面的對比左邊是MBP15右邊是XPS15普通圖片其實不好區分兩者。

這邊對比的是漏光,上面是曝光2秒,下面是曝光1秒,右邊xps15其實控制已經算很不錯的,但MBP確實比較bt,漏光幾乎完美,只不過黑色不如XPS15的深邃,可能面板差異。

如果要認真對比出兩者差異,大概就是色階測試跟純色對比了,mbp15色階過渡會更順滑,而色彩亮度兩者也僅為略微差異。

性能對比

畢竟都是「Pro」機型,所以性能對這兩台機子來說可比輕薄本重要。雖然如此但在性能取向上面工作站類型的筆電跟遊戲本還是不一樣的,比如遊戲本肯定偏重3D性能表現,加上高配顯卡所以整機散熱壓力更大,另外性能釋放方面,工作站肯定更加偏向cpu性能而不是gpu性能的釋放。

前面說了,我選的這兩台配置幾乎是最為接近的,CPU都是i7 8750H、內存16GB、SSD 512G,顯卡一個amd 555x(mbp15),一個gtx1050ti(xps15)。這樣配置接近,對比也比較容易對比兩個平台的性能釋放差異。

另外因為不少測試軟體是沒有mac版本的,所以也有朋友建議我乾脆在mac上面裝個windows,然後再測試對比性能釋放,但我感覺其實這樣測試參考意義不大,畢竟大部分買mac用戶還是使用mac os,原生性能體驗比較重要,所以盡量篩選一些兩個平台都有測試軟體來對比,供大家參考。

1,理論性能

CINEBENCH R15:

這款來自MAXON的測試軟體算是比較公允的,畢竟不少人會用到他們家的Cinema 4D(CINEBENCH R15也是採用Cinema 4D引擎)。而且有window 及 mac雙系統版本,算是比較理想的測試軟體。

這邊個人還是有點失望的,雖然我知道高頻版本mbp15甚至i9版本的mbp15因為散熱問題所以表現一般,所以我本來還指望低頻版本可以稍微正常一點,最終結果是多核總分912cb*,單核162cb,跟不少採用i5 8400的准系統表現差不多了;而xps15 表現算比較優秀多核總分接近1200cb,單核也有167 cb,這樣的表現甚至比之前媒體測試的i7 8850H跟i9版本的2018版mbp15略好。

*mac版本更新性能變化:其實這篇文章測試過程大概有半個月,蘋果期間更新了兩次,在最新一次更新下,mbp15上的i7 8750h 總算也可以突破1000+cb了,之前剛到手的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優化散熱)

當然我知道不少人會關心重度使用(接近於拷機)的表現,後面功耗控制部分會著重介紹測試。

ssd測試:

兩者基本同一級別,都是讀寫3000、2000MB/s的樣子,而mac官方介紹的一般是拿大容量的ssd測試,512g版本是跑不到那個成績的。

Geekbanch測試對比:

Geekbanch測試結果跟r15測試結果差不多,基本xps15性能比mbp15還是有優勢的。

內存帶寬測試

這邊的話,兩者都是雙通道ddr4,只不過mbp15頻率是2400,而xps15 pc陣營都是2666,數據看似差異不大,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性能黨(高階遊戲用戶、生產力應用用戶)對內存帶寬敏感。實際內存帶寬提升對於不少專業應用提升還是比較大的,我這邊用一套台式機手動設定2400頻率跟2666頻率。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就是兩者集顯都是一樣都是HD630,但用geekbench測試HD630的圖像性能卻出現明顯差異,XPS15理論性能會明顯高出非常多,這樣的測試雖然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也可以體現出內存帶寬頻來的集顯性能差異。

2,實際應用:

Corona 1.3測試對比:

Corona 1.3 Benchmark是來自於Corona Render是渲染器測試軟體,相比前面的R15更新,而且渲染測試的耗時更能直接反映實際效能,從而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測試過程也比較有意思,就是渲染好一張圖片,最終看全程耗時。而且剛好兩個系統都有各自版本。

測試過程在儘可能一樣(清空後台程序、一樣的測試環境),我分別測試了散熱不優化(一樣平放桌面)跟散熱優化(都使用一樣的主動散熱器散熱),來對比兩種環境性能表現。

在散熱不優化的情況下,xps15耗時183秒,mbp15耗時195秒。(時間越短越好)

在散熱優化的情況下,xps15耗時幾乎沒有區別,有時候甚至更慢,而mbp15耗時基本可以加快幾秒。

結果基本說明了,在兩種環境下,xps15的性能表現都是比較好的。另外散熱底座對於解決mbp15的溫度問題還是有效的。

Adobe家族測試

Lr轉換圖片測試對比:

專業應用肯定少不了啊逗比家的軟體。這邊一Lr轉換100張一樣的RAW圖包為例,設置完全一樣,看最終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15耗時128秒,哪怕在遊戲本裡面這個表現也算比較好的;mbp15耗時148秒 。

Pr視頻轉換對比:

轉換一段10分鐘左右4K解析度視頻,設置一樣,看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15耗時631秒;mbp15耗時701秒 。

3,遊戲測試

遊戲性能肯定不是這類型筆記本會重點考慮的地方,但現在畢竟還挺流行gpu加速等應用,所以還是大概讓大家了解下各自平台上面的獨顯差異,也方便為一些有專業用途的人參考。

首先mbp15完敗那幾乎是必然的(畢竟晶元等級差了兩級),但我相信還是很多人會感興趣mbp15上自帶的獨顯到底屬於什麼級別的。

首先我手上這台mbp16是AMD Radeon Pro 555X,而中高配版本採用的是AMD Radeon Pro 560X,相比2017版,都是僅僅提升了頻率然後顯存提升到4g,直接對比xps15上面的gtx1050ti mq可能比較難理解差異,但大概說下AMD Radeon Pro 555X大概對等gt1030,AMD Radeon Pro 560X弱於gtx1050mq,xps15上面的則是gtx1050ti mq,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吧。

我這邊測試理論用Geekbench、Unigine Valley,實際遊戲用csgo跟dota2對比。

其實geekbench的理論測試我感覺不是很準確,兩者差異不止分數那麼多,Unigine Valley這個偏向實際遊戲的測試就很明顯了一個平均幀在17幀(mbp15),一個31幀(xps15),而遊戲對比基本平均幀差異也是如此。

專業應用的gpu加速:

如果有相關專業需求的,建議大家可以去http://pugestsystems.com這個網站下看下相關文章,因為不同軟體對於配置應用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目前不少專業軟體對於GPU加速,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gpu加速沒什麼用,提升幅度有限,另外一種有用的話,基本是偏向N卡比如下面Pr 2018;另外高端卡相比入門級卡提速效果並沒有想3d遊戲那樣敏感,如果預算有限的話甜品級的顯卡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加速效能,類似的還有專業卡Quadro,相比普通顯卡,並不一定會有明顯性能優勢(因為同代同級別晶元,Quadro版基本要貴非常多),具體還是要看軟體支持,普通軟體的話甚至跟普通民用顯卡區別不大。所以這邊建議專業用戶要根據自己實際應場景、預算、甚至素材來選擇gpu型號,而且具體加速效果是很容易因為軟體版本不同而隨時變化的。

4,功耗控制

功耗控制,這兩台機子都比較有意思都是傳說的散熱不好,那麼實際情況怎樣?

這邊依舊以R15測試為例,這也是之前mbp2018版發布後各家媒體比較喜歡用於測試對比的地方,mbp15 跟xps15都更新到最新的系統、固件版本。

對比主要還是連續測試十次r15項目,然後看性能波動情況。

我這邊對比的時候mbp15已經更新到最新(09/24),性能表現其實穩定很多了,之前烤機性能其實更差。現在平均也有9xx cb,甚至散熱做好的時候,可以逼近平均1000cb;而xps15性能其實很穩定,不管有沒有做散熱優化,平均都是1100+cb平均值。

結果,首先讓我比較意外的是xps15,散熱優不優化差異其實不大(有時候甚至分數反倒誤差式降低),之前不少人反饋xps15散熱不佳的問題,感覺都是極端雙拷機環境然後再來評估,實際應用場景並不會這樣。

而mbp15我剛到手的時候其實多次測試降頻是非常嚴重的,這1.2次更新之後其實反倒穩定了許多。另外我只是連續測試了10次,實際看過媒體連續測試50次的,降頻問題會凸顯更明顯。

那麼在各種使用場景下頻率調控怎樣?這邊主要對比了遊戲應用、生產力應用,結果大致如下。

mbp15基本性能爆發溫度觸及99°之後就一個明顯的降頻,一般是降到3.0ghz然後再到3.4ghz範圍徘徊

生產力應用為例mbp15平均頻率大概是3.2GHz左右,cpu平均功耗45W之間,平均溫度95°;XPS15平均頻率在3.4GHz,平均功耗50W 平均溫度85°。

遊戲的話,兩者對於CPU調度是完全不一樣,另外顯卡配置也不一樣,所以僅供參考(一個2.8Ghz mbp15,一個3.55GHz XPS15)

其餘測試

1,續航對比

這邊都採用射手播放器循環播放一段4K測試視頻為例,亮度也調整至一樣,關閉鍵盤燈。mbp15播放至7小時多沒電,而xps15播放至5小時沒電休息。在電源管理這塊mbp系列確實一直做得比較出色,特別是休息狀態不掉電;而pc陣營這幾年(不算雙電池物理開掛)xps系列也算追上mbp續航的代表,不管是xps13或者xps15,不過我這邊要再次提醒的就是,xps15 9570目前只有中高配兩個配置是98瓦時電池的,注意續航的朋友請注意選擇。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重度應用(生產力應用)下面,兩者續航時間差異會縮短到不到一小時。

2,升級潛力

拆解對比來看,mbp15除非你等著過保後找華強北。。。要不基本可以死了未來擴展升級的心,所以你最好一開始就確定好ssd容量(個人是非常不建議買256g,除非你非常確認自己的應用環境不需要大容量)。

mbp15 2018版拆解視頻可以參考ifixit上的視頻,這邊因為不好拆,我就不作死了。

(散熱控看到一萬多的單熱管估計會噴死吧?但他們不知道影響導熱的除了熱管數量,還有熱管直徑,其實i7 8750H在新版系統的調教下已經理想很多,甚至跟高頻i7 8850H或者i9版本相當)

xps15,內存雙插槽可替換升級,一個m.2插槽跟一個2.5寸硬碟位置,整體來看還是保持pc陣營的靈活性,最近ssd跌得凶,所以未來自己加裝一塊1、2t的ssd成本也會比較低。

附:XPS15遊戲性能

雖然不是重點,但畢竟XPS15上面的GTX1050TI MQ性能不是很弱,所以我這邊大概測試了下遊戲性能。簡單明了說,在1080P解析度下面 gtx1066如果高畫質100+平均幀的話,gtx1050ti mq大概可以搞定60幀平均幀(高畫質),對於一台定位工作本的電腦來說,這個性能表現其實算很好了。

而為什麼不測mbp15上面的555x,個人甚至不建議對560x遊戲性能指望多少,還是省點錢外接egpu靠譜點。

總結

這次對比這兩款產品主要目的在於看下pc陣營及mac,在比較接近的定位產品上面表現出來的差異。

兩者都代表了這類型生產力工具的追求,儘可能全面高性能的同時保持出眾移動性能(重量、續航),而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在intel八代平台這一代上面,兩者都採用了舊瓶裝新酒模式,模具並沒有全面換新,所以兩者都帶來了嚴峻的散熱問題。

而散熱問題顯然mbp15上面尤為明顯,哪怕是低配的i7 8750H這個問題都比較嚴重,觸及99度溫度牆是很輕鬆的,一方面跟散熱規模有關係,另外也可能蘋果這邊對於噪音控制過於嚴苛,所以沒採用暴力風扇轉速壓制的方案,所以別說i7 8750H,更高配的i7 8850H跟最高配的i9 8950HK基本都是坑(用了完全一樣的散熱方案)。。。性能發揮甚至不如PC平台的i7 8750H表現穩定。其實個人是希望蘋果重新祭出17寸大蘋果,到時候搞定i9 8950HK估計會比較有希望。另外mbp上面的獨顯很是雞肋,感覺蘋果是為了賣eGPU似的,為了560X跟高頻U上高配版mbp15,個人覺得很不值的。

而xps15,一如既往的綜合表現良好,作為一台工作本甚至獨顯還提升到了gtx1050ti(雖然是後綴mq版本),搭配1080P解析度屏幕,還是可以談遊戲性能及gpu加速的。相比mbp15來說,性能釋放更加出色,價格也便宜了一些,不過個人的怨念還是屏幕,對於xps15 這級別的機子,哪怕4k不是標配,至少要可以比較輕鬆選配吧?另外i9版本不換模具的話,一樣散熱壓力巨大。

最終如何選擇?本來碼了一段和稀泥的話,但後來發現好像沒什麼參考性。直接說測試結果吧,其實測試很明顯,mbp這一代散熱確實比較局促,從而影響了性能釋放,xps15雖然玩家圈傳說散熱不好云云,但畢竟真正的用戶大多不是用來跑avx、雙烤的,包含看了下外媒的測試基本也是如此,常規測試應用下cpu部分基本是不用擔心性能釋放跟散熱壓力的。

xps15跟mbp有一樣的地方(比如常規性能定位),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配置靈活度等,不過mac其實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優勢就是多種移動設備的協作上面,這點可能會影響未來用戶的選擇。

各種數碼內容,歡迎關注我的知乎賬號


手頭用過08款macbook小白,13款Air、15款13寸pro、18款15寸pro

先從外包裝來說,18mac我最想吐槽的就是—減配,這個回答下面沒有多少提這個問題的,首先就是減配了屏幕擦補,之前的黑布是很好的擦屏幕的材質,18款pro減配了。

三岔頭充電線,之前的幾代蘋果都是有三岔頭充電器的,為了防止mac的外殼把人電了,18款pro沒有,不知道是改良了機體結構還是純屬為了省錢,畢竟官網價格138塊。

機器本身來說,首先說屏幕,Retina的解析度一如既往的好,屏幕也十分出色,Win的選配4k首先要考慮的是屏幕的適配問題,win10早期4k解析度的情況下很多軟體的適配不是很好,而mac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至少在整體軟體的高解析度適配方面,mac比Win出色。

早些年剛出touchbar的時候,沒買的時候感覺特別的不實用,後來—touchbar真香。

首先是office的使用,以前無格式粘貼需要跑宏,現在只需要在touchbar上按一下就行了,非常方便,舉個例子,知網下文件,直接用手抹一下,就可以隨意切換網頁就行了,tb上還可以自定義鍵位,我不喜歡把電腦蓋上,就把睡眠鍵整合到bar裡面,走的時候直接點一下就行了。

說到鍵盤,手感還算不錯,筆記本鍵盤裡面很少有能讓我滿意的鍵盤(thinkpad 也不例外)重度打字,比如寫文章之類的還是看機械鍵盤。所以mac的蝴蝶三我還是能基本滿意的。

說到輸入法,mac自帶輸入法已經足夠智能,但是有一個問題—字型檔不全。

我是學音樂歷史學的,而中國古代的文獻裡面有很多的字mac裡面是沒有的,只能去換輸入法,至於字型檔缺到什麼程度,你去隨便找點《禮記》裡面的文獻就知道了。

觸摸板一如既往的無敵,已經不習慣滑鼠了,因為滑鼠功能簡化單一,還佔空間,最重要的是還挺貴。18款的觸摸變得十分的大,用起來更舒服了,就沒滑鼠什麼事兒了。十字鍵一如既往的用起來不舒服,能不用就不用。

四個全速雷電,但是問題是擴展塢貴啊,能接三個屏幕的擴展塢怎麼也得800+,而我自己用的是三個dp口的P2715k,之前的線材都是弄好的,現在再換,感覺錢包君正在哭。

硬碟傳輸是真的快,真的,騙你沒飯吃,這是我見過的最快的筆記本SSD。

Intel今年牙膏擠多了,性能提升了不止一點半點,跟17年款mac比不出個啥,但是跟15年的比差距就很多了,用lr,fcp這些有著明顯的提升。但是6核心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發熱,有的時候天氣好點,重度文字處理之後機器就開始熱了,不過好在機器熱的地方是在touchbar的上方,還好。

原廠喇叭裡面,pro是真的是頂尖的,不吹,不過我一般接低音炮。

許久沒有天天背著15寸的機器跑,一個87W充電器+線+電腦+幾本書,一個月下來都說我肩寬了。

現階段的基礎來看,雙c充電線反而最適配安卓手機的,畢竟拔下來直接個安卓手機充電,Adrop這個東西只能說見仁見智,微信的傳輸助手可以達到同樣的速率,只不過不支持大文件。

續航開始不自信了,官方說10小時,實際下來連續使用7小時估計就得歇菜,所以充電器必須得背著,而且續航這個東西,13 15pro都標稱10小時,實際使用的話15寸的10小時當個笑話就行了

更新了Mac os mojave之後,系統體驗有所下降,期待後續更新能夠解決。


2018 款 MacBook Pro 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但是總體上算是一台堪用的電腦。它足以勝任生產力工具的角色,成為令你放心的得力夥伴。

下面是自己使用中的感受和發現的一些細節:

13 寸放在背包中輕若無物,好評。

Touch Bar(觸控欄)最左端無法顯示的區域可以當 Esc 鍵用,但是無法當作 Touch Bar 上顯示的那個 X 用。也就是說,如果 Touch Bar 上左端顯示的是 Esc,那麼你可以伸手摸 Touch Bar 的最左端,這時 Esc 鍵也會響應,但是如果 Touch Bar 上左端顯示的是圓形的 X 圖標(比如輸入法和展開後的工具欄),那麼觸摸這個區域不會有任何效果。特別是當你用系統內置的輸入法打字,想取消整句話的輸入時,伸手盲摸整個鍵盤的左上角是沒有效果的,差評。我感覺 Touch Bar 選字沒有反饋反而很奇怪。如果你也習慣用數字鍵選字,可以進入系統偏好設置→鍵盤→文本,把「觸控欄輸入建議」關掉(我推薦把這四個選項都關掉),這樣選字條就不會再出現在 Touch Bar 上,你也可以把 Touch Bar 的左端當作 Esc 用了。

True Tone(原彩顯示)在內置顯示屏、外接顯示器和 Touch Bar上都有效,好評。我再也不需要 f.lux 和 Night Shift(夜覽)了。

在強烈的陽光下,系統會自以為是地提高屏幕畫面的亮度,這個亮度不是增加背光燈的亮度,而是通過軟體處理,類似手機上的「陽光屏」。然而 Apple 用的方式比較粗暴,導致彩色發白,黑色文字發灰,反而降低了對比度,讓我想起了 Intel 在 Windows 上搞的那個腦殘畫面優化和顯示器省電功能。然而 macOS 的這個功能是無法單獨關閉的,除非連同自動亮度一起關閉。關閉自動亮度之後你會發現,這塊屏幕在陽光下有足夠優秀的表現,完全不需要再做這種自以為是的軟體調節。

就像是這種感覺(圖片僅供示意)

HDMI 外接顯示器還是默認只支持 YPbPr 顏色格式,差評。有意思的是 HDMI 顯示器在音頻輸出里會顯示成 DisplayPort。

新的揚聲器很強勁,超越 iPad Pro 成為 Apple 可移動設備中喇叭最好的一款(除去 iMac、HomePod 之類的),聲場寬闊,低頻放流行音樂有足夠的表現力,只是不明白為什麼 Apple 的調教會給這麼多高頻,放一些電子音樂能明顯聽到鑔的聲音太過刺耳了。當然,它還是和正經的音箱沒法比,哪怕是消費級的藍牙音箱。這款揚聲器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它的音量過大了。在室內開 2 格就能聽清楚,4 格就比較擾民了,而音量過半之後能明顯聽出音質開始下降,完全沒有必要做得這麼大。另外本代 NMBP 似乎還存在揚聲器爆音的情況……

揚聲器和 3.5 mm 耳機介面在音頻輸出里分開了,分別是 MacBook Pro Speakers 和 External Headphones。

新的 4 核 8 線程 CPU 讓活動監視器的 Dock 圖標無法顯示每個核的使用率情況了(因為這個圖標最多只能顯示 4 個核心,4 核以上只會顯示一個使用率條)。(macOS 的活動監視器和 Windows 的任務管理器比簡直就是*,大差評。)

另外一個值得吐槽的是 CPU 瘋狂降頻,雖然我沒有交智商稅(劃掉)升級 CPU,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降頻的情況。在渲染視頻時,通過 Intel Power Gadget 可以看出來一旦溫度超過 85°C,CPU 就開始降低 Turbo Boost(睿頻)頻率,每隔一兩分鐘一次,如果溫度還是居高不下,就更大力地降頻,降到 1 GHz 左右,嚴重拖慢了渲染速度。(寧可不要風度也要保持溫度?)期間爆搞多任務還突然關機一次(雖然後來感覺可能是 FL Studio 辣雞的兼容性問題)。重啟之後,雖然溫度上限不知為何上升到 90°C,但還是經常有明顯的降頻。下面兩張截圖分別截於重啟前後,都是視頻渲染中的狀態。

如此瘋狂的降頻讓我的朋友瓜妹不禁吐槽這根本就是 MacBook Poo(註:圖片截於 8 月 27 日)

8 月 29 日,Apple 發布了「適用於 MacBook Pro(2018 年)的 macOS High Sierra 10.13.6 補充更新 2」。安裝更新後,再次在同樣的條件下渲染同一段視頻,未再發現類似的降頻現象,應該就是此次更新有效解決了降頻問題。

左:渲染和之前相同的視頻,右:用 x264 壓縮另一段視頻

macOS 不再默認顯示電池電量百分比。這個設計和近兩年的 iPhone 類似。或許蘋果公司認為他們的電池足夠給力了,以至於你可以忘掉電池精確的電量。(不過就我使用 iPhone 8 這一年以來確實有這種感覺。)NMBP 也加入了和 iOS 設備一樣的充電提示音。

NMBP 沒有了經典的啟動提示音(其實我是為了方便進入引導選擇菜單),有人說執行下面這條命令可以打開啟動音

sudo nvram BootAudio=%01

然而我實測無效。開蓋啟動我不太喜歡,但是關閉後開蓋顯示電量,關機後第一次按電源鍵顯示電量、第二次按為開機的邏輯讓我感覺更奇怪。關閉和打開開蓋啟動的命令分別是:

# 關閉開蓋啟動
sudo nvram AutoBoot=%00
# 恢復開蓋啟動
sudo nvram AutoBoot=%03

USB-C / Thunderbolt 3 介面很緊,每次拔出,總有種要麼搞爛介面要麼搞爛電腦要麼搞爛轉接頭的感覺。(順便問一下哪有賣 USB-C 轉 MicroUSB 線的,挺急的。[滑稽])

感謝 Apple 和任天堂,最近兩年 USB-C 周邊的數量增加了不少,價格也下降了很多。一個功能比較齊全的 Dock 從普遍 ¥300 多的價格降到了不到 ¥200。(感謝瓜妹)

Touch Bar 有點雞肋,雖然我鍵盤快捷鍵苦手,但是還是習慣滑鼠點工具欄後反而不會去看 Touch Bar。2018 年了,第三方軟體的支持居然還是這麼爛,Firefox 一片漆黑,Premiere Pro 居然不能像 FCPX 那樣顯示多軌時間軸。

美式、日文、注音等鍵盤布局也像拼音鍵盤一樣為 Control、Option 鍵加上了符號(其實從 2017 款就開始這樣了)。

「觸控欄」「原彩顯示」(香港譯作「原色調技術」)等翻譯開始荼毒港台地區了!不過「訪達」「夜覽」還沒有來,繁體用戶也要小心了。

最後還是想說 NMBP 實在是太貴了,迫於使用需求升級了 16G+512G,然而每一項都要加 $200,我彷彿看見了庫克的淫笑……(說好的降價呢!)不過看過隔壁 XPS 的定製價格之後(以及不上 i7 不讓升級 512G 的狡猾招數),我還是釋然了……


電腦到手後使用半個月以來,沒有遇到過爆音、崩潰等致命性問題,感覺自己還是很幸運的。除了前幾天喚醒電腦的時候,又見到了一次花屏,好在關屏重新喚醒之後正常了。(我還能說什麼呢,總比上一代 MBP 每次喚醒都要小花一下好嘛……)

求求各位大爺了,不要光在評論里贊啊,請點個真的贊同啊!


用了一個多月了,7月底下單的,第一次使用MacBook Pro 有驚喜有失望;

在官網選的深空灰,i7處理器,32內存,512存儲;

系統和快捷鍵

第一次使用MacBook Pro,蘋果的系統和微軟的操作邏輯有點不同,一開始對系統很不適應,不過大體上的邏輯都差不多,使用一段時間後也就熟悉了,包括軟體的安裝什麼ps、ai、pr、ae、axure、sketch、c4d折騰了大概一周也都靠自己裝好了;

工作使用ps經常需要用的快捷鍵,同樣的軟體下macOS的快捷鍵和Windows的快捷鍵有些差異,一開始我覺得適應一段時間應該就能習慣,後來發現涉及到太多快捷鍵的使用,無奈通過設置把control 和 command交換了一下 ,之後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

驚喜:

色彩管理很方便,屏幕色差小(搞不懂很多人只談色域不談色差),ps ai 源文件有縮略圖,瀏覽器safari挺好用,在蘋果統一的規範下相關的軟體界面相對微軟來說比較好看,觸控板很好用....

工作需要開Photoshop,文件也不會很大,圖層樣式和濾鏡也沒有加很多,鍵盤上方基本一直是熱熱的,用力摸回覺得燙(可能是我從小就怕燙的原因吧),然後熱量會傳導到觸控板左側放手的地方,emmmmm,冬天的時候可以暖手。。。嗯,挺好的。。。

失望:

(不能玩守望先鋒)

系統並沒有某些人吹噓的那麼穩定,介面過於超前,沒辦法完全發揮四個雷電三介面的性能,

前天晚上突然發現觸控欄上的音量圖標是灰色的,播放視頻沒有聲音,在偏好設置里沒有輸出設備,後來在知乎找到了解決辦法,

就在剛剛我在瀏覽器上看視頻,突然發出一聲 爆裂 的聲音:聲音的位置大致是在觸控欄調節音量的位置,發出爆裂聲後視頻就沒有聲音了,我馬上關掉瀏覽器,瀏覽器關閉時又 發出一聲 爆裂聲。。。。

我剛剛去網上搜了下,兩年前就已經出現很多類似 爆裂聲 的問題,現在電腦沒有發現異常,我在考慮要不要找售後。。。

我心心念念好多年的蘋果機啊。。。

也不過如此。。。


推薦閱讀:

TAG:MacBookPro | 蘋果公司AppleInc | 筆記本電腦 | MacBookPro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