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移民來自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說法是不是騙局?
今天聽到一個說法「大槐樹是人類學著名流言之一」,就和『美國西太平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異曲同工,流民們編造這個是為自己背井離鄉和缺少祖籍尋找借口。
謠言有個版本說雲南、廣西和湖北三省路經山西遷往中原,可見編謠言的人是個地理盲。
它不是歷史,是一個傳說;
它不是騙局,是一個故事;
山西人、洪洞人從來沒有騙過誰。
故事往往是人造的。
我們都知道「故事」二字的含義,但其字面意思是:過去的往事。
六百年前的往事,轟轟烈烈地集體出現在一二百年前的家譜中,被寫到了紙上,而以前卻沒有書面記載,無疑它只能是個傳說或故事。不僅僅是正史沒有記載這一事件,就連移民的發生地洪洞,在從明至清所修的六個版本的縣誌中,也都對大槐樹隻字未提。這隻能看作是人造傳說和傳說的放大。
通過很多家譜記載的矛盾上,我們能夠看出古代家譜製作的不可靠性、不真實性甚至是滑稽性。最大的矛盾就是,眾家譜記載從山西移民的時間,明確紀年最多的是洪武二年,其次是洪武三年、四年、元年,洪武初等等,朱元璋當了30年皇帝,「洪武初」再晚也要在洪武二十年以前。然而,山西移民政策提出和實施的時間卻是洪武二十一年。什麼意思呢,山西移民從洪武二十一年開始,那洪武年間的移民應在二十一年至三十年為最多,但家譜記載卻相反。
再如很多安徽人稱遷居自山東的棗林庄,但有的家譜記載來自山西洪洞棗林庄;都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樹,但有的家譜記載來自四川大槐樹、雲南大槐樹;通常都是洪洞大槐樹老鴰窩,但有的記載是洪洞老鴰窩某某村、老鴰窩某某庄,不知道老鴰窩到底是個窩還是個鄉鎮。
山東萊州市有很多家譜稱移民自四川,如民國五年(1916)《東萊程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由四川成都東門裡鐵碓臼程家東遷山東萊郡,卜居於城西十八里處。」遺憾的是,洪武二年四川還未納入明朝版圖,尚處在明玉珍的大夏政權統治之下,明朝是在洪武四年才由傅友德率軍平四川,占成都。更有意思的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東萊翟氏族譜》載:「余家本四川成都府成都縣人也,於大明洪武二年奉旨遷於萊之掖邑。」「洪武二年」不知道奉的是誰的旨。再如,萊州柳林頭村的程姓家譜,乾隆年間自稱是永樂年間從成都遷居,道光年間的又說是洪武二年,民國26年又變成了自河南遷來。
還有,河北棗強縣被稱為洪洞移民的中轉站。山東中北部居民的家譜記載,今天的濟南、淄博、東營、濱州、濰坊一帶有大量的當時多達35萬的棗強移民,其家譜記載基本也多是洪武二年遷入。這些地區的很多縣市都有數百上千的村莊移民自棗強,如惠民縣有1254個村,棗強移民村多達1056個,占村落總數的84.21%。但是,正史明明記載是山東往人口窪地河北遷移,而且棗強的縣誌上沒有任何關於從棗強向外移民的記錄,恰恰相反,《棗強縣誌》載,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等地一批移民到本縣安居。《濱州地名志明代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考》:「當時,山西洪洞縣一帶人口大增,屬移民之地,移民在洪洞縣廣勝寺處大槐樹下集合,然後沿赴北京的大路,至河北省棗強縣再行分發。」我認為,這種中轉站的說法也並不真實。其一,作為中轉地的棗強在河北,但河北各縣市卻沒有棗強移民。其二,棗強移民遷入地全是山東,但棗強在洪洞的東北,在山東的西北(下面有地圖,棗強緊鄰衡水),明顯這個中轉站南轅北轍讓移民走了很多冤枉路。其三,洪洞人不夠,可以山西湊,但棗強可沒說有個大槐樹這樣的集合點。移到山東的棗強人多是從棗強不同的村莊遷出的,例如濟南章丘的《李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李佗、李倫兄弟由棗強師友堂庄遷來」,《董氏祖譜》「明朝洪武二年,董姓從直隸棗強王善友村遷來定居」,《劉氏家譜》「明洪武二年劉氏由直隸棗強劉家屯豆腐巷遷此建村」。東營廣饒縣從棗強縣移民的涉及271個村,只有17個村莊的某些姓氏稱由山西或河南經棗強縣中轉後分發而來,其餘254個村莊在家譜中則全都是體現為棗強土著居民遷出。這都說明遷自棗強的移民基本不是中轉而來。然而,《真定府志》記載,棗強縣是該府人口最少的縣,在明洪武年間只有七千餘人,永樂年間從外地移民補充之後也只有九千餘人,何來35萬人移民遷入本來就「人稠地狹」的山東呢?很明顯,無論棗強是中轉站,還是土著遷出,這些自稱移民自棗強的山東人家譜都是錯的,是假的。
綜上所述,我們先輩傳下來的家譜有多麼的不真實,不靠譜。
然而,多數歷史學者對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持的都是一種曖昧肯定的態度,專業研究移民史的曹樹基先生甚至還為從洪洞到山東在棗強中轉的移民設計了一條遷移線路。
那真實的歷史和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一、山西移民的原因和肇始
明初山西移民確有其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關於山東、山西移民的建議:
古者狹鄉之民遷於寬鄉,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恆業,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矣。(《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
朱元璋採納了劉九皋的這一建議,很快作出決定:「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明廷立即著手對山西平民實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動。「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於是,轟轟烈烈的山西大移民由此開始。
此前也有山西移民移到安徽鳳陽,但那是建國之初朱元璋為了補充老家人口不足開展的全國性行動,並非針對山西,遷入鳳陽府的山東移民比山西要多很多。
山西洪武十四年403萬,洪武二十四年441萬,山東洪武十四年519萬,洪武二十四年567萬。
記住這幾個數字,後面要用到。
二、洪洞縣移民數量微乎其微
......
三、山西移民跑到洪洞縣集中去領路費,這不可能
1.洪洞縣位於山西西南部
洪洞縣屬山西省臨汾市。
洪洞既不是省治,也不是府治,山西省的錢不可能在那存著。山西地處高原多崇山峻岭,更不可能南轅北轍到那去集中。
2.山西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山西東面的河北、北京和和山東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鳳陽。」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鳳陽屯田,遣齎人冬衣給之。」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住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具,復三年。」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十七十二頃。」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明史.成祖本紀》)「(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遣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下)11、一四零三年。「(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2、一四零四年。「(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13、一四零五年。「(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14、一四零六年。「(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15、一四零七年,「(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16、一四一四年。「(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裕,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早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拔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17、一四一六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賜復三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徒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 百餘戶於保安州,免賦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拔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這是目前眾多專家學者所能在史料上找到的有關明初山西移民的全部資料信息。
1,整體移民數量不祥。號稱移民百萬這一數量是專家們猜測出來的。
2,這些史料里提到的並非全都是山西移民。例如,(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這裡的「民為軍者」並不一定就是指山西之外的移民,相反,任何歷史事件都要講時間、地點,因為沒有提到其他地點,軍轉民這個事件更應該是在山西本地發生的,山西本身就駐有很多軍隊。
有些史料數據則是重複記載,如「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3,沒有任何關於洪洞縣是出發地的記錄。
4,移民的目的地:安徽鳳陽兩次,山東臨清州、東昌府兩次,河南一次,其它全部是河北、北京和塞北三地。我們略看一下地圖,不妨猜測一下山西移民集中到臨汾附近的洪洞出發的可能性。
(我印象中的大同一直感覺是在山西的西北角,今天才注意到,是在山西東北角)
四、被無限神話了的大槐樹移民
我們隨便在網上一搜,在很多網站上都能看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 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總人數超過兩億人」這樣一句話。
明初人口在6000萬左右。2016年,中國人口13.8億,海外華人4000萬,世界華人總數量約為14.2億,按14.5億來算,600年過去,全世界華人目前人口是明初的24倍。 山西移民在世界上繁衍到兩億人,以24倍的增長倍數,那明初從山西移民出去的基數應該是833萬,而大移民開始前的山西人口一共才403萬,也就是說,要繁衍出兩億人,山西人不但要一個不剩地全部移民出去,而且其生育和繁衍能力還要比非山西人高出一倍。天下哪有這樣的怪事!
洪洞縣在明初一共9萬多人,一個不剩全移民出去,按24倍的繁衍數量,也不過216萬人。歷史的史實是,洪洞縣的人口數在明初一直保持在9萬、10萬人左右,沒多少變化。
有意思的是,很多山西人的族譜也寫著移民自洪洞大槐樹,包括閻錫山也自稱他的祖宗在洪武初年移民自洪洞。
五、從移民傳說看大槐樹事件的不真實性
傳說明初大移民都是被迫的,老百姓都是被官府綁著雙手綁到目的地的。在押解過程中,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綁著雙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沖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我要方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只喊一聲:「解手。」從此,大小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
其實稍微解讀一下史料就能發現這些說法的不可靠性。看前面的移民明細:「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業者,遣齎人冬衣給之」,冬衣都準備好了。「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具,復三年」,傢具都準備好了,免稅三年。「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賜復三年」。所移之民基本上都是沒田沒地給別人做佃戶以及要飯的窮人家,移民每戶通常給50畝地,要做個有田有地的體面人,還給錢,免稅,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解手」一詞早在元代就已出現。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說:「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
當然類似傳說有很多,都荒誕不經得出奇。遺憾的是,包括山西電視台《老梁故事匯》的老梁對這些傳說在節目中也大肆渲染。
六、從山東人口看大槐樹事件的不真實性
山東省情網載有《明朝大移民與山東村落的重構》一文,文章稱,通過對山東全省村落的調查,和對山西洪洞大移民的分析,得出並肯定了「延續至今的山東村落大多建於明朝、建於明朝的村落又大都始建於明初」這一結論。
專家的調查應該不會有問題,他們的資料都是根據家譜、族譜、墓碑、方誌以及口承史料得來的。但結論有問題。我想問的是,明初全國人口,明初山東人口一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村落卻都是明初建立,那建村之前山東人都住城市呢,還是像猴子一樣都住荒山野林呢?
歷史地理學家葛建雄、曹樹基先生的《中國移民史》,據各類的記載資料得出結論是,明初有160多萬人移民到山東。
然而,洪武二十一年,劉九皋是這麼說的:「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山東人多,是因生育繁衍的多,並不是因為外來移民所致,建議是往外移。
史料上寫的很清楚,明初大移民之前,山東人口500多萬,是遠超山西的北方人口第一大省。
實際上山東是歷朝歷代的人口大省,也是人口凈輸出省。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人口 1700 余萬,戶 390 萬,佔全國當時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東晉南朝時的永嘉南渡大移民,主要都是山東人。譚其驤先生稱「江蘇省所接受之移民,較之其他各省為特多,以帝都所在故也。見諸《宋志》者,計有僑郡二十三,僑縣七十五。其中來自北方諸省者,以山東占極大多數」。《簡明中國移民史》也寫道:「據《宋書州郡志》記載,設置有僑郡23個,僑縣75個,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至於清末民初的闖關東,移民到東北的山東人,更是號稱數千萬。
目前山東人口9500多萬,居全國第二位。之所以山東產人,一是山東環海,氣候溫暖適中,土地肥沃豐腴,人口承載量大。二是孔孟之鄉,山東人民繁衍後代的慾望最強烈,幾年前有這樣一條新聞,可見一斑:「人民網北京2014年12月23日電,從山東省衛計委獲悉,截至10月底山東累計受理單獨兩孩再生育申請22.3萬份,辦結20.7萬份,佔全國的約四分之一。山東省衛計委表示,山東省居民的生育意願依然很強烈。」
在明初,山東棗林庄也是主要的移民出發地,專家調查考證該地在山東兗州。在今天的安徽鳳陽、廬州等地有著大量的山東人後裔。河北是北方第一人口窪地,山東也有很多人移民河北,以及北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張金奎先生的《明初海防建設與山東半島人口的遷移》:「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人們大多聲稱自己是山西洪洞人、四川人、棗強人、雲南人以及江蘇東海人的後裔,也就是來自山東以外。」張先生的說法也不是自己編的,也同樣依據的是山東半島的家譜、族譜、方誌等記載,其中以山西洪洞人後裔為最多。
但佔據山東半島的洪洞人是什麼時候移來的,這就是個問題。
相當多的山東濟寧各市縣的人稱自己的家譜記載他們是大槐樹移民。但在明朝延續下來的《濟寧直隸州志》上卻未有任何山西移民的記載,相反卻有明初登州、萊州、青州三府之民遷移到山東西部的記載。山東半島全在登州、萊州、青州這三州,這說明山東半島的人是很多的。
《明太祖實錄》也有類似記載:
明朝山東一共有六府,只有東昌一府(即聊城)缺人,其他五府皆"民稠地狹"。洪武二十五年,據劉九皋提建議移民時的洪武二十一年,僅僅才過了四年。若說是洪洞人移來之後在幾年內造成了「民稠地狹",這不可能,就不應該往那移。若說那麼多的洪洞人是在此後移民來的,也不可能,因為這裡已經民稠地狹,還要往外移。
明初山東在北方各省中人口最多最密集,本來是要往外移民的,結果600年後的山東人卻都自稱是山西人的後裔。豈不怪哉!
屬於登州府的萊陽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其新版的《萊陽縣誌》中就曾以很大的篇幅討論過這個問題,編輯都笑了。當時絕大部分居民都自稱祖上是移民,但卻都解釋不了很多矛盾是怎麼回事。最終的結論是很多人「胥附」於別人而冒稱自己祖上是哪哪的移民。縣誌有很多,像《萊陽縣誌》這樣刨根問底的不多。
宋代以前無家譜,元明時期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從哪來,家譜熱興起主要是清朝中後期,很多土著人在做家譜或續家譜時會以不知道自己從哪來為恥,於是「胥附」別人也成了移民後裔。至於真正的移民,也會因相隔三四百年而不知道自己祖上的籍貫,同樣「胥附」於別人的原籍。古代精通文墨的人很少,而且家譜還需專業刻印,故常由譜匠來做,羊群效應就會在家譜製作上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如資料顯示,朱熹作譜序的家譜多達十幾個,甚至更多。他的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吳、洪等姓氏的家譜同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
更有甚者,明知道自己祖上是土著,卻也要自稱是洪洞人後裔。
如在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寫著:「始祖威卿於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但其祖傳石碑寫的卻是:「公諱威卿,乃濟源之世家也。其所居縣曰沁陽,里曰堽頭,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發廬。□厥先祖其便,□以居焉。」其家祠簡介稱」洪熙元年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十分清楚的是,這塊撰於洪熙元年(1425)的石碑,不僅沒有提到這位始祖從山西洪洞移民的經歷,反而明寫他是這裡的土著。可能當事人不知道「濟源世家」是「世世代代相沿的濟源大家族」的意思。
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及其結論大都沒有錯,但卻和歷史史實相差太遠。那誰錯了,結論只有一個,這些族譜、家譜、方誌都不可信。以山東來說,土著變移民是唯一的解釋。
葛劍雄、曹樹基先生的《中國移民史》中寫道:「青州府的移民史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計,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餘萬,每縣平均人口多達10萬餘,遠遠超過河北真定府各縣平均人口數,人口竟會由稀疏區向密集區流動,原因何在,尚不清楚。」這裡所說的就是棗強移民,當局者迷,其實原因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清楚。
至於「洪洞大槐樹的說法是不是騙局」這個問題,答案是:不是騙局。因為洪洞人、山西人從來沒有欺騙過別人什麼。
準確地說,在興起造譜熱的那個時代,從眾心理支配下的羊群效應使得我們的很多祖宗集體撒了個小謊。
換句話說,根據「洪武二十四年,洪洞有11900戶,92872口;永樂十年,有11592戶,87775口;成化八年(1472),有11448戶,98240口」,就算把明初洪洞縣的9萬人口按10萬全部移民出去,或者再假如外地到大槐樹集合的有10萬人,20萬人按24倍的人口繁衍率,那到今天也不過才480萬人,但自稱大槐樹後裔的有兩億人,也就是說,1.95億都是假冒的。
即使以整個山西來說,就算有100萬移民,也只能繁衍出2400萬人,另外1.76億人是假冒的。
當然撒這個小謊的不是現代人,而是現代人一二百年前的祖宗們。
剛結識的知乎網友「歷史探究」先生提供了一個他自己家族的例子:
我家族的紙質家譜也記載由大槐樹遷出,祖祖輩輩沒有人質疑,2015年在國家圖書館發現我祖先一石碑拓片(考古隊在北京西南發掘的石碑),上面清清楚楚寫著:明初由山西忻州要家莊遷出。
同樣與我同姓邢台一村莊現有一萬多人,家譜也是註明由大槐樹遷出,去年春我們發現一塊明萬曆年間石碑,上面寫的也很清楚,來自山西榆次,8月他們組團到榆次問祖。
這不是什麼記憶缺失,而是一種從眾心理在作怪。
七、從家譜記載上看大槐樹事件的不真實性
.......
八、中國人善於編故事,以前如此,現在依然
明末清初史學家黃宗羲說:「天下之書,最不可信者有二,郡縣之志也,氏族之譜也。」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說:「宋元之後,私家之譜大登於朝,於是支離附會,紛紜踳跤,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遠華胄,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矣。」
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也說,家譜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他在《湖南人由來考》一文中還說:「譜牒之不可靠者,官階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譚先生說的一點也不假,例如,黃姓主要要集中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等地,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黃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83%。何故?他們覺得,黃帝姓黃啊。
百度百科「明初大移民」詞條的概述如下:
明初大移民又稱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樹移民、洪洞大槐樹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
這個本身詞條就是編的一個故事,把山西人都到大槐樹去集合辦手續說的跟真的一樣。而且,不但誇大了大槐樹移民,也誇大了山西移民,似乎其他移民都不存在。實際上明初最大的移民並不在山西,而是上圖自南而北的箭頭所指,由贛浙和皖南、蘇南向長江兩岸尤其江淮之間的大移民,據移民史,移民總數量達到了七百萬。
讓我們看看地圖中山東半島上的那兩個大箭頭,怎麼能夠讓人相信今天山東半島上的人們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等地移民的後裔?
山西大移民是個歷史事實,但它在中國同時衍生出兩個移民神話:一是「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神話,二是土著全都變移民的神話。
再舉一個有關移民的例子。
目前,我國客家人數量達5000萬,也有人說全世界有8000萬。客家人是學術界較為公認的是古代山東等地北方人逐步移民到贛、閩、粵交界的一個群體。然而客家地區的寧國新聞網所發的一條名為《客家先民以南方土著為主》的新聞卻完全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識,其主要內容如下:
在一項人種學和遺傳學的實驗研究中,人們發現: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免疫球蛋白中的GM、KM的分布有很大的差異,而在這點上,南方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卻基本相同。在樣品中,客家人的免疫球蛋白分布與中原或華北人大相徑庭。
嘉應大學的房學嘉先生通過考古學和田野調查等手段和方法,證明出「歷史上並不存在客家人南遷史,客家主體是南方畲族。」……這一發現,顛覆了不少專家教授一生的研究心血。專家教授不一定可信,科學才是唯一可信的。
百度貼吧里有名為「一木一石生」的網友所發《水流而長致木石,木石致梁氏譜匠——呼籲批判譜匠》的帖子,內容很有意思,這裡面或許藏著8000萬客家人由來的秘密:
在客家古鎮遊玩,突然發現一個家譜店,於是我就進去找老闆聊了一下。通過交談得知,如果你是客家人,就可以把家譜續到黃帝XXX代,當然,如果你對自己百年前的祖輩一無所知,他會告訴你,如果你想換個祖先也可以。
如果你不是客家人,那也沒關係,只要你說出姓名,他就可以告訴你的祖先和客家兄弟在哪一代在什麼地方分支,呵呵。一家人。做一套家譜幾百塊一本,還是故意做成「舊」的。 全中國都是黃帝的子孫,呵呵。 於是,我說出我的姓,我不是客家人,來自北方,以及一些簡單條件。然後他煞有其事地戴上老花鏡,翻開一大本家譜為我查了起來。 然後他告訴我,我先祖來自山東,五胡亂華南下,遷到江西,在江西和客家人分開,另外發展出。。。。。。。。。 呵呵,像真的一樣 。
需要說一句,我老家的族譜上記載祖先也是來自山西洪洞,但我們不是大槐樹,而是洪洞縣魚鱗街,呵呵,我的祖宗還是城裡人。
潘金蓮的原型真的是賢惠的千金小姐嗎??www.zhihu.com《紅樓夢》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嗎??www.zhihu.com《金瓶梅》作者是誰??www.zhihu.com趙世瑜有一篇論文《祖先記憶_家園象徵與族群歷史_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就是講這個問題問題。可以參看。其他相關的研究也不少。
我覺得每每遇到這種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去知網上查一查有沒有相關論文。而不是到知乎上來問。——————————補充——————————昨晚大概看了一下論文,大概可以總結以下幾個結論吧。1.明初山西大量往外移民是事實2.並沒有證據山西人移民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出去的。3.移民的歷史記憶有很有趣的特點,離移民時間很近的時間點上,並沒有發現大槐樹傳說的蹤跡,大量出現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一些族譜開始並不是說自己來自大槐樹,後來也改成了這個。4.這個不能叫騙局,跟唐「博士」那個也不屬於同一性質。因為人的記憶本來就是不穩定的。集體記憶更是如此。古代資訊不便,普通大眾受教育水平也不高。一來二去歷史記憶發生變化也並不稀奇。它跟唐「博士」那種刻意欺騙是兩個性質的事情。5.提問人士是不是把一些事情弄混了。大槐樹傳說一般並沒有說把人從雲南移到山西再移出。雲南移民一般說的是「小雲南」傳說(很多山東東北人自稱自己是小雲南後裔,現在一般認為明初從雲南曾遷移過大量軍戶,所以有這麼個說法,但是也不能完全肯定如此)6.還是要多用好知網,有些時候,只要能去上面搜下標題就好了,很多重要的論文其實可以從百度上找到,不能的話去公共圖書館是不是也可以下到(方正國圖可以)在很多問題上,學術界其實早就討論過不少了。他們了解的文獻和解釋的思路上,不是外面的業餘人士可以比的。什麼事情都懷疑,散落在民間各地那麼多詳實的記錄、碑文、族譜,你就一句「流民們編造」就全看不見了?所有人集體得了癔症,胡言亂語了,就你一個清醒的?還有我們中國人尊敬祖先,喜歡記錄自己家族、群落、國家的歷史,不是很正常嗎?搞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有意思嗎?
記錄和傳承過程中或許會出現偏差和遺漏,難道因為這個就全盤否定?你媽告訴你餐桌上有給你準備的午飯,結果你去一看沒有,午飯還在鍋里沒盛出來,你能因為這個否定你媽做了午飯?同樣「有個版本說雲南、廣西和湖北三省路經山西遷往中原」且不說這個版本是你從哪捯飭來的,你能因為這個不符合你的地理常識就否定山西移民,我也是醉了,有半毛錢關係嗎?還有啊,說這個版本「謠言」的人佔山西移民後裔的多大比例?能代表全部嗎?
退一萬步講,這三省怎麼就不能經過山西到中原呢?玄奘去印度還是從新疆走的呢,他幹嘛繞這麼大彎子?他丫的不會開導航么?從西藏走啊,從雲南走啊,按你的說法這也是假的了。這其中原因很多啊,官道驛站的線路啊,途中的安全性啊,補給啊,以及那時候的人確實就是沒什麼正經地圖啊,這麼走有什麼問題呢?
最後,本著虛無主義精神,你那個「XXX是人類學著名流言之一」的句式太他媽熟悉了,我可不可以懷疑這是從哪個地攤文學作者嘴裡出來的東西?這種出處不明的話本身就是個bug,當然也可能是魯迅說的。
老家是河北省 邯鄲市 臨漳縣人,家裡下屬的鄉鎮好多記載全是山西洪洞遷來
移民是真的,但是大槐樹只是簽發地,就好像高速公路的收費口,你會說你的老家是大運高速太原服務區么?
大槐樹移民的可信度很低,有懷疑者指出:
1.一個所謂「洪洞移民」實為河南土著的例子
「在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寫著:「始祖威卿於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牆上懸掛的《張家祠簡介》除了講述同樣的話外,接下去說:「長子思義是吏員,次子思徽於洪武丙子年舉茂才,任湖廣荊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滿,於永樂年間升戶部員外郎。洪熙元年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們也在祠堂院內見到了這塊碑,由於刻寫年代距離傳說中的移民時間很近,應該比較可信。該碑碑額為「戶部員外郎張秉先考處士張公墓誌」。墓誌往往刻寫在方形墓蓋之上,但我們所見到的,卻是清乾隆年間將墓誌移刻而成、立在那裡的一塊碑石。我們先不去思考這也許反映了一個從墓祭到祠祭、以至墓誌變成石碑的過程,仔細觀察其中文字,曰:「公諱威卿,乃濟源之世家也。其所居縣曰沁陽,裡曰堽頭,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發廬。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這塊撰於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離所述事件僅20多年的墓誌,不僅沒有提到這位始祖從山西洪洞移民的經歷,反而寫明他是這裡的土著。 」
2.我引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袁義達的觀點
「從姓氏分佈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華北(山東、河北)大規模移民東北,姓氏分佈非常相似,然而卻很難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規模移民華北的情況,袁義達、張誠根據幾百年來中國姓氏的變化繪製出的明今人口遷移圖與傳說大相徑庭。
袁義達、張誠還以升為單位分析了人口的群體遺傳,結果,河北、河南、京津、山東、東三省親緣關係最近,形成一個系統;山、陝、寧、甘親緣較近,又形成一個小系統;長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雲、貴又是一個親緣系統,長江下游的江浙蘇皖(南部)又是一個系統;廣東、廣西,福建則構成華南系統。
從姓氏的反展變化和遺傳的方面,現在都看不出,明朝的移民對華北地區造成的大的變化,因為這個地區宋遼金元和明清姓氏分佈沒發生太多變化,之前和之後都與西部的晉、陝不同。
現在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在金元時期做官的,自然家譜記得詳細,那些沒作過官的土著百姓,明清只得假託一個來歷,所以出現了地名混亂的情況。 」
思考一下,為什麼河北、河南、京津、山東親緣關係最近?因為我們同處華北大平原或附近,從遠古開始交流就很方便,關係很親近。而我們與山西關係就比較遠,山西與河南隔著大山。
3.現在所謂大槐樹移民的家譜幾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後修編的,距離明朝移民歷史大約300年。
300年前的事依靠口頭流傳幾人能記得?清朝乾隆修編的族譜對於以前的族譜的描述基本都是「遺失」「磨損」之類的,總之就是老的不見了,要修個新的。實質上,很多壓根就沒有老族譜,根本不知道祖宗來自何方。宋之前,民間平民是不是修族譜的,也就是說族譜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時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華夏式微,北方漢人很少修族譜,逐漸失去了對祖先來源的記憶。到清朝時,民間突然興起了修族譜的熱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託「大洪洞槐樹老鴰窩」。至於為什麼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而不是別的,原因不明。我猜測,可能與明朝山西移民有關,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導的,因此有地位,相對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數量最多的,於是對於不知道祖先來自何方的人來說假託來自山西大槐樹是最好的選擇。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譜中對於祖先具體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樹,再具體的何縣何鄉就沒了。另外,「山西洪洞說」在明朝之前就有蛛絲馬跡,金元時期中原就有家譜所謂來自「山西洪洞」。
因為明清時北方人不知道祖宗來源何地,現在就有學者認為不知道祖源的北方人是金元後裔、女真後裔或蒙古族後裔。我堅決反對這個觀點,現在基因檢測表明,北方人與仰韶華夏人關係最密切,北方人是華夏人的最正統後裔。總之,我們是曾經因戰亂得了失憶症的漢人的純正後裔,不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子孫。
4.洪洞移民傳說色彩太重,包括復趾甲、解手、胳膊上勒痕等,根本不可信。
5.洪洞大槐樹說不見歷史記載,山西洪洞人直到清末民國初才知道這事,那時方才編入《洪洞縣志》。
當時有洪洞人在外聽說很多北方人都說自己祖先來自洪洞,洪洞人才知道原來自己家鄉這麼出名。於是,開始修改縣志,在其中加入關於大槐樹的文字。
6. 若依家譜記載,華北、東北、西北約有80%是大槐樹後裔,也就是超過4億為大槐樹後裔。真的嗎?
明初全國人口6000萬,現在13億,人口增長了22倍。依此比例算,當時大槐樹移民約有2000萬。而當時山西全省人400萬,山西人口統計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幾乎沒有大數量的減少,甚至是保持平穩地緩慢增長。從數據統計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規模的對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數之所以保持平穩是因為人口增長效應被對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會超過100萬。 100萬乘上22倍等於2200萬,2200萬除以4億等於5.5%,也就是說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可信度最多5.5%。
我們族譜上直接就是這樣寫的,我是從山西大槐樹遷過來的第20世。
我在廊坊,我家族的祖先就是從山西那邊遷來的,有族譜的說
清代北方家譜截圖(對部分涉及隱私之處做了馬賽克處理)
有時間去洪洞縣大槐樹轉一圈,看看那是咋解釋的,總比在家查資料好。不是說北方人都是大槐樹那來的,是部分人。建議去一趟吧,山西旅遊資源很豐富
分析各自方言里的辭彙啊。我是邯鄲人。山西人的方言強調和辭彙和我的語言有極大的相似度。我覺得靠譜。
原籍河北威縣,原以為也是洪洞遷過來的,後來查閱家譜及相關資料,得知為河北本地土著,不一定都是洪洞遷過來的。
小時候聽說姥爺往上數幾代也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的,可能那時候的移民吧,有時間要帶爸媽去趟山西看一看
傳說而已,當真?你的先祖就不高興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