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傅佩榮的哲學課:走進真正的儒家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圈圈淺淺(來自豆瓣)

來源:傅佩榮的哲學課:走進真正的儒家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按照我們上學,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學習之後,時常複習,不也覺得高興么?其實,這樣的解釋是不準確的。「時」這個字在《論語》中不做「時常」解釋。舉個例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再適當的時候說話,人們便不討厭你說話。所以「時」的意思是在適當的時候。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根本的意思是,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認真實踐,不也覺得高興么?

又比如孔子在《論語》中寫到的:吾有五十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實際上這裡的順是多出來的一個字。這段話的模式是「而」後面加一個動詞,六十的後面卻是一個耳字,由此可見「耳」字是多出來的。

作者傅佩榮在《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一書中對上述結論做出了更加詳細的解釋,由此可見,他做學問的態度是十分嚴謹的。傅佩榮是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孔孟老莊思想),以及譯解傳統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大學》《中庸》方面造詣頗深。與此同時,他以哲學的眼光,搭起中西方思想的橋樑,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在學術界享受盛名。

談起儒家,我們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但若深究起來,便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由淺入深地講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接下來,分別看一下孔子,孟子,荀子眼中的儒家。

一、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一個「仁」字。孔子承禮啟仁,仁的主要內涵是真誠。

仁的第一層意義:「人之性」向善。向就是內心對善的嚮往;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力量真誠,就會形成要求自己向善的力量,不行善則不會心安。

仁的第二層意義:「人之道」擇善。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人並非是本善,如果是本善的話,就沒必要擇善。人生的正確道路是選擇善,並且堅持下去。

仁的第三次意義:「人之成」至善。在成就自己向善的人性中,設法在人生的歷程中,不斷地擇善固執,最後止於至善。儒家的目標便是要人止於至善。

仁的三個層次都有「善」有關,我們解釋了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那麼什麼是適當呢?判斷「適當」有三個原則:

1.內心感受要真誠

真誠一定是有心而發的,與邪惡勢不兩立。我們的人性一定是向善的,是不是要對所有的事情選擇內心真誠向善呢?如果是遇到騙子呢?

有一次,蒲國和衛國打仗,孔子和他們學生們被困在蒲國限制出境,因為蒲國怕孔子透漏軍事給衛國。之後孔子被迫簽訂協議,離開蒲國之後不能到衛國。然而,孔子離開蒲國之後,立馬到衛國。學生子貢問老師怎麼可以不守信用。孔子答:君子在被脅迫之下籤訂的合約,沒有必要遵守。可見,儒家講求的真誠,不是教人一派天真,隨時受騙。

2.對方期許要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存在期許。能不能達到彼此的要求,需要我們雙方適度的溝通。如我們無法達到對方的標準,就要通過溝通降低標準,因為標準是可以改變的。

3.社會規範要遵守

社會規範是經過合法的程序,為所有人而制定的,可以作為大家「善」的共同標準。上述三點如果發生衝突時,要以內心感受真誠為主。期許可以溝通,社會規範可能調整,真誠是不能打折扣,不能談條件,完全出於自己的內心,不能被忽略。

二、孟子

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二人確立了儒家的思想主軸。作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揚者,孟子從善、信、美、大、聖、神,闡述了人生的境界。

孟子說,值得喜愛的行為叫做善。比如,大街上有個老人摔倒,有人立馬將他扶起來,看到這樣的行為心裡歡喜,就叫做善。我們用善人來形容一個人,真正的意思就是「好善之人」。

信就是真的意思,確確實實是做到了,就是從好善到行善的過程。「與人為善「一詞,孟子本意是指:吸取眾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就是偕同別人一起行善。君子的最高目標就是偕同別人一起行善。

孟子所說的美是值得欣賞的意思。這是以人為主體去欣賞客觀之物。「充實之謂美」就是每個人都要發展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值得被欣賞的人。

孟子口中的」大人」指德行完備的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時說沒有喪失真誠之心的人是大人。

「聖而不可知之」人生的境界永無止境,我們活在世界上,要時刻修鍊德行修養。孟子說:一個人要充分實踐自己內心的要求,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本性,也就會了解天。

孟子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一境界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也不能客觀觀察的。聖到達了不可測量的境界,便是神。這裡孟子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人生的修養不要設限。

三、荀子

荀子自小博覽群書,接受的是儒家和道家的影響,他自稱儒家,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儒家。

荀子主張的「性惡」是完全在反駁孟子的「性善」,形成了明顯的對立。荀子把孟子的「性善」說成是人性本善,而孟子的本意是「人性向善」。

孔子的「殺身成仁」,和孟子的「捨身取義」都是正面積極的。荀子說「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就顯得很消極了。

荀子的人性論和對天的概念與儒家的核心已經分道揚鑣了,所以荀子教出了李斯和韓非子兩個並不是儒家的學生。整理來說,荀子並非儒家代表人物。

除此之外,傅佩榮教授還對《易經》《大學》《中庸》做了講解,這厚厚的一本書著實不能用區區幾千字能講述清楚。如果想了解哲學,鑽研儒家《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一書,可以作為你的睡前讀物,在不同的年齡段拿出來鑽研一翻,都會有不同的領悟。


推薦閱讀:

TAG: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