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晏子善與人交,為什麼晏子朋友少?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該怎麼正確理解這個"善與人交"呢?
語文老師說,晏子這人朋友很少的呀。希望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君子重理而不重私交,所以自然沒那麼多狐朋狗友。但是由於大家對他極為敬重,所以即便是毫無交情的人,也願意為他肝腦塗地。講真,比你們這些天天稱兄道弟喝啤酒吹牛逼的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答主之問妙哉!
善與人交是孔子讚美晏子的交際水平,並在後半句說明了與人交往應該得到的好處——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
長久是人與人交往的願望,被尊敬是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普通人之間的交往總是從淡轉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要靠『久』才能實現。
而我們總是希望快速的得到結果,並且長久保持。於是就加了自以為是的手段——誇與利。人嘛,不是喜歡讚美就是想要得到好處。
開始的效果不錯,可是很快就會發現,結果非常令人失望。一味地誇獎得到的卻是對方的鄙視,誇獎會變味成阿諛奉承。而以利交往,看起來有敬,但這個敬是虛假的。有利則聚,無利則散。
因此,誇與利都不可取。換句話說,與人交往急不得,要按照規矩慢慢來。
明白這個之後,再來談正確的交往模式,古聖先賢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方法。
善與人交。
人有千千萬萬,難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模式?那可累死也學不完吶。
不是!與我們交往的人,一共就5種。每一種都會遵循一個交往的總原則。把握住原則,因人而做細微的調整,就可以善交所有人。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與我們交往的人,總在這五大類之中。
晏子就是用『親、義、別、序、信』這些原則,來與每個人交往。因此,經過長時間的來往以後,別人自然對之起尊敬心,並且是長久的尊敬。延續至今,我們提起晏子依然心存敬意。說白了,晏子對人與人交往的『度』把握的精準,見什麼人總能說出最恰當的話。
論語就是通過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話及做過的事,進行合理的編排後,來詳細地說明和論證,做事和做人的原則,及怎樣具體應用的經驗總集。
同窗為朋,就是同學的意思。同志為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晏子善與人交,是指的交際方法高明。但是朋友可就不同了,要同等級的才行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比如馬雲王健林這樣的人,相信他們和員工相處一定是非常融洽的。即便和我們有緣相處,相信也是面子上過得去。但是,他們和員工,以及和我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人家一擺手就是先賺它一個億,咱們呢?
朋友相處要有共同的志向、理想、愛好等,不然坐在一起說什麼啊。
說白了,晏子善與人交是交際能力和個人修養問題,朋友少是等級差別問題。這是兩個方面,不是一回事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善與人交,就是善於與人打交道。意思就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卑不亢,獲得別人的尊重。從晏子使楚,晏子應對齊莊公的死,以及晏子與齊景公的日常(主要來自於晏子春秋這部書)都可以看出來,處理自己與君王的關係(對上),處理自己與百姓的關係(對下),以及處理自己與同僚的關係(對同輩),晏子有自己的處世原則,不會委屈自己逢迎別人,但也不會得理不饒人,總會被台階別下,因此壞人會不敢殺他,好人會尊重他。所以晏子是個賢人。至於晏子朋友多不多,用孔子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德不孤,必有鄰」。朋友多了,其中必然有小人;朋友多了,你就必須放下原則地維持這些所謂的關係,所以還是寧缺毋濫吧。
謝謝邀請哈,不過真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我不太懂。 我讀過一些關於晏子的東西,這些東西裡面晏子的形象很不一致,我一直沒太看懂晏子到底算什麼回事。
因此我沒有辦法講你們老師所說的晏子和我理解的晏子聯繫起來。
我大概能說的是論語這句話。子曰說的是晏子這個人,善於跟人交往,體現在他有個很特別的特點:久而敬之。 為什麼說這個品質難得?有點生活經驗的人,大概就明白,人和人初交往時,會多多少少有些矜持。然而慢慢的,越來越熟悉之後,慢慢的朋友之間就會很隨意。到了後來,朋友之間大概沒什麼尊敬,都是互稱sb的。 然而晏子品質很特別,跟人交往久了,還是很尊敬他。所以子曰,善與人交。至於為什麼,體現了什麼?這段話在我腦子裡面沒什麼印象。在論語哪個地方我一點想不起來了,讀書不仔細的短板暴露無疑。什麼時候手邊有論語,我會仔細再讀下的。樓主你怎麼理解朋友?
帝王是人民的朋友,但是帝王也沒有朋友。。
互相放鬆的是朋友嗎?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也就有敵人,因為你對人不公平了,你不可能對所有人都一樣。。記住一點,發展朋友就是發展敵人。想沒有敵人就得沒有朋友,這就是善與人交而沒有朋友了。晏子就算有很多朋友也不會告訴你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