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與道德準則(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東方陽熹言道錄》欄目172篇
作者:東方陽熹
「一切唯心造」。世間的一切,都是源於由無到有的過程,都是起源於人們的心靈和思想。人類可以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創造,但是人們的一切思想、一切創造,必須合乎道德準則,否則,無論人們想像的多麼美好,創造的多麼美好,擁有的多麼美好,都會迅速的消亡。
思想是因,行為是果;行為是因,事實是果。我們可以隨心想像一切,創造一切,並把這種創造看做是自己的權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會阻止我們。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創造所產生的一切後果,必須由我們自己來承擔。這種因果,在佛教稱為「業力」,又稱為「自作自受」。
一切有形的存在,包括世間的一切罪惡,都是源於自心的創造。世上的一切戰爭和罪惡,並不是源於有形的物質,而是源於人類違背道德準則的思想!因此,要治理世界,首先在於糾正人們錯誤的思想,使人們明白萬物的基本規律和法度——道德準則。(道德準則在人道體現在人的本分、三綱五常、八德等方面,詳見《性命之學》。)
道德準則是自然的規則,是天理,是自然對萬物的無形制約。道德準則雖然無形,但卻是維繫萬物正常運行,保障人類正常生存和延續的基本法度。古往今來,任何人、任何思想都無法改變這種準則,而且凡是違背這種規律和法度者,無一不走向徹底的失敗和滅亡!譬如人們在公路上醉酒開車逆行,做著違背規則的危險事情,卻一廂情願的希望保持美好的狀態,嚮往美好的結果,這可能嗎?當今世界之所以得不到治理,如此的混亂,就是因為人們在任其主觀創造的時候,忽略和違背了道德準則。世間的一切戰爭,以及各地發生的強盜、強暴、強佔、強拆、強姦、強取、強奪、強征等事件,不都是因為人們違背了道德準則,人慾戰勝了天理嗎?
美好的思想和良好的感覺,未必帶來好的結果。世間的一切罪惡,如戰爭、殺盜、邪淫等,無一不是起源於人們一廂情願的美好思想和美好感覺。以婚外情為例,當初這些人所想所做的過程,感覺肯定是美好的,否則他們也不會去做,但結果呢?這些人難道不是以痛苦、煩惱,甚至自殺、他殺而告終嗎?
擁有了想像的事物,不等於獲得了真實;擁有了名利富貴,不等於獲得了快樂。
萬法由心生。佛教把心靈又稱為「無盡藏」,換句話說,心是無盡的寶藏,裡面含藏著一切:金錢、美女、別墅、汽車、健康、長壽、神通,凡是人們可以想到的,都存在這個寶藏之中。佛是明心見性者,他們已經打開了心靈(無盡藏),他們不僅擁有無盡的智慧,而且他們可以輕易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但佛為什麼不這樣做,自己反而示現出貧窮、疾病和死亡呢?他們為什麼不教導人們如何嚮往和追求物質財富,反而讓人們放下呢?這是因為,人們見聞覺知到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自心變幻出來的幻相,是本來沒有的。人們追求虛幻不實的東西,如同水中撈月,到頭來只能獲得虛幻破滅的結果。何況萬物有生必有滅,有得必有失,有好必有壞,人們貪戀紅塵幻境,不僅會迷失本性,而且必然會產生無盡的痛苦和煩惱,所以佛不僅不讓人們對世間的各種事物起貪著愛戀之心,而且告誡人們要「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不常」、「觀法無我」、「看破」和「放下」,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出離苦海,返本還原。
歐美的一些國家強調個人思想創造,這本身沒有錯,但因為他們對上帝制定的無形的道德準則並不明晰,以致他們殫思極慮,為所欲為,造下了種種的罪業!而中國人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懂得了如何使自己的思想行為合乎自然的規則,伏羲創造的《易經》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也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不僅沒有滅亡,反而不斷繁衍,遍及世界各地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認為道德準則是一種觀念,是人為想像的,是可以忽略和改變的。其實真正的道德準則並不是一種觀念,它是自然對萬物的一種無形制約;它不是人主觀想像出來的,也不是人為制定的,就如同地球的運行軌跡一樣,它不僅是與生俱有的,而且是不允許改變的。如果地球的運行軌跡和四季發生了改變,那肯定是出現了異常,道德準則也是一樣。
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中告訴人們:「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由此可知,人們只有斷除對世間的迷戀和貪慾,才能夠跳出輪迴。故修行人不僅不可像凡眾那樣迷於世間的名利恩愛、酒色財氣,而且其思想行為必須要有嚴格的約束,宗教管此叫戒律。人心死,道心活;死心,才能化性。人心不死,是由於人們迷戀紅塵幻境,沒有去除貪嗔痴、名利恩愛、酒色財氣。因此,修行者必須「觀受是苦」,斷除對紅塵幻境的一切貪著和愛戀,如此才能夠出離苦海,獲得真正的覺悟和解脫。
一切的佛經只講到自心為止,更深的內容則不再文字提及,而是口傳心授。因為萬法由心生,所以真正的秘密就是每個人的自心!自心蘊藏著人們想要的一切,但是面對這扇無形卻包含萬有的大門,人們必須用無欲、無我、無相、無為、仁慈、博愛才能將其打開,否則,人們不但無法打開「無盡藏」,反而會妄執成顛,妄想成魔!
寫於:2010年11月03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