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明末史的第一步:傾聽來自毛文龍的吶喊(1)
前言:
「明朝」滅亡的表面原因是:「流民起義」與「後金叛亂」。而明朝的「流民」問題又是因「後金」問題引發的、催化的,所以致使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好像是「後金」。但是「後金叛亂」並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憑著明朝的「實力」想解決「後金」並不難。
後金叛亂對於正常明朝來說,相當於人得了一次「感冒」而已。「大明」之前也曾得過幾次「感冒」,但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可「大明」這次「感冒」竟然演變成了最終奪走它生命的「肺癌」。「感冒」並沒有改變,造成的結果卻不一樣,說明是「大明」自己出了問題,它變的虛弱了、變的愚蠢了。「後金叛亂」更像是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朝可以說是被它自己擊敗的。
關於誰該承擔明朝滅亡的責任,我看過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閹黨的責任、有人說是東林黨的責任、有人說是崇禎的責任、有人說是天啟的責任、有人說是萬曆的責任、甚至還有人說是朱元璋的責任,大明的制度就註定了它的滅亡。可謂是眾說紛紜,猛的看上去,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拿出些史料來,但你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這些說法都難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我也說說我的偏見吧,我覺得明朝滅亡這個鍋是儒家的。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人的思想不行,而明朝人的思想基本來自儒家。制度不過是人創造的「工具」,跟一把刀一樣,善惡取決於使用他的人,刀本身沒有善惡之分,所以你不能說是制度責任。你在明末還用明初的制度、你在戰爭時期還用和平時期的制度,這難道不是你自己的問題?數千年前「韓非子」就說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明朝皇帝和大臣接受的都是儒家正統教育,他們復古守舊,抵制改變,不懂「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的道理,用錯誤的方法不僅沒能解決「後金反叛」的問題,還增加了新的「流民起義」問題。這些明朝的儒家「君子」們徒好空談,標榜仁義,都是辯論高手,但一遇大事卻毫無辦法,還以仁義之名否定他人的辦法。平時為了博得仁義之名,幫助自己管轄區內的平民抵制拖欠國家合理的稅收(主要應該是幫鄉紳地主階級謀福利),又因私利, 以仁義之名和祖制之說以及各種奇葩方法抗拒、破壞國家合理的收取礦稅、商稅、海貿關稅的決定,導致大明財政困難,毫無抵禦風險的能力。
他們盲目崇拜仁義的力量,對人性可謂是一無所知,對待歸附的外族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預防措施,歷史上數次血的教訓啊,他們就那麼華麗的無視了。他們重文輕武,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視「武將」如奴隸,導致明末士兵無血性、無戰心,平時 他們輕賤武人,剋扣軍費,戰時 他們不懂軍事卻又喜歡瞎指揮。他們喜仁義之名,駁斥刑罰,又徇私情,不守規則,導致大明制度敗壞、軍規渙散,部隊無戰鬥力、無震懾力,敗類眾多,叛徒叢生。
減稅、減軍費說是因為愛民卻因此致使人民死亡無數、國破家亡。 按韓非子的話說「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
明朝是亡於儒家思想造就出的一群奇葩的人。這群人里「貢獻」最大的一個應該是「袁崇煥」,他一手製造了耗盡大明國力的寧錦防線(不如「馬奇諾防線」堅固,但一樣諷刺。),一手締造了號稱友軍黑洞的軍閥武裝關寧軍(對後金作戰城都不敢出,剃頭之後卻戰力倍增。),一手謀殺了唯一可能阻止後金入關屠戮的一品大將「毛文龍」(後金繞路蒙古,逃不開毛文龍的眼睛,只要大明能先堅壁清野,後金軍就會被自己後勤問題壓死。)。
毛文龍死於崇禎二年,明朝亡於崇禎十七年,但是崇禎元年的明朝,經過大患血後已經相當於是「癌症」早期了,崇禎二年毛文龍這個或許能改變形勢的「特效藥」被袁崇煥殺掉後,就等於是進入了「癌症」晚期。明朝最後的十五年相當於汽車滑掉下山崖的過程,滅亡對明朝只是時間的問題。
「感冒」演變成「癌症」的過程和原因 才應該是研究分析重點。至於「癌症」的惡化的過程 應該作為選修內容。毛文龍是整個演變過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曾多次試圖挽救「大明」但愚蠢、自私的「文臣」不懂戰爭、不顧大局 不停的攻擊、陷害、污衊他,還拖欠剋扣他的糧餉,致使他無法成功,只能看著大明「病情」不斷惡化。
你理清毛文龍的生平事迹,再看他的結局,你就可以確定很多人的人設,你就能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再分析明末史也就簡單了。
正文: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大明八萬九邊精銳大敗於薩爾滸,死亡四萬餘人,逃回來的潰兵雖然被收編了一部分,但他們士氣全無,再難作戰,因此大明在短時間內喪失了主動攻擊消滅後金的能力。
這一戰失敗的原因很多,大明八萬互不統屬的軍隊VS後金近十萬統一指揮的軍隊,本來人數就不佔優勢,又是分兵四路,各路相距頗遠、山水阻隔、遇敵後無法合擊,以一路不到三萬兵力(最多的一路、杜松率領的主力)對抗後金軍8萬餘人(分出一部分兵拖延其它三路明軍後大概的人數)由於明朝後期不重視軍隊明軍平時疏於訓練,又偵查不力倉促應戰,還是客場作戰地形不熟,戰敗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雖然大明九邊軍隊的戰鬥力差了些,但也是與蒙古、日本打過仗的部隊,將領杜松、劉綎不優秀但也算合格的軍官,之所以敗的這麼慘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是楊鎬這個大草包主帥,以及一致推薦他的東林「君子」們。
「君子」們對後金的相關情報一無所知,戰前連後金軍大概有多少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計劃也是漏洞百出,不了解地形就盲目出擊,軍隊分而不能合,致使被敵方以優勢兵力將明軍各個擊破,對自己的軍事部署也不知道保密,各路人馬數量、將領、路線、裝備全明明白白的告訴了後金,後金根據明軍的部署對症下藥、相應部署、在有力於自己的地形以多擊少,怎麼可能失敗。德軍敗於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是他們戰鬥力不強嗎?同樣薩爾許之戰也可以說是非戰之罪,明軍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地點、以錯誤的方式、打了一場錯誤大戰。我估計這次的大戰後金軍也要有幾千人的傷亡,畢竟大明這八萬軍隊也是見過血的。
後金1621年佔領了遼東重鎮瀋陽、遼陽,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和良好的根據地,大片的平原和勞動人口,還有大量的偽軍以及管理人才(范文程等),才算是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算是一個強力軍閥吧。說 這時的後金就能跟大明逐鹿中原,老奴這時就定下了入主中原的宏偉計劃那是扯淡。老奴不可能知道小冰河期的存在,也不可能預測到大明會出那麼多奇葩大臣。
後金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他們族群的人口基數「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己沒實力偽軍們怎麼會聽你的,北洋軍閥們現身說法。薩爾許之戰後金是傾巢而出,全部能戰鬥的男人加上偽軍才十萬人,漢人、蒙人偽軍算一萬人,那麼後金男人大概有九萬人,根據後金後期兵力人數估計,後金18歲-48歲的壯年大概也就7萬多人,再經歷過薩爾許之戰、瀋陽之戰、渾河血戰、遼陽之戰後 後金傷亡(傷亡傷殘無法戰鬥的人)怎麼也應該約有萬餘人吧?那麼後金只有二十幾萬的人口、六萬多名壯年男性。
從幼兒到戰士要十六年的時間,古代坑爹的幼兒成活率,各種疾病、猛獸和戰爭,人口數量的增長的艱難的,人口可以說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產。「順治五年(1648年)後金八旗男丁;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旗男丁十五萬四千一百一十七。」這是和平時期,(有戰爭偽軍上)物資充足的情況下,七十三年增加了十萬人,平均計算(越後期增加率越高),後金男丁每年增加一千三百五十三人,而一次正常攻城戰的勝利,死傷幾千人很正常,後金男丁是死一個少一個,這幾萬人根本不夠消耗,所以後金是根本不敢攻打大明的堅城的。
山海關天下雄關,城高牆厚,防禦體系完整、物資儲備充足,只要守將不逃跑,正常發揮就好,後金根本沒機會拿下山海關。而且就算是拿下山海關,後金也不可能佔領山海關,幾百里的戰線老奴能留下多少兵防守?老家的婦孺要不要了?後金崇禎二年入關都不敢佔據關內逐鹿中原,所以說寧遠城沒那麼重要,天啟朝丟了山海關也亡不了。後金的人口基數決定了他入關只能劫掠,不斷的破壞大明的根基。
後金瘋狂的抓捕生女真迫使他們加入自己的族群,又大力招收漢人、蒙人偽軍,都是因為自己的人實在太少了,根本消耗不起,而且後金是剛剛統一沒幾年,凝集力不強,也沒有多少儲備,抗災能力弱,當時的遼東物產也不豐富。如果大明能阻斷走私,並不斷的攻擊後金,小規模的騷擾戰也好,和後金拼消耗,後金最後只有投降一條路走。哪怕是做到堅壁清野,也能等到後金內亂,自己解體。但東林「君子」貪財好色,徒好空談,毫無戰略,不修武備,輕賤大將,又保守無膽,給了後金髮展壯大的機會,以至於其一發而不可收拾。
毛文龍可以說是後金髮展壯大之路上唯一的「攔路虎」。毛文龍的突襲、騷擾 讓後金寢食難安、需要派出大批的軍隊進行嚴密防禦。毛文龍派遣了大量的間諜 探聽情報、煽動起義、策反將領、還放火下毒、偷襲落單的諸申,讓後金不得不小心應付、疲於奔命。
毛文龍從後金救回了大量遼民,導致後金土地無人耕種,糧食短缺,內部的問題拖住了後金出征的腳步,知道天啟五年底老奴進行了大屠殺,才解決了內部問題,才敢大軍征明。所以明朝二年到六年的和平是毛文龍的功勞。三年半的備戰的時間,足夠改變、解決很多問題 ,但關寧軍卻毫無改變,浪費了毛文龍為明朝爭取的寶貴時間。
如果有足夠的糧餉,以毛文龍的能力足夠消滅後金,但「士大夫」們敵視毛文龍,只給半響,每年餉銀只有二十餘萬,還各種拖欠剋扣,導致東江軍缺衣少食,斷糧數次、經常吃不飽,根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戰鬥。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毛文龍這個「巧婦」也是一樣。鎧甲器械不全還能堅持,但飯都吃不飽還怎麼戰鬥。就好像:拳擊手能吊打普通人,但餓三天後,他連小學生都打不過。
韓愈《馬說》:「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名馬,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朝徐爾一說:「天未嘗不為國生異才,而不克收其用,則平遼總兵毛文龍是也。」這正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毛文龍的簡介(歡迎補充):毛文龍生於1576年,原系山西平陽人,寄居浙江杭州。母族沈家乃杭州望族,父毛偉與沈氏共育四子,第三子夭折,余為長子毛文龍、次子毛仲龍、四子毛雲龍。毛文龍九歲時,父監士毛偉棄世,其母時年二十六歲,攜子依弟沈光祚居住。沈光祚是杭州名宦,曾任職順天府尹。。毛文龍幼時,受母家之影響,亦曾接受傳統的儒家正統教育「幼從學,習經生業」,但對四書五經始終不感興趣,而喜讀兵法書「恥學舉子業,好孫吳兵法」,三十歲成為軍官後歸家娶山西士族張氏為妻。張氏不能生育,在遼陽納一妾文氏,生子毛承斗(唯一的兒子)。遼陽被後金攻佔後,文氏死於戰亂,毛承斗被人救出,後送往杭州由張氏撫養。。1605年,毛文龍過繼給遼東鞍山的伯父毛得春(官職為百戶)為嗣子,遂隻身北上,先順道入京拜訪了母舅沈光祚,被其薦於寧遠伯李成梁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同年遼東某武舉考試「列名第六」,被任命為安山百戶,數月後升為遼陽千總。1608年升為叆陽守備,由於毛文龍剛直不阿的性格又沒有派系 近十年沒有升遷,1620年為鐵騎營都司,1621年他遇到貴人王化貞,毛文龍有了單獨領軍出征的機會,帶了倆百人進行敵後作戰,他有捨身為國的精神,有膽大心細的品質,他聲東擊西、調離了敵人主力部隊,之後繞路奇襲鎮江,一舉收復了鎮江城、擒獲數名叛將。正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在當時明軍數次失敗的情況下,極大的鼓舞軍心士氣,打擊了叛將的囂張氣焰,震懾了某些意志不堅定者。一時四衛震動,數個城池、軍堡響應斬殺了至少數千後金兵、民,戰果斐然。。之後由於後援不利,毛文龍帶領軍民退入了朝鮮境內的林畔 修整、等待援軍。朝鮮國王光海君和朝鮮邊將十分恐懼後金,與後金曖昧不清,竟然放任後金兵進入朝鮮攻擊他,雙方在林畔,一日七戰,由於實力懸殊毛文龍率部進行了轉移, 後又由於朝鮮的要求,離開了朝鮮陸地,帶領手下軍士和遼民遷入了皮島,開創了之後的東江鎮,訓練出了神出鬼沒、作風頑強、敢打敢拼的東江軍。
東江軍在毛文龍的帶領下先後打了七次大的戰鬥;川林畔之役、甜水站之役、董骨寨之役、咸興之役、清和之役、耀州之戰、鞍山驛和薩爾滸之役,小規模的戰鬥無數,俘獲數百、斬首數千、殺傷敵人數萬,救回的遼民有數十萬人。同時為了探查敵情、策反敵將、消滅敵人東江軍的犧牲者也是數以萬計。。。
明代的遼東 大家都知道是苦寒之地,毛文龍母族沈家是杭州望族,舅父沈光祚是杭州名宦、高官,毛文龍與舅父沈光祚情同父子、感情深厚,毛文龍若不是有保家衛國的理想,毛文龍憑舅父的人脈何必去苦寒之地遼東?毛文龍從小熟讀兵書,武力、智謀過人,在內地一樣能升官發財,毛文龍二十九歲開始 在遼東這個苦寒之地戍邊二十餘年可以說他一生都奉獻給了大明,沒有功勞起碼還有苦勞啊。
我個人認為要評判一個人的一生,起碼要了解他的大部分行為才可以。而且要先確定他的人設,不能變來變去,雖然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會隨著時間發生改變,但是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是不會突然倒轉的,俗話說從小看到老,萬變不離其宗,一個人做事的方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只要了解下基本的史料,我們就可以確定毛文龍的智慧絕對不低,可以說是比絕大多數人聰明的,軍事能力和民政能力也很強。。。後金和袁粉們邏輯能力太弱,才會用那種離譜的戰報來黑毛文龍,你好好思考下就能知道這其實反而是在讚揚毛文龍。。因為你打仗勝了有戰利品、有榮譽,戰士們才會喜歡打仗,你指揮起來事半功倍,但如果你打仗敗了,那麼失敗的沮喪、死亡的恐懼、兵員的匱乏都是致命問題,如果一隻軍隊連敗三場那就基本廢了,一隻『』沒有軍餉『』軍隊七連敗後還能令行禁止、一個長敗將軍還能受到擁護,那麼說明他真的會魔法。。。深入敵後作戰每次都能逃回來不被團滅,說明情報工作出色、戰士戰鬥力不差、身體素質好(能跑過騎兵)。。。毛文龍每次都能「孤身逃脫」說明他武功高強、身手敏捷,每次都能東山再起說明 他意志力強大、口才好、人緣好。。。
毛文龍由舅父撫養,舅父沈光祚是杭州名宦,所以毛文龍文化水平也不會低,看兵書也是很要知識量的。。古代講究門當戶對,毛文龍的父親是棄商從文,能娶到大族沈家,沈光祚的姐姐,那麼他的外貌、修養、家產都不會差,由此可知毛文龍的長相應該是英武不凡,毛文龍從小沒缺過錢花、棄商從文的父親也應該是教育他淡迫錢財,所以毛文龍應該不會是個財迷。。有出身大族的母親和做高官的舅父,毛文龍的家教修養也不會差。。而且喜歡兵法的人一般都很有原則,因為大將要以身作則,才能帶出一隻強軍,古代兵法講忠孝智勇,你不忠於君主,屬下又怎麼會忠於你??他奇襲鎮江、創立游擊戰法、還教出戰力非凡的『』三個王爺『』(能力和人品是倆個問題),可以說深得古人兵法之精髓。
毛文龍拿著微薄的糧餉,養活了數萬部隊,數十萬的遼民,卻被朝廷上只知道享樂、徒好空言、怡然高座的士大夫們玩命詆毀,之後又被袁崇煥謀殺於雙島,還污其十二罪,奪其身後名,後世人又不辨是非,人云亦云,他平白承受了數百年的罵名。。。
1、【柰何疑信相參,忌謗百出,一似嘗試羈縻,而糧餉終吝慨發,是以臣之牽制敵人者而牽制臣,封疆之重幾何不誤耶】
2、【臣七年拮据心血業己瀝盡,且師老財匱年久愈難復振,臣猶草木之微,何足為國家輕重,但恐臣在無益於封疆,臣死未必不足為神京虞也】
3、【臣勢處孤危動遭掣肘,功未見其尺寸,怨己深於尋丈,而皇上知之否?】
4、【餉臣黃中色查簡壯實堪戰兵三萬六千餘名。、、、、、今止閱皮島兵丁,而各島執不肯往,以一島兵丁之數謂各島兵丁統在其中,昧良心甚矣。】
5、【奈何廟堂【徒】之空言,毫不相關,致令清軍填壑,逆虜猖獗. 職之死戰死守,必盡厥職,唯恐東江破,屬國叛,而逆虜長驅, 封疆豈忍言哉!】
6、【因記劉愛塔來時,雲東事今冬必圖大舉,臣割斷流言,預筭克五嶺關等處,使裹足不西。臣之心事,天知之,鬼神知之,不敢一字欺聖明也。然各島兵丁正月早已絕粒,賒借客糧,尋挑野菜度日。】
7、【故爾各兵慌忙,雲是攔喉切我一刀,必定立死,況兼飢餓無飧,不得不苦,不得不哭。】
8、【臣思絕糧兵變亦死,死而不得其法,人猶笑臣無用。臣敢題明:海上必不可禁,然後就死於一軍之前,庶可代十餘萬生靈也。】
9、【今事實難做矣,臣之熱腸冷矣,性命危於朝夕矣。每自譬於林畔,一日七戰時,今又多活數年,即死亦瞑目矣。只不願如撫臣故事,又有非議於其後耳。】
10、【督臣為臣上司,臣辨駁其疏,臣亦自覺非體非理,聽皇上或撤或留,臣隨親抱敕印,竟進登州候旨,逮臣進京,悉從公議,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節,免悞封疆大事矣】 11、【以臣空腹之卒二萬八千而欲取勝數十萬之眾,使天下人聞之誰不笑臣之不能料敵,如此國家之誤用微臣如此哉,但臣一介末弁,孤處天涯,曲直生死,惟命是從,敢嘵嘵取憎哉,究其根實文臣之誤臣,而非臣之誤國也。】
12、【今歲錢糧將往年多領者扣算,然臣以十於萬之眾而受四十萬之餉,今反以二萬八千為額復將上年錢糧扣算,必欲速斃數十萬之命,此何心也?】
13、【而元年六月之前未經汰去者皆不費衣食之土偶乎??還將食過之軍刳腹取之乎??可令今日之軍封口坐斃乎??計部必欲殺臣,此臣之未解也。】
14、【每月一兩四錢、米一斛尚不敷用,況東江懸海風濤巨測百物騰貴,而反議每兵銀七錢、米一斛,使各兵肯安心東江耶?諸臣獨計除臣,不計封疆,操戈予於同室,此臣之益未解也。】
毛文龍奏摺里沒有華麗的語言,可以說是非常直白表達了他對大臣們的怒其不爭、對大明的哀其不幸,自己的憤怒和無奈,自己滿懷雄心壯志卻頻遭掣肘無法施展,九年堅持卻還未出現轉機,受到的攻擊和辱罵卻越來越嚴重,「他的心血業己瀝盡、熱腸冷矣」,萌生了回鄉之意,卻發現大臣們一心欲置其死地,無奈只想以死明志,保得身後名,「臣生雖受之,死豈暝目」 「 只不願如撫臣故事,又有非議於其後耳」 他在天啟七年就有離職之意,因崇禎挽留(東顧方殷,豈得乞身求代)和對東江的不舍才留下,崇禎二年四月又再次辭職(這是應該第四次),崇禎還是挽留他並保證解決其困難(近已有旨,督師欲面咨籌略),沒想到結果卻是血濺三尺、六月飛雪,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啊,而且還「如撫臣故事,又有非議於其後」,平白承受了幾百年的罵名,現今終於有一部分人了解了他的清白和苦楚,不知毛帥之英靈可安息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