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的行為迷了你的眼
一個人的人生到底怎樣才算過得好?人們總是會拿出自己的標準,而當有一天,你已經不用一些外部的結果去衡量你的人生,也不用過去未來來陳述你的生活,只是在此刻、此時、此處時,你會發現,那也許才是真正的生活。因為唯有這一刻你是在呼吸的,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呼吸。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長輩在跟我說一個教育專家非常會培養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已經拿了一堆獎了,還拿到了美國的獎學金,而且小孩子非常能幹,自己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得很好。言下之意,很是希望我參考一下人家的育兒經。當時,記得我的表現是完全無動於衷,我都沒有覺得這件事情給我帶來哪怕一點點的內心的悸動,或者別的什麼。最後還是我家先生了解我,他對這位長輩說:「哎呀,關鍵是馬麗俊根本就沒有覺得這是她教育一個孩子的標準」。午夜夜深人靜,我突然問自己:「我教育孩子是否有標準,我作為母親,是不是有一個標準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在正軌上?」。
如果用人生的成果來作為標準,我覺得很不靠譜,因為有的人在你還看得到的時候是個根正苗紅的孩子,隔天一不留神就有人爆料其不為人知的邪惡一面,然後其被人稱頌的光輝形象剎那幻滅。想想還好,這個人被揭露了,如果到死的時候還沒被揭露呢?所以以成果衡量一個人的所獲得的教育是否好,實在不靠譜。
如果以一個人的行為呢?我看到很多父母特別熱衷一個好孩子的出現,為此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可是在我看來,行為也很不靠譜,一個孩子做什麼都很符合大人的心意,有禮貌、愛學習、五好青年,也很有可能鋃鐺入獄,甚至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中國某著名男主持人,還有西方那個著名的希特勒,可是都在某個時期,身上沒有什麼惡習,都是別人眼中的「模範生」。
那對於父母來說,怎麼就算是教育有方呢?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有方,就是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可以深深地和對方鏈接,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對方的喜怒哀樂,並且給予深深地理解。可以當孩子出現任何狀況時,都對孩子保有同樣的情感。可以不在乎孩子是否乖,是否學習好,是否有禮貌,而是在乎孩子有沒有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獲得尊重並且感受到世界的仁慈。只有當父母的眼睛從孩子的言行中離開,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並且可以感知到的時候,所謂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在一個家庭中開始。而在這之前,都和教育無關,只是一個父母試圖在另一個生命體上試圖畫上自己圖畫,而罔顧對方的意願。
克里希納姆提說:善只會在自由中綻放。它不會在「說服」的土壤中生長。只要存在任何模仿和服從,它就不會顯現。
馬麗俊
匯愛家——助力千萬家庭幸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