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原理(三)
如果我們時機也把握了,內容也把握了。現在剩下的,就是我們對於方法也要把握。把握方法的要領很簡單,就是順乎人性的發展,也就是順乎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我們可以先考查一下,現行教育所用的方法,合不合乎人性?合不合乎自然?考查的結果呢,我們發現,不僅不合,甚至幾乎相反。因為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的。認知能力與年齡成正比,這叫「學習能力遞增原則」。而人類還有另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譬如直覺的能力、吸收的能力、記憶的能力、儲藏的能力、醞釀的能力等,這些能力跟認知能力的發展軌跡是大大不一樣的。它們反而在年齡愈小的時候愈好,愈長大愈衰退。這種發展的模式,叫做「學習能力遞減原則」。
當我們對人類的學習能力的發展軌跡有全程的了解以後,我們才可能注意各個能力開發的恰當時機,就是當前教育界所最愛說的所謂「發展的關鍵期」。把握了發展的關鍵期,按照關鍵期選擇教適合當下生命的方法給予教育,才是最自然且最合人性的方法。自然而合人性,教學效果才可能是最大的。於是我們就凝聚出教育的這三個原則,作為教育的總綱領。用一句話講完,就是: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恰當的方法,教最恰當的教材,讓下一代成為最優質的人才。
六、「 四標準」——及早讀經 老實讀經 大量讀經 快樂讀經
這樣我們就把握了教育的三個基本規律,而以教育的時機做為線索,教材是配合時機的,而方法是附屬在時機與教材上的,所以我們要把教育時機首先提出來。在這個關鍵性的時刻要用什麼樣的教材,可以讓整個人性得到最良好的開發,也就是可以奠定最良好的人生基礎。而選定了教材之後,你又必須用哪樣的方法以適應他的學習特色?我們今天所講的「讀經教育」便是我們在這三個教育原則的全面思考下,凝聚出來的教育模式。所以我們推廣讀經教育,不是一站出來就先宣稱:「我們所做的是一種最恰當的教育!因為我們是熱誠的,而且這種教育是有效的,所以大家要聽我們的!」我們不是憑著熱情感動人,甚至不是憑著功利吸引人,而是憑著「道理」──教育的道理。我們面對眼前的孩子,問:人生有沒有學習的恰當時機?再問:有沒有在該時機應用的恰當教材?又問:在該時機該教材的情況下,有沒有恰當相應的教學方法?我們是這樣一步一步自我省思,自我問答,經過長期而縝密的思索,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兒童讀經」。
讀經的時機怎麼把握?──越小越好,越早越好;讀經的內容怎麼把握?──對人生乃至於對整個天地宇宙最有意義的可以讓人性在最短的期間之內達到最高開發效果的內容,這種內容叫做 「經典」。讀經的教法又怎麼把握呢?就是他能夠怎麼學,我們就怎麼教。譬如在人生的最早期,是聽覺神經先發展,所以在胎兒期就能夠聽。能聽的時候就給他聽,就這麼簡單!出生以後漸漸能看,能看就給他看,就這麼自然!至於聽什麼呢?聽最高明的最好的聲音,包括自然的風聲雨聲蟲鳴鳥叫,和人間的古典音樂、經典誦讀;看什麼呢?看人類最高明的最好的作品,包括天地間的山光水色鬼斧神工,和人文世界的名畫、雕塑、建築、舞蹈、戲劇。然後能念的時候就給他念,一兩歲他就能念了,念什麼呢?除了一般日常語言之外,最重要的是給他念高度的語言,就是念經典文章。到後來能讀的時候,就給他讀。讀什麼呢?除了直接記錄語言的白話文之外,最有效的是讓他繼續讀經典文章。
日常語言是不必教的,因為日常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學到了,乃至於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然學到的生活技能,都不需要再用學校的教育再重覆教。上個世紀初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學說,後來號稱中國教育家的陶行知受了杜威的啟發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念當然都有相當的理據和意義,但是如果「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們教育的作用就減弱了。因為如果像杜威把教育的意義定在適應社會,則教育便日漸隨波逐流,向社會靠攏,而不能提升社會造福社會。如果像陶行知,認為在生活技能的操作中就可以達到教育成效,則教育成效也只停留在淺層的生活技能上,黏著於既有的經驗中,而不能有所創發和長進。所以不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主張,無異於放棄了教育的責任。而他們的影響籠罩了世界籠罩了中國,而現在我們體制學校的教育,尤其是兒童期的教育,就是採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觀念。本來人要在社會上生活,教他能適應生活並沒有錯。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超越生活,讓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教育即生活」不是完全沒有意義,但不可以提出來作為教育的宗旨。又,所有生活的經驗都對我們産生教育的效應,本是沒錯的。但是教育不可以只停留在生活經驗中,不可以認為認真跟著農人工作,跟著工人學習了,就可以有成就。教育是另有質量要提升,另有境界要趨進的,這種質量和境界反而是教育的主題所在。陶行知處在中國國情最混亂,民生最艱難的時代,他救國心切,那樣的提法或許有他時代的限制。但是杜威自居為堂堂的哲學家,在美國國勢赤日當空的世紀,居然提出這種遠離理想只顧現實的教育理論,我稱為「庸俗的教育理論」。一百年來,他讓美國人庸俗了;而全世界都學杜威,全世界也都庸俗了,都在現實中打轉。那就不能培養出能有剛才所說的「就著人性全面的潛能開展全幅的文化內涵」的人才。這就是近代美國人才,特別是文化人才之所以越來越淍零的原因。已經有人寫作文章了:《杜威害了美國一百年》!
世界為什麼還不反省?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還不反省?當然,我們今天在這裡這樣地呼龥,別人把我們看成非主流的,看成邊緣的,整個教育界的主流還是杜威的,還是皮亞傑的,這真是莫名其妙。這麼簡單的問題居然耽誤了一百年,不僅耽誤美國一百年,也耽誤中國一百年。
我認為中國人的耽誤真是活該的,我們本來可以不必耽誤的。杜威不是中國人啊,他是美國人,他去影響美國是天經地義的.為什麼中國甘願受他影響呢?喔,原來五四運動時,社會名流和國家政府要我們全盤西化,也就是全盤美國化,美國化最澈底的是教育體系。因為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教育美國化了,經過一代三十年,社會就開始美國化了。何況已經九十年,三代人了,中國安得不是美國精神的殖民地?其實,細想起來,美國杜威皮亞傑式的教育,並沒有全面把握到教育的時機、內容和方法,他們走偏了。他們只在「知識」的教育上暗中合了教育之道,也就是:時機,六歲以後,因為兒童要在六歲以後才漸漸有認知的能力;教材,要從簡單的開始的,因為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慢慢發展起來的;教法,要懂的才可以教,要教懂才算有用。我們推廣的讀經教育理念剛好和他們完全相反,其實是他們違反了教育的原理。
我們依人性建立教育的目的,又從教育的觀點把人性分析出二性,依人性的二性講教育的三原則,依教育的三原則講「讀經教育」。讀經教育,更清楚地說,應該是「兒童讀經教育」,其中,「兒童」就是對教育時機的把握,「經」就是對教育內容的把握,「讀「就是對教育方法的把握。
以上講了教育的三個原則,不管你的理論合不合乎原則,說「原則」,還是理論層面上說。但教育是一種工程,是要落實的。要落實,就必須在教學現場里操作。如果三原則是合情合理的,而我們依原則而做的教學活動,也就應該是合理的了。怎樣做才是合理的呢?有什麼標準可以評判呢?依照三原則,我開出了四個檢驗的標準。就是: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和快樂讀經。前面及早老實大量三個標準一一對應著三個原則,最後一個快樂是附帶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