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的鄭智隱喻及歷史影響
金庸作品的鄭智隱喻及歷史影響
來自專欄林深初見鹿
看看金庸作品的創作時間,就知道其中的政治隱喻與文化含義,對中華文明前景的憂慮與絕望可能才是最大的創作源泉。
《書劍恩仇錄》——1955年
《碧血劍》——1956年
《射鵰英雄傳》——1957年
《神鵰俠侶》——1959年
《雪山飛狐》——1959年
《飛狐外傳》——1960年
《倚天屠龍記》——1961年
《鴛鴦刀》——1961年
《白馬嘯西風》——1961年
《連城訣》——1963年
《天龍八部》——1963年
《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記》——1969-1972年
《越女劍》——1970年
中華傳統文化最受摧殘的階段,在對面一場場暴風驟雨映襯下的異國殖民孤島上,創作了這些作品。
1972年尼克松和田中角榮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與中日聯合公報,中國實質上重新融入了國際社會,中華文明轉危為安。1972年9月11日,《鹿鼎記》刊完最後一節,金庸封刀。
很多緬懷文章說金庸深刻影響幾代人那是浮誇說法,最多影響到70後80後兩代人而已,而且是男人,,朋友圈裡,有幾個50後90後或者女性在緬懷金庸呢? 對於更多90後及之後年輕人而已,金庸死了就死了,金庸作品遠沒有晉江起點上的紅文和IP劇更容易共鳴,說到歷史觀,「革命敘事史觀」、「國家主義」和法墨刑名的結合,才是9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主流觀念,所有才有90年代末有關部門組織的對金庸的文學批判。
1966年底,孔府孔林和定陵為代表,所有24史上掛了名字的人,墳頭差不多都被掘個遍,那些掘孔砸廟焚屍的小將,與現在的小粉、戰狼們往往就是一家人。言傳身教,不過如此,而歷史就是這樣不斷不斷的重複。有傳承孔孟仁義黃老無為的人家,就有傳承功利權術不擇手段的人家。
唯有一聲嘆息。
推薦閱讀:
TAG: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