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社交圈,超乎想像

圖片來自網路01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歐洲某片森林中樹木的年輪,可以大致推斷該地區多年前的鮭魚產量。

黃石湖裡意外出現原本不屬於這裡的割喉鱒之後,生活在周邊的鹿群年齡結構出現了老化。

秋季遷徙回來的鶴群數量增多,導致德國某地火腿減產。

我們每天早晨的美味咖啡里,竟然藏著來自地下幾千米處的不速之客。

幾百公里範圍內的同一種樹木可以預先約好,在來年找到一個統一的開花時間。

西伯利亞的針葉林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森林裡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甚至「呼風喚雨」。

……

02

這些聽起來讓人摸不到頭腦、難以置信的事可不是杜撰,我們可以在《大自然的社交網路》一書中讀到更多類似的故事,並且搞清楚每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每一個故事都真實地在大自然中發生,故事中我們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角色們輪番登場。有的故事中,角色們盡心儘力地恪守大自然賦予它們的職責,恰到好處地處理與其他角色的關係,共同編織一個錯綜複雜但穩定和諧的自然網路。此書的副標題——「一場萬物循環鏈的禮讚」,就是對這些在大自然中恪盡職守的生物們的讚美。在另外一些故事中,因為人類的不良干預,導致原本穩定的網路關係失衡,故事的結局就不那麼美好了。

《大自然的社交網路》讓我們從萬物的關聯中讀懂大自然,不僅領略自然萬物的美好和智慧,更讓我們反思人類的行為對自然循環的影響並積極地尋找對策。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努力探討在什麼範圍內、從什麼程度去界定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每一個論點都以長期的自然觀察為依據。

作者: [德]彼得·渥雷本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 周海燕 / 吳志鵬

出版年: 2018-5

頁數: 296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59616760

在大自然中

不僅每一個齒輪與其它的齒輪相互嚙合

所有的一切都與其他要素

相互交織成一張大網

——-《大自然的社交網路》扉頁

圖片來自網路

03

《大自然的社交網路》作者彼得·渥雷本在德國幾乎無人不知,他1964年出生於德國,童年即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在林業局工作了二十年之後,他辭去公職在在德國埃菲爾(Eifel)地區領導並管理一片環保林區,致力於恢復這片森林的原始形態。除了本職工作,彼得·渥雷本還常常做為嚮導,帶領公眾在森林中做徒步導覽。為了讓導覽活動有更好的效果,他把平日里在林中的觀察記錄轉化成了公眾喜聞樂見的講解詞,並逐漸集結成冊,已先後出版了《無人守護的森林》、《花園的秘密語言》、《樹木的秘密生活》、《動物的精神生活》、《大自然的社交網路》和《森林的奇妙旅行》等書,後四本在大陸均有出版。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04

萬物相連,大自然像一張綿密的網,或者一個齒輪環環相扣的鐘錶,只關注其中的個體是遠遠不夠甚至有失偏頗的。《大自然的社交網路》一書努力地引導讀者從細微之處著眼,然後抽絲剝繭般釐清其中的奧秘。不誇張地說,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很多回當偵探的刺激,無數個「為什麼」從腦海中冒出,然後又有理有據地得到解答。

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絕不是簡單地一對一,它們相互制衡,牽一髮而動全身,「網路」一詞很好地描繪了這一複雜性。如果家中有熱愛自然的孩子,本書中的諸多例子都可以做為素材來設計親子之間的腦力風暴遊戲,不僅長知識,鍛煉邏輯推理,還培養客觀、綜合的眼光。

圖片來自網路

05

《大自然的社交網路》在作者彼得·渥雷本的日常自然觀察基礎上寫成,書中處處可見他的感悟、情感和思考,做為一位自然愛好者和守護者,他把自己的局限、矛盾以及對某些「達成共識」的問題的質疑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

例如「人類是否應該給鳥類為食」,愛鳥之人都考慮過這個問題。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很矛盾,從原則上來說人類對野鳥是不該干預的,一隻野鳥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餓死了,是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但是作者又提及「情感」的作用,「對大自然感同身受,才是對大自然最好的保護。」和動植物有過親密接觸的人通常更容易喜愛大自然,那麼我們對某隻野鳥的適度餵養也許不應該被反對?作者說「您真的很難想像,鳥兒的回歸可以讓人感覺到有多幸運。」重要的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作者在過程中的觀察和反思,這對於讀者的啟發遠大於說教。

圖片來自網路

06

作者在本職工作之餘,經常帶領公眾進行森林徒步,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活動帶領者的語言具有的特殊力量。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過多的專業術語很容易讓他們對未知的領域望而卻步,而客觀事實並非不能用充滿感情的語言來描述。只有活動帶領者打開心扉,用心而不是完全只用大腦來和活動參與者做交流,自然體驗活動才會有更好的效果。這對於想分享自然觀察經驗的愛好者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也能夠吸引更多人來觀察自然、保護自然。

圖片來自網路

07

客觀、中肯、不輕信任何所謂的「達成共識的理論」,《大自然的社交網路》展現了一位森林守護者對大自然的觀察、思考和摯愛。對於保護自然這個宏大命題,最重要的是人類首先要認清自己在自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而充分理解大自然中「網路」可以幫我們做到這一點。

彩蛋一:學一個新遊戲「生命之網」

在自然活動中我曾多次帶孩子和家長玩過一個叫「生命之網」的遊戲,每個人代表一種或幾種生物,用線把有關聯的物種聯繫起來。從遊戲開始時的一根線兩根線,到最後形成一個複雜的網路,某一個人牽動繩子,整個網路都會感受到被牽扯的力量,網路甚至會變形。孩子和家長們很愛玩這個遊戲,每次遊戲結束時他們若有所思的眼神都告訴我他們有所收穫。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說明遊戲的玩法了,想了解的可以參閱《與孩子共享自然》P50或者《帶孩子去森林》P164。

彩蛋二:賞一幅名畫

拿到書的時候,對著外封套看了很久,封套上是法國畫家亨利·盧梭的《夢》,藏於紐約現代美術博物,是盧梭生前最後一幅畫作, 也可以說是他個人風格的集大成者。我很喜歡亨利·盧梭的畫,被這位業餘畫家作品中的神秘氣息深深吸引。說來也奇怪,盧梭沒有受過正經的繪畫訓練,他畫中的人物、動物大都形體怪異、比例失調,五官的刻畫就更經不起推敲了,但是這些對他的畫作並無損害,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作品的獨特氣質。盧梭的畫大多描繪鬱鬱蔥蔥的大自然,枝繁葉茂的植物讓人聯想起奇妙的熱帶森林,但是他從來沒有去過那些地方,他畫中的植物其實在法國隨處可見,畫中奇妙神秘的原始氛圍完全來自畫家的內心深處。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TAG:社交圈 | 自然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