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49)《成唯識論》的思想綜述(3)
印度佛教史(49)《成唯識論》的思想綜述(3)
來自專欄那爛陀寺6 人贊了文章
1、阿賴耶識
前面講了三能變,那麼我們就來看初能變。
這裡所說的初能變也好,二能變、三能變都是歸屬果能變。
按照《成唯識論》的描述,阿賴耶識是這樣的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
我們前面談過,阿賴耶這個詞的原意是兩個
其一、住處
其二、貪愛
而阿賴耶識就是這兩個含義而產生的。闡述某一個事物是怎麼樣的。可以由三部分去探討,一個是他本身是什麼?接著闡述他的原因和他的後果是什麼?
所以,自相,有三藏義。即能藏、所藏、執藏。這一點前面已經闡述過了。
然後由此,產生我愛執藏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
而因相,即阿賴耶識的產生的原因,前面在因能變也已經闡述過了。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阿賴耶識能夠執持其種子,而不散失,且能夠發揮作用,產生一切法。
而果相,即阿賴耶識的後果。其果實際上異熟識。也就是他能夠引發輪迴,產生新的阿賴耶識成為果報的承擔者。
2、種子的體性
最為重要的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
首先,阿賴耶識和種子是什麼關係?實際上,阿賴耶識和種子是集合關係,也就是種子流的全體就是阿賴耶識。他和阿賴耶識既不是一樣的,也不是不一樣的。猶如大海和水滴的關係。
種子,本來是模仿現實裡面的植物種子而產生的,精確定義,能夠產生一切法的功能差別。
阿賴耶識是自證分,然後轉生出見相二分。其中阿賴耶識為體,見相二分為用。體用關係,不一不異。其中,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是相分。因為我們前面闡述過,阿賴耶識在認識論上的作用,就是提供經驗素材。
前面闡述的都是有漏種子,無漏種子是寄居在阿賴耶識中,如果沒有一股力量,推動他熏習,那麼他就一直相續存在,一直到了通過聞思修佛法,使得無漏種子的力量逐漸強大,這股力量就會推動向成佛之路前進。
其中《成唯識論》歸納種子的特性有六種:
其一、剎那滅。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是有為法,所以阿賴耶識也是有為法。他是剎那生滅,產生作用。在佛教裡面認為,如同無為法那樣常住不變的存在,是沒有作用的。
其二、果俱有。因果同時。也就是現行熏習種子的同時,也是種子生起現行的時候。因此現行和種子是一體兩用。現行是顯現出來的種子,種子是隱藏的現行。
還有一種情況,假如種子沒有等到眾緣聚合,無法生起現行。那麼他就待在阿賴耶識裡面,也是剎那生滅,以隱藏狀態存在。實際上就是記憶的存在方式,有時候我們會忘記一些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那段記憶消失了,只是那段記憶種子力度太弱,無法想起來。
其三、恆隨轉。指的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前後剎那,前種滅,後面類似的種子生起。也就是種子引發種子的產生,他是沒有中斷的,而是前後相續的。種子、現行、新熏種子,三者一類相續轉起,沒有間斷轉易。比如說,植物的種子種下去,就算沒有冒出土地之上,他的根也是不斷生長的。
其四、性決定。指的是現行的善惡無記是由種子本身能熏的善惡無記決定。並且,有漏種子生起有漏的現行,無漏種子生起無漏的現行。有善因,必然生起善果,其他類似。
其五、待眾緣。指的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要產生一個現行,必須待眾緣聚合。
其六、引自果。指的是種子的類別生起現行的類別。比如說,眼識種子必然生起眼識的現行。色法種子只能引生色法,心法種子只能引生心法。再比如,眼識的見相二分的種子是不一樣(暗含著,現實狀態下的認識行為),那麼見分種子只能生起見分現行。
這六個在《攝大乘論》上是一個頌子: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3、種子的來源
種子是從哪裡來的?在唯識家裡面眾說紛紜。根據《瑜伽師地論》記載
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姓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
他提出有兩種,一種是本有,一種是新熏。
因此,根據排列組合,必然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即主張本有說。他們主張一切種子,無論是有漏與否,他都是本來具有,而不是熏習而產生的。而熏習只是使得種子力量壯大,而不是產生新的種子。
那麼這個說法,一望而知,這就說明,人類的認識是固化的,而不是動態的。
第二種,即主張新熏說。他們主張,一切種子,都是熏習而來的,沒有本來就有的種子。
那麼這個說法,實際上就是洛克白板說的翻版,也就是不承認有一個天賦論。
第三種、即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本始並有論。也就是既有本有也有新熏。
玄奘這一支就是認為這種說法最為正確,一方面承認了本有的無漏種子,能夠成為成佛的根基,一方面有體現出認識的動態性。
所以阿賴耶識的種子,一開始就是有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然後以此為根基,才有現行和種子的循環運動。
那麼這個說法,實際上就是一個死規定,不客氣地說,就是一個武斷。他根本沒有解釋,這些種子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是本有,也有一個因果。也就是,因果還有一個因果,因果可以無限倒退,這就使得因果聯繫全部失效。
這就是唯心主義的癥結所在,就是無論如何,他都很難說明,心本身從哪裡來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