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亮紅燈?人體微生態失調七大原因
現代人對腸道健康的漠視,已導致腸道疾病的發生率急速上升。目前,我國的大腸癌發病率正在以4.71%逐年遞增,遠超2%的國際平均值。
健康的奧秘
腸道是我們的「個人下水道系統」。哈佛大學醫學院胃腸道疾病專家傑奎琳·伍爾芙醫生指出:「許多人為腸道問題感到尷尬,在這主宰『萬病之源』的器官前淪為『沉默的羔羊』;腸道不好,營養就吸收不了,體內毒素就會增加,免疫功能也會下降。」
腸道一生要為人體處理約70噸的食物,為人體體重的1,000倍(按平均壽命70歲計算),人體補充的營養約有90%靠腸道吸收;營養不良的人群中約有84%是由於腸道問題所致,腸道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另外,人一生中產出約4噸大便,排便是人體排出體內毒素的主要途徑,人體中約80%的毒素需要靠腸道通過糞便排出,如果這些毒素堆積在腸道當中,將會被腸道重複吸收,損害人體健康。
此外,人體中約70%的人體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人類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與腸道也有關係;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將會直接導致免疫細胞辨別能力下降——抵禦外來侵略及免疫監視調節功能也會相應減弱。
人體微生態失調包括體內菌與菌之間比例的失調、菌與機體之間的失調、菌和機體的統一體與外環境的失調,這些方面的失調將使人體從正常情況逐漸轉為病態。有關專家認為,導致人體微生態失調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而且這些原因的影響一般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不會立即顯現其致病的結果。因此,人體微生態失調也是導致人體亞健康,甚至是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七大主要原因導致人體微生態失調
年齡:隨著年齡增加,人體腸道內益生菌數量會逐漸減少。經研究發現,體內益生菌佔總菌數的比例有逐年降低的趨勢:數據指出人體內益生菌佔總菌數的比例在人類嬰兒時期高達99%,青少年時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時期降至10%左右,而在60歲以後僅存1%~5%,人類體內有益菌佔總菌數的比例將與人類的壽命與健康水平呈正比。
飲食結構:現代人膳食中主要是精肉細糧,容易導致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失衡。營養失衡會導致益生菌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攝入不足,益生菌數量驟減,最終表現為微生態失衡。
氣候和溫度:高溫炎熱,或者氣候突變,人體自身調節功能無法適應劇烈的氣候變化,都會造成體內微生態失衡,益生菌數量減少,有害菌數量增加。
精神壓力:工作壓力重、精神壓力大、過度疲勞、胃腸功能紊亂等,都會導致體內益生菌數量降低,微生態失衡。
細菌污染:食品、飲用水被致病菌污染,進入人體後大量致病菌在胃、腸道定植,導致各種胃腸道疾病,益生菌被有害菌抑制,從而導致數量快速降低,微生態平衡被打破。
藥物:大量使用抗生素,在消滅致病菌的同時,也將大量益生菌消滅,經常濫用抗生素,將會導致腸道微生態的「沙漠化」,嚴重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繼而誘發疾病產生。
疾病、放射治療: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胃腸道生理功能受損,致病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造成微生態失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