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移民會毀了孩子?你還在相信謠言嗎

過早移民會毀了孩子。這種言論我想你一定見過,甚至於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喧囂塵上。

我想最常見的認為移民對孩子壞的說法,都集中在一個非常基礎的理論,那就是關於孩子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問題,當然還有基礎教育。

之前看到一個20多歲的華裔決定在美國環美旅行的時候,卻因為長著一張華人的面孔被民宿拒絕入住。在已經非常晚的晚上,她絕望的發推特稱自己從小在美國長大,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美國人,如今卻因為自己長著華人的臉被稱為中國佬和接受莫名其妙的歧視,她難過、憤怒但是又無計可施。

另外之前也有一個華裔寫的一篇文章,在圈內廣為流傳,大概就是說如果父母為了孩子好就不要移民。

文章通篇講述了作為一個ABC男孩在美國面臨的困境,因為他感覺自己從小在美國長大,卻並非屬於純粹的美國人,在美國人身上他因為黃皮膚黑眼睛找不到自我認同感,但是面對那些和他長得一樣的華僑和留學生,他也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文化隔閡,他們的樣貌一樣,但是本質卻有巨大的差別。換句話說,華人的面孔加上美國的成長經歷讓他兩邊都不討好。最後他們成了黃皮白骨的香蕉人。

似乎一幅絕望的移民畫卷就這樣的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那麼,過早移民真的會毀了孩子嗎?

我覺得不是。

大部分的ABC孩子,生長在一個相對寬裕的環境里,他幾乎不需要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和補課班上,更不用面對中國教育層層篩選式的壓力。要知道在他們抱怨自己的認同感的時候,大部分的中國學生被高壓的學習折磨得不成人樣。

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孩子都是天才,能夠兼顧知識的學習和認知的增長,大部分的中國孩子都是不折不扣的一般人,而一般人想要在高考中考這樣的獨木橋中走出來,無疑還是用盡一切壓縮自己的時間,把自己的所有時間用在文綜、理綜;三大科上,至於其他的通通拋開,包括認同感,包括許多自我的東西。

所以在日漸的成長中他們開始變得冷漠和膚淺。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

其實最近有一個美國的作家非常好的論證了這個觀點,這個美國華裔作家叫做朱賁蘭,8年前他做了一件非常難以置信的事情,那就是帶著他幼兒園的兒子到中國接受公立教育。

這件事本身充滿了爭議。

他的父母,兩個上世紀選擇移民美國的老人,更是公開反對說她這樣會毀了孩子。

但是她依舊堅持了,如今八年過去,朱賁蘭的兒子萊尼已經在中國生活學習了八年的時間,從幼兒園畢業,並在中國讀小學。為此他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小戰士》描述自己孩子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的萊尼依舊在接受以中式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他所就讀的小學,除了他之外也幾乎沒有什麼外國學生,不過《小戰士》中也記錄了一些殘酷的故事。

在書中,她描述了在幼兒園老師是如何要求孩子們保持一致:無論是在椅子上坐好,筆直走路,還是畫出一模一樣的雨滴。有老師向她解釋說,班上孩子太多,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對他們有所「要求」。

朱賁蘭寫到,「這些老師在試圖磨滅孩子的自我表達。」

事實也卻是如此,在一次美國大學關於高中生的走訪之中,走訪者們驚訝的發現,現在有許多中國就讀高三且成績優異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卻非常的膚淺,更是完全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這樣的學生是大多數,而那些各方兼顧的學生少之又少,且大多出生在比較顯赫的家庭。

大部分的中國孩子被培訓成了一台讀書機器,反覆的消化知識,然後轉變成為考試的能力。僅僅只有得到大學之後,通過相對寬裕的環境,他才能惡補那些曾經缺失的東西。

而如果以後大學增壓,那麼能讓他們開始獨立思考和增長社會見識的時間還將後延,就必須要真正的等到他們接觸社會的時候了。

可惜這個社會上遍布著各種各樣的善於鑽空子的老油條、唯利是圖的商人、拿著條條框框用來砸人的所謂前輩,還有嘴裡滿是主義的騙子。等待著這群孩子的,將是一次血洗。讓他們突然之間接觸數量龐大的自己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無論是簽合同、演講、開會、談生意接觸形形色色的人。

反觀大部分的美國孩子,能夠在中學左右,一邊學習,一邊開展一門愛好,或者簡單的一點的也能至少幫父母打理一門生意,部分有實力的家庭,甚至可以讓孩子在重大的場合演講與官員甚至國家管理者交流想法。

美國的教育體制鑄造了一批別有特色的學生,他們中的學霸,啃完基礎課程之後,又啃了學校的加強課程,甚至更厲害一點的,在中學階段就啃掉了學校開展的大學課程,甚至在有空時去大學旁聽。

而一些志不在此的孩子,也能在邊讀書的同時,搗鼓一些自己的小玩意,比如說寫小說,比如說成成為一個油管主。

歐美有一個後指環王年代的傳奇小說叫做《伊拉龍》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伊拉龍的作者就是在中學的時候開始寫作該小說的頭部曲的,那時他僅僅十五歲,用大量的時間來寫一本前途未卜的小說,卻不會被老師認為是不務正業。

同時也有很多年輕的網紅,他們分享自己的愛好,並可能在多年之後因為這些愛好,逐漸變成了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術人才。試問,如果這些孩子出生在中國,真的能鑄造這些傳奇嗎?不能,因為中國的教育像是生產線,讓孩子往生產線一過,再有想法的孩子也不會糾結民族認同感這樣的問題,因為沒有留給他們糾結這些的時間。大部分的孩子最後僅有的想法就是成績、成績還有成績。

無數的孩子因為成績躲在被窩裡一次又一次的哭,即使成績並不能代表他的才學和能力,但是卻成了他們考量自己的唯一標準。

正是因為美國的教育體制給了很多美國孩子多餘的用于思考自己身份的空間,才導致了ABC們陷入了對身份認同的糾結。所以ABC開始抱怨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只可惜,乍聽起來許多人同情他們,但是仔細一想,這些話和「何不食肉糜」有什麼區別?

因為這種糾結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學生來說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已。中國學生也可以糾結,是的,他們也可以,在這個民族複雜、文化繁多的中國糾結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又不同的民俗和文化,但是他們沒有時間。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孩子來說,與其糾結這些,不如再各種各樣的診斷考試里多考幾分,因為考少了他註定會被淘汰,被主流價值觀淘汰。

中國的教育是殘酷了,這種教育方式用一個統一的價值取向把所有的孩子都框在一個模板里生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這麼生長,就像不是所有的畫家都是寫實派盧梭,他們可能是印象派的莫奈,但是卻被要求成長成盧梭的樣子。

於是有些志不在此的孩子生長得很難受,他們走在一條不屬於他們的路上,使他們本來光彩奪目的天分開始消散,並被大多數人貶得不值一提。

這就就好像讓印象派的莫奈一定要去畫盧梭的寫實畫作一樣,可惜在大眾思維下,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必須也覺得自己應該或者大眾價值取向中的樣子,結果卻是,他們的天分被埋沒。

可惜僅僅埋沒是不夠的,因為同時也被這種不適合他們的價值取向所淘汰。教育把他們變成了他們不想成為的樣子,並且並沒有給他們許諾的東西。

這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方式。

與長達幾千年,中國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背道而馳。

結果就是我們埋沒了無數可能存在的莫奈,培養出了一大批半成品的盧梭。

而這些都是ABC們不知道的。他們依舊在象牙塔里無痛呻吟。可怕的是這些無痛呻吟,卻讓許多的中國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出去是害了孩子,真是諷刺。

如果有實力,不把孩子送出去,才是真正的毀了孩子。

推薦閱讀:

TAG:加拿大移民 | 網路謠言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