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就是自來熟?
11-27
1.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自來熟?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特別自來熟的人,可以很快地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就算跟TA剛認識沒多久,你也會有種TA已經是你多年好友的錯覺。當然,也有另一類人特別慢熱,一開始比較有距離感。不過認識一段時間後,TA也可以跟你熟絡起來。這兩類人的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s)有所不同,所以他們選擇的與新朋友相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人際距離指的是你與其他人的相對距離,既有物理位置層面(physical)也有心理層面(emotional),你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為「距離感」。而人際距離通常是分層的。順帶一提,關係的轉化一般是由外向內慢慢加深的,但有時候也會反過來。
我們常說「不要和好朋友做生意」,其實是因為你既把好友放在個人空間裡頭,卻同時將其推到社交距離的範圍內——這是因為不同關係往往會有利益衝突:比如朋友間應該互幫互助,但生意夥伴之間卻要錙銖必較才有錢賺。老生常談的「不要招好朋友當自己下屬」、「夫妻檔生意容易黃」都是一樣的道理。好友Y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老闆,他常說:「跟員工做朋友是件不大容易的事,等哪天你要裁員時你和他們的感情也就走到了盡頭。」他和員工只保持純粹的上下級關係,不交心(但這不代表不關懷員工)。這種做法雖不見得是最理想的,但其動機就是希望保持關係的純粹,儘可能讓兩個人之間只保留一種關係,進而減少複雜關係帶來的衝突。這種心態也會讓人有距離感。2. 拉近人際距離的兩種路徑拉近兩人之間的人際距離,本質上其實是說服對方把自己拉進其個人空間。而說服(persuasion)往往有兩種路徑——中心路徑(central route)和外圍路徑(peripheral route)。互惠的動機,往往或因為希望得到喜愛(希望你會繼續喜歡我),或因為禮貌(希望維持關係平衡),或因為希望得到持續的回報(希望未來你還會持續對我好)。往往這三個動機會摻雜著同時出現。
舉個日常應用的例子,你要探聽別人對於某些私密問題的心裡話,比如「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情是什麼?」往往你只要說出你自己的答案,對方往往也會無保留地回答(當然TA會選擇一個程度相當的答案)。TBBT裡頭有一集,Sheldon和Penny做了一個「36道題墜入愛河」的愛情產生實驗,也是這個原理——這個實驗最早由心理學家Arthur Aron進行,一間實驗室,兩個陌生人,45分鐘共同答完36道題,然後他們就會相愛。(有興趣的人可以搜一下「36 questions in love」或在公號回復「36」)所以用這個方式去進入別人的個人空間很簡單:先把別人納入你的個人空間,對他們好,像對其他密友一樣對他們好。方法二: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指的是,一個人的腦子裡頭,同時有兩個矛盾的想法,導致TA心理上產生不適。比如一個正在減肥的吃貨忽然看到了一塊TA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這時候TA的腦海里會有兩個聲音——聲音1:「我很想吃巧克力蛋糕。」聲音2:「吃了巧克力蛋糕會打斷我的減肥計劃。」稍微總結一下:
4. 等等,迅速拉近距離一定是好事嗎?答案是不一定。上述兩種方式有各自的風險。方法一讓你對別人好,把別人納入你的個人空間。但是,如果你對所有人都一樣的好,你的個人空間也顯得不那麼珍貴了。畢竟物以稀為貴嘛。人際距離如果缺乏分層,會讓人覺得你八面玲瓏,不夠真誠。方法二是不把自己當外人,索取對方對自己的好。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撇開你的索取有可能被拒絕不說,這種認知失調其實一共會有4種結果,說服自己「我和他之間的關係已經很親密」只是其中一種。這4種結果是:- 改變認知1:「我和他之間的關係已經很親密了」(理想中的結局);
- 改變認知2:「CD沒那麼重要」;
- 改變認知間的聯繫:「誰說最喜歡的CD不能借給普通朋友的?」;
- 增加額外的認知:「雖然很少人會把最喜歡的絕版CD借給普通朋友,但是我更大度」。
就像上面這張圖,你先付出一點,往關係天平上加一個小砝碼,對方為了平衡,很大概率也會往天平上加一個小砝碼。
這樣雙方的共同經歷越來越多,對對方的情感價值越來越彰顯,讓對方對自己的需求越來越依賴,關係自然就會慢慢變得紮實牢靠。畢竟,情感的經營,犯不著著急。參考文獻/推薦閱讀[1] Zick Rubin,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5[2] Serge-Christophe Kol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3] Nancy Jo Felipe , Robert Sommer. , Social Problems, 1966 [4] John T Cacioppo, Richard E Petty,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6[5] Edward T Hall,[6] L. Festinger,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作者簡介:肖璟,狐狸君,創過幾次業,寫過幾本暢銷書,麥肯錫諮詢狗,也在Google和VC打過雜。責任編輯:Spencer 林立洲原作者名:肖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