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酒桌上那杯酒,你一定要幹掉?

今天的飯桌上,坐我對面的是三個主角。

上座是我的大領導。右邊的我們市裡大腕級的畫家。左邊是年紀最大但童心未泯的老頑童。我旁邊的,是師範大學的教授。

喝酒是大畫家提出的。大畫家腰圍比鄉下以前儲水用的水缸還粗,自言「沒酒,我就吃不下飯」。

本是答謝宴,酒水不在報銷內。大領導自掏腰包,買了兩壇。和我們介紹道「這是周總理題過字的酒」。

跑腿的,是年輕有為的小張。喝得滿臉通紅的他,誇大領導長得像「周潤發,但比周潤發還帥!」。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陪桌的,還有我們三位年輕的女同事。但大領導還算愛惜我們,特許我們喝茶。

端起香檳色的大麥茶,我們組隊一起向大畫家敬酒。大畫家道「廣州有句老話,知唔知丑,以茶代酒」。我們小姑娘都不知道如何應答,只好尬笑,悶聲喝茶。

兩壇老酒已見底。大畫家才開始夾菜。大領導一看,滿桌子菜肴被夾得稀稀落落。北京烤鴨只剩幾片焦皮和碎肉,烤羊排只見洋蔥,老湯醬肘子只剩碟子了,金湯藤椒魚里黃澄澄的湯麵只剩藤椒,雞汁酸筍也慘敗如上。「姍姍,要留意桌上的菜。」大領導面無表情地說。喜怒不形於色,就是領導的本色。

餃子、炒粉陸續上來了。大畫家追加6瓶啤酒。「看你肚子就知道你喜歡啤酒」。老頑童說。老頑童也不喝酒,只碰茶杯。偶爾抬起頭來,用渾厚的東北腔音搭我們幾句話,往往能成為酒桌的亮點。但大部分時間,他在玩,用視覺呈現一些奇怪的想法。例如,將茶水倒進吃烤鴨的一次性手套里,看著五根手指,時而擺在檯面,立著、趴著、跪著,時而放進酒杯。選出滿意幾張,發朋友圈,文字寫的是「金手指」。

啤酒也喝光了,大領導和大畫家的話還沒聊完。我們幾個心有怨言不得說、想走沒理由、臉上的笑漸漸呆著了,視線已從領導的高談闊論轉移到背後的牆繪、角落的假松樹盆景、中式的壁燈……

這就是中國式的酒桌飯局。老教授悄悄對我說"你要想往上走,就得學會喝酒「。

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結局最好的飯局了。曾經在鄉鎮的飯莊里、都市的宴會上、客家的釀酒里……都迫於領導的淫威、酒桌的規矩,一小杯一小杯地幹了!臉紅、頭痛都得忍著。出到外面透透風,眼淚都流下來。最嚴重的,大夥都散了,我醉倒。只能打電話,叫男朋友從隔壁城市趕過來陪我回家。

我不願意喝酒。

真正發自內心愛喝酒的人也有。但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喝酒的人更是多數。

喝酒傷身,喝很多酒是一種自殘行為。

當小張端起酒杯敬大畫家時,他說「您隨意,我喝三杯」。中國素來長幼有序、尊長拜上。「您隨意」是指您可貪杯也可愛惜身體,但我要自殘。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用成本思維分析了中國的酒桌文化。接受敬酒的長輩接受的潛意識是,這個人無端自殘三杯,付出了一定的沉沒成本,說明他的表達是有分量的,他將來會好好珍惜我跟他之間的關係,否則他今天付出的代價將來是收不回的。就像大畫家對大領導說「今天吃了這頓飯,我就欠下你人情了」。

越是願意自殘的人,越是容易取信於他人。所謂「感情深,一口悶」。

只有當我們的社會信任機制建立得越來越健全,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建立信任時,通過喝酒來自殘建立信任的辦法就會用得越來越少。而這時,喝酒才真正變成一種個人享受。


推薦閱讀:

TAG:酒桌文化 | 飯局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