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時評】中期選舉反映出美國政治的三大特點

導語

當地時間11月6日,美國舉行中期選舉投票。民主黨實現了選舉前設定的戰役目標,取得了眾議院控制權,改變了目前參眾兩院和白宮皆被共和黨控制的被動局面,但並未達成延伸目標,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參議院所得是量變,眾議院的情勢變化卻是質變,共和黨可謂是輸了勢。不過,歷次中期選舉執掌白宮的政黨都很難贏得眾議院,況且能在印第安納、密蘇里和北達科他這幾個2016年選舉時支持特朗普的州奪回民主黨所控制的參議員席位,也讓特朗普感到欣喜,證明他的基本盤實力依然強勁。太和智庫北美中心調研認為,從本次中期選舉的過程和結果看,美國目前的國內政治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圖片來源:環球網)

一、特朗普依舊是主角

本次中期選舉最顯著的特點是,特朗普仍是選民的重要考量。根據美聯社投票前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選民在投票時以特朗普作為做出選擇的重要因素。太和智庫在基層投票站走訪時發現,不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支持者都承認這點,甚至有基層投票站的工作人員稱,這次選民登記和投票率都創下數十年紀錄,動因只有一個——特朗普。

再看特朗普中期選舉的主要目標,其實並不僅限於捍衛共和黨在兩院的多數優勢,而是為2020年總統選舉做準備。因此,他將助選活動的主要精力放在一遍遍去大批支持者所在的州。例如,屬於民主黨絕對控制的加利福尼亞州,特朗普上任後只去過一次,主要是視察邊境牆實景樣板兼參加籌款晚宴;而對於2016年大勝希拉里的偏遠的蒙大拿州,特朗普這次選舉去了4趟,對更偏遠的北達科他州,特朗普2016年得票率比希拉里高出36個點,這次他去了3趟。

依照書本理論,民主選舉是要贏得多數人支持,特朗普去這些鳥不拉屎的地方,難道就是尋求歡呼帶來的存在感?雖說自戀的特朗普享受歡呼,但他這樣做更多的是要讓支持他的人一遍遍享受獲勝的快感,從而更加堅定地在總統選舉中成為支持他的基石。此前,太和智庫已經為這些支持特朗普的極端保守派畫過像:除極少部分是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富人外,大部分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下層白人男性。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真實的成就感,而與特朗普一起勝利恰好滿足了他們對勝利的慾望。

特朗普精明地洞察到這點,所以他中期選舉的攻擊重點就在2016年優勢明顯的州,並把重點放在參議院選舉上。一方面,眾議院選舉與地方政治聯繫更緊密,範圍太廣,作為總統難以照顧得到;另一方面,特朗普本身就對眾議院的立法流程不感興趣,更是屢屢就立法提案與共和黨建制派產生矛盾,而掌握參議院多數,彈劾無憂自不用說,更能讓其在撤換內閣成員或其他不喜歡的行政官員時不必顧忌,同時也讓共和黨不得不團結在他的周圍。

從結果看,特朗普基本達到目的,他一共認可了22名參議員候選人,其中大多數都贏了,特別是在印第安納、密蘇里和北達科他這幾個特朗普重點關照的州,共和黨都將在位的民主党參議員拉下馬。但同時,共和黨在城鎮地區的失敗,也證明特朗普是把雙刃劍,他對這些區域中間選民的無視,使得共和黨先前寄予厚望的減稅效應完全落空。

所以,民主黨在當地時間6日晚給支持者的群發郵件中也承認,要想2020年把特朗普拉下馬,還有很高的山要翻越。特朗普的主角光環不可低估,中國必須做好與其長期打交道的準備。

二、極化傾向加強

既然特朗普是主角,那麼他2016年獲勝時所依賴的法寶——政治極化政策就會依舊起效。事實上,通過本次選舉,美國政治的極化傾向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從競選策略上看,特朗普對死忠區域的特別關注,無疑將使那些地方的支持者更加死心塌地;從競選政策上看,特朗普在投票臨近的時候,幾乎是在瘋狂炒作導致政治極化的話題,利用猶太會堂槍擊事件、中美洲移民進軍事件以及一些涉及中國的事情,全方位製造選民的不安全感;從競選結果上看,共和黨所贏得的選票比例,基本與2016年特朗普所獲得的總選票比例大體相當,約為46%,這說明支持特朗普的群體相對穩固,換句話說,極化中的一級相對穩固。

(圖片來源:CNN)

民主黨方面,他們非常明白對手已不是共和黨,而是特朗普,因此在競選活動中吸取了2016年的教訓,加強極化策略,在總體戰略上努力將特朗普塑造為反民主的惡魔形象。

民主黨在給其候選人的辯論策略建議中明確提出,共和黨候選人漸趨「特朗普化」,即用大量當場無法辨析的謊言來造成優勢效果。民主黨候選人也應放棄在政策層面翻來覆去解釋的辯論方式,未必要觀點正確、結論科學,關鍵是要保證在辯論中不處於下風,而不是講道理。

當然,民主黨自知其基礎選民在極化程度上遠不如特朗普陣營,僅僅跟在特朗普發起的議題之後辨析毫無作用,所以進入秋季後,隨著中期選舉衝刺階段到來,民主黨推出了自己的主力代言人奧巴馬。奧巴馬出場後,一改此前不直接攻擊特朗普的有涵養形象,針鋒相對地在公開場合嘲諷特朗普。

但是,奧巴馬和民主黨也很注意,不會在特朗普主導的話題下回應,免得陷入特朗普所設定的話語體系和邏輯架構,而是根據民調,自設與己有利的話題。甚至什麼話題都不談,單純鼓勵選民去投票,因為傳統上投票率越高,民主黨獲勝幾率就越大。事實上,民主黨最後主打的醫保牌,成為了選舉前民調中選民最關心的話題(經濟只能排在第四位),超高的中期選舉投票率也幫助民主黨達成了基本戰役目標。

這樣做的效果顯而易見,就選舉地圖看,民主党進一步擴大了在新英格蘭城市群、芝加哥、休斯頓、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等一二線城市,甚至丹佛、鳳凰城、聖安東尼奧、奧斯汀等三線城市的主導地位。就細化分析來看,民主黨在受高等教育女性以及西班牙裔中的高支持率得到充分確認。

但從長期看,隨著民主黨極化策略的進一步強化並取得成果,另一極逐步成型。這勢必導致整個美國進一步極化的趨勢,城市及其郊區地帶與中南部貧困地區鄉村、受高等教育女性與藍領階層男性、盎格魯-薩克遜後裔與有色人種移民之間的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

這將進一步造成美國未來政治版圖的固化,這種固化將可能導致美國創新能力的衰弱,而創新不足將直接影響美國經濟,接下來便是社會矛盾和對立日趨加劇。

三、反極化的崛起

與極化趨勢加劇相伴而生的是反極化潮流的崛起。

民主黨之所以能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除了極化政策穩固了極端自由派的陣營,更重要的是贏得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從2016年到2018年,在特朗普支持率穩定在46%沒變的情況下,民主黨的支持率遠高於2016年希拉里的支持率。其中很多人是反感希拉里的中間派,而這次中期選舉他們變成了反感特朗普的中間派。區別在於,反感希拉里時,他們沒有去投票,而反感特朗普時,他們採取了實際行動。

就此而言,本次選舉最典型的例子出現在中西部關鍵搖擺州,如賓夕法尼亞、威斯康辛、密歇根、明尼蘇達這幾個州,民主黨候選人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均取得比較明顯的優勢。這些州,2016年前差不多有20年沒有站在共和黨一邊,但是兩年前卻支持了特朗普,最終成為特朗普贏得選舉關鍵中的關鍵。這次正是由於中間選民的表態,他們又回到了民主黨手中。

這對特朗普來說,其實是最不好的消息,這些州在2020年依舊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根據太和智庫實地調查,這些中間選民,很多並不是因為兩黨各自貼的標籤所動,他們真正憂慮的是,美國正在從一個包容的多元化社會變成一個分裂的充滿仇恨的社會,後者又以特朗普本人最為顯著。

這裡又涉及到對美國主流認知的問題。在2016年特朗普獲勝後,國內很多智庫和專家認為,支持特朗普的中西部貧困的工人和城市居民代表了美國主流。然而,從中期選舉結果看,這些只是極化趨勢中階段性的聲音,真正的美國主流是對兩黨極化都不感冒的沉默的大多數。

(圖片來源:CNN)

大多數專家簡單地認為,能夠以人種、收入、居住地等人口地理學要素來判斷美國斷裂帶,並將其一分為二。但太和智庫更願意支持另一種觀點,即美國社會的多元化基礎決定了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並由此判斷對立的兩極最終會發生激烈衝突。

《紐約時報》《華爾街郵報》和《紐約客》雜誌最近的一些報道都認為,美國的極化趨勢可能因為特朗普的原因而被過分估量。本次選舉前,民間組織More In Common對8000多名美國人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不是兩極化,而是部落化,形成了極端自由派、傳統自由派、被動自由派、逍遙派、溫和派、傳統保守派和極端保守派等七種從左到右的群落,他們的劃分不是單純基於種族、收入、居住區域等人口地理學要素,而是根據其對價值觀的認同。

這一調查顯示,65%的美國民眾還是相信良好的政治應該是傾聽不同聲音並作出妥協,與之相對,35%的美國人認為政治是忠於信仰並為此鬥爭到底。由此可見,美國主流反對政治極化趨勢,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將是未來贏取選舉的關鍵因素。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微信公眾號:taihezhiku


推薦閱讀:

TAG:美國政治 | 選舉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