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機制之(第一節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形意心理學與恩威並施綜合療法》之(第二章 人格形成的機制)
自我研發心理學與應用心理疏導技能助人的經歷總結(之一)
第一節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心理學領域的探索者們,在研究人類的人格特徵等方面所選擇的視角與操作的切入點各有不同,有的人重視人們可見的行為,有的人則重視人們的動機和態度,還有的人重視的則是人們的人性,因而研究者們也得出不盡相同的結論。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我研究人類的人格特徵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從它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等方面來尋找切入點,探索人格形成的過程與特徵,再從人格形態的構成、功能和各個成分的相互關係等層面去了解它的機能與機制,並且從實例分析和驗證的角度來了解個體是如何通過這一過程,在自然性、約束性及社會性等教養氛圍和成長環境的作用下,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終具有自我適應和他人可接受的獨特人格的。
我通過研究發現,能影響人類的人格特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兩種——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當然,在我們人類人格特徵的自然形成或者人為操作形成的過程中,主要體現的是人們的形意和內外兼修。而另一角度,形意始終有形無形、有意無意地起著推動或牽引的作用,它們在人類的進化、生存及競爭等過程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和意義。所以我說,人類的人格特徵與形意有著密切而不可分割的關係。
從形意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研究者如能透徹地認識一個人的個性(即是人格)並且將其特點、特徵等一一解讀,那麼他就能在此基礎上延伸思路去推理、推知其內心的真實活動,而後就能清晰地知曉這個人在應對事物變化的處境中或者在遇到某些類型的問題時,其主觀能動性會傾向於他喜愛的某個方向去感知和發展。
我們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成長環境中,由我們的撫養人以他們自身具備的個性特徵、思想觀念及家庭條件等多種因素,來引導或約束我們按照他們的想法去構建人格,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撫養人大多都是不遺餘力地控制我們人格形成的過程和發展的方向。
心理學的研究探索者們都知道,人格是人們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它影響著人類社會個體的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等諸多層面。而人類社會的家庭教養者不僅是孩子們生理的製造者,而且也是孩子們精神內能的產生和發展的創造者與指導者,在這種教養力量和氛圍持之以恆的推動或牽引下,最終促使孩子區別於他人,具有自我獨特的心理品質。
下面我們來淺析一下在自然性、約束性和社會性等成長條件的作用下,個體的內在和外在與他人形成明顯的人格差異的原因,以及個體在生活中各自所呈現的不同心理、行為的特點和特徵。
一、自然性家庭環境
如果人類社會的個體從出生開始就處在自然性的家庭環境里無拘無束地成長,他在生活中的任何想法或者要求,大都會得到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們的認可和支持,那麼他就會逐漸地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唯我獨尊、隨心所欲、自私自利和依賴他人等個性心理特徵。
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個體,大多數在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匹配上都會出現失衡的現象,以致他們在成年後雖然在生理上已經發育成熟,但是在步入社會後的工作、戀愛及婚姻等人際關係層面,如果他們遇到自己之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或者自己難以應對的困難與挫折,就沒有能力去化解。
例如,某一兒童自幼深受父母和其他親人們的寵溺,他的一切需求(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方面)和煩惱都有人替他去解決,這樣就使其長期成長在一個沒有任何壓力和挫折的生活空間里。這種家庭里的父母大多是以他們自己喜歡的、自認為是對孩子疼愛有加的非理性的教養模式來養育孩子,結果便導致孩子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逐漸形成了較大的落差,以致孩子的身心(內外)無法均衡成長,造成孩子沒有能力識別他面臨的危險與壓力,更沒有疏解危機的能力。
當父母和孩子自己都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時,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而此時有些事務他人已經無法代替孩子去解決了。當現實生活中某些事情需要這種孩子獨自去完成、某些困難或挫折需要他們獨自去面對時他們才發現,他們沒有掌握其他同齡人擁有的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的應對知識和技能,往往只能選擇退縮或者逃避。此時,家長們往往都想再為孩子補上這一欠缺的課程,可孩子卻不願接受家長們這種亡羊補牢的補救,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不想付出努力去改變。
二、約束性家庭環境
如果人類社會的某個個體從一出生開始就處在約束性的家庭環境里成長,他感受最多的自然是來自父母的重重壓力,即使他自己對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某些想法或行為反應,也大多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認可與支持,那麼自然而然他就會形成特別壓抑和困惑的心理狀態,心裡沒有快樂感,也沒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長此以往,他們就會逐漸形成懦弱無為、逆來順受、唯命是從等個性心理特徵。
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諸多需要他們自己應對解決的事務時,他們必然會舉棋不定、進退維谷或者不知所措,有些人甚至會整天在心裡糾結這些令他們頭痛的問題,以致他們生怕自己的決定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可,也更怕他們的決定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例如,一個兒童自幼就受父母的束縛,其行為活動深受父母和家人的干涉,他成長中的一切想法和行為都得遵照父母的意願,當有什麼事情發生時他也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否則他就會受到家人的排斥或壓迫。他長期身處這樣一種非理性、非人性化的成長空間里,整天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以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的身心狀態應對生活,如同懸崖峭壁上的小草一樣唯命是從地在夾縫中艱難度日,必然會形成懦弱無為、逆來順受、唯命是從等個性心理特徵。
三、社會性家庭環境
如果個體成長在一個符合社會性需求的家庭環境里,自幼接受的家庭教養模式比較人性化,其父母能持之以恆、潛移默化地以恩威並施的方式方法來教養他,並且讓他和同齡人一起在學校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和技能,那麼他自然就會在符合客觀邏輯的歷練中習得獨立自主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養成積極進取、社會適應能力強等健康的人格特徵,能客觀地看待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需求,具備融入社會和群體之中的適應能力。顯而易見,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敏銳的洞察力,當他們遇到需要做出選擇的問題發生時,他們都會做出合理的抉擇。
例如,某人成長在一個道德準則強、價值觀念清楚的教養模式里。他自幼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習得了如何尊老愛幼、理解他人和幫助他人等優秀品德,也懂得了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並且利用自身的智慧通過學習掌握了各種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地掌握了他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實踐技能,成年後融入社會的工作環境和人際交往的氛圍中加以運用,再從親身參與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學到更深、更透徹的生活知識,這樣他就能遇事從容應對,他的人生將呈現出有理想、有目標、有智慧的發展途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