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知方法論問答丨如何判斷自己認知系統的對錯?

很多人都是跟著感覺走,既然感覺是大腦把各種信息加工出來的產品,既然有這個加工環節,就有可能出現差錯,但是出錯的幾率有多高?如何判斷系統錯誤呢?讓自己經常反思,還是通過冥想?

吳伯凡

我們的感覺結果是一個產品,既然是「產品」,也就都有一個合不合時宜的問題,有生命周期——所謂認知「留級」而不是「升級」,就是長期使用一個過時的感覺產品,而你自己不自知。

「管用不管用」是判斷我們系統錯誤的唯一方法

我們讓大家意識到:我們的感知出錯幾率其實是很高的。當然,不同的人出錯的幾率不一樣,就像有的工廠次品高,有的工廠次品就低。

比如豐田,它的生產方式的次品率比較低,原因是:它的「自我學習系統」能快速找到一個次品的錯誤地址,能很快找到出問題的環節,一旦消除了這個問題,次品就消失了;如果發現還有次品,那一定是還有一個不知道的環節也有問題,那就再去找這個環節。

豐田的生產方式就是一個自我糾錯的系統,它的次品率很低;而像福特的生產方式,次品率就很高:福特採用的是在產品線的盡頭進行檢測,發現有次品就重新返工。而返工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概率問題——即便你不斷返工,次品率也是不變的。出現福特生產方式這種狀況,是因為它的生產線從來不升級,沒有一個自我糾錯機制。

那麼,如何判斷系統的錯誤呢?我們用「產品思維」的觀念一看就清楚了。你認知的對和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唯一標準就是:這個東西管用不管用。

你的判斷、認知在實際操作當中出現問題了,就自然證明它是次品了。就像一輛車,做成什麼樣子無關緊要,管用就行——「管用」這個限制使得所有的產品最後都難免趨同。

判斷「感覺生產系統」出錯的唯一的標準是「管用不管用」,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發現這個錯誤的效率太低了!

你會問,「我能不能快點呢?」可以,加快你的迭代周期,別人一輩子糾正一個錯誤,你十年糾正一個,或者一年糾正一個,一個月甚至一周糾正一個。這跟做生意的原理是一樣的:同樣多的錢,周轉率高,賺到的錢就更多。

如何讓自己糾正錯誤,是經常反思呢,還是通過冥想?

「抽身出來」是發現錯誤的一個前提條件

反思和冥想都是對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讓你自己抽身出來看自己的產品。

我們的「感覺機制」以及感覺的結果是我們快速製造的產品,但同時,它又是一個跟我們自身合一的產品——因為我們不認為它是產品,所以我們身在其中是很難知道這個產品的錯誤的。

舉個例子,你去錄了個電視節目,錄完以後,你立即發現你錄的節目里有好多你不忍直視的東西。但是,播放的節目里那個人不還是你嗎?怎麼當初你錄的時候不覺得不舒服呢?

「抽身出來」是發現錯誤的一個前提條件;「忍受痛苦」是改進、優化、升級你認知的一個必要手段。

1.「反思」的本質就是切換場景

無論是古老的東方智慧還是現在的西方認知理論,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切換場景。

什麼是「切換場景」呢?就像剛才舉的例子,你拍完電視看電視,就是「切換場景」。

還有一種是「復盤」。「復盤」也是切換場景,是一個事情已經做完了,結果都已經出來了,你再去做一遍。「復盤」表面上好像是讓你的思維重新回到原來的那個場景去,實際上,復盤的時候,你已經身在另外一個場景當中了,你更容易識別那個場景下你的所作所為。

更重要的是,得到APP所有專欄,大師課、精品課,已全部整理完畢,全網獨家的目錄模式,全網獨家帶更新通知,新增1.5倍速播放,精選留言,文字可編輯功能,閱讀體驗媲美得到APP官方V:dedao2007

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有個痛苦的經歷,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會管理自己、很能節約時間、工作效率很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跟秘書說,「你記下我每天每個小時乾的事情,然後給我看」。結果德魯克看了秘書的記錄以後簡直不能相信,他發現自己竟然是效率那麼低的一個人,有大量時間是不創造任何價值的。

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試一試,記錄一下一個月或者一周的時間裡,從幾點到幾點,你到底幹了哪些事。看了記錄結果以後,你可能會發現很恐怖,這就是「反思」。

《菜根譚》里有一句話的意思是:你吃飽了以後,就會對那些珍饈美味感覺不一樣了。食色性也,人有兩大本性嘛,你夢寐以求在情愛上的某種追求,當它結束的時候,你回頭一想也會產生「真無趣」這種感覺。

這也就是「事後之悔悟」和「臨事之痴迷」:事情發生之後,就是另外一種場景了,我們會有所悔悟;或者你遇到一個事情的時候,在那個場景當中一開始往往是很痴迷的。所以,「反思」的本質就是要切換場景。

2.「冥想」是一種古老的場景切換法

「冥想」也是一樣的。「冥想」是一種古老的場景切換法:你平時都是身在事中、局內,但你每天要抽出一段時間從事中、局內出來,跟你所處的生活、世界保持一個客觀的距離來看自己。

佛教講「觀」,內觀。什麼叫「觀」?觀跟看不太一樣。一行禪師說「觀照的奇蹟」。「照」是鏡子,它映現這個東西,但是它不干預——鏡子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

古人說 「寒塘渡鶴影」:有一池很清澈的潭水,一隻白鶴飛過,水裡就會有白鶴的影子。水是不會幹預白鶴的。

我們的心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才叫「觀照」,你就會發現自己很可笑。這個時候,你才能像一個成年人,或者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比較成熟地看孩子般的自己,覺得那個自己很可笑。所以,「冥想」是一種快速的場景切換法。

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這種抽身出來看自己的過程,但是效率很低,花的時間很長,而且常常代價也非常地大——這件事過去多少年以後,才發現是那麼痛的領悟,其實已經沒有用了。我們要學會實時地觀照自己,這樣出錯的概率才會很低。


推薦閱讀:

TAG: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