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怎樣如法的禮佛?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禮敬有種種不同的方式,《華嚴疏鈔》中,清涼國師依寶意三藏法師所說的七種禮,再加上三種,清涼國師把它合為十種禮。
第一種是我慢禮,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我慢禮,就是拜佛的時候,身體象舂米的碓具一樣一上一下的,沒有恭敬心。志公禪師說:「行道猶如推磑,禮拜恰似客舂」,意思是說,修行就像推磨,禮拜恰似舂米,這是呵斥這種禮拜的方式。以這種我慢禮的方式來拜佛,雖然看到外表是在拜佛,而內心是毫無恭敬心的。憨山大師在《費閑歌》中說:「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所以這個我慢禮是不合禮儀的,只有身體上的行為,而且也不恭敬,在心裡上絲毫的恭敬也沒有,大家在拜佛的時候,千萬一定要注意。
第二是唱和禮,又叫求名禮,看外表是在禮佛,大聲的唱念和跪拜,實際上也是沒有恭敬心的。我們不是說批評誰,只是說現象,有些拜佛,拜的特別的花哨,動作像跳舞一樣,比楊麗萍跳得還美,但是特別的飄,一點的恭敬心都沒有,純粹是為了顯露自己,而不是謙卑下來心去禮拜佛菩薩。不是懺悔心去頂禮佛足,只是一種華麗的動作,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個人的名利。不是批評,這種現象非常多的,非常非常多的,當我拜佛的時候,我也始終在警告自己,不能這麼拜佛。你再莊嚴,也是罪業眾生,也要好好地懺悔。我們比佛的功德、比佛的莊嚴、比佛的等等的一切,我們簡直是差得太遠太遠,我們唯有真誠懺悔,頂禮佛足,來消除我們的我慢心,消除我執,這才是真拜佛,一定要恭敬心,不要自高自大。
拜佛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我們的內心懺悔、內心恭敬的一種折射在我們動作上反映出來,也不要為了個人的貪慾、為了自己名聞利養而禮佛,否則的話,不僅是骷髏磕破也徒然,而且還會增加過失,我們想想,這是更大的更增加我執、自以為是。
第三是恭敬禮,據《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印度敬禮的禮法有九種:第一是發言慰問,第二是俯首示敬,第三舉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長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輪俱屈,第九五體投地。這九種禮法中,第九種五體投地是最殷重的,佛教也沿用這種禮法,表禮敬為最上者。《離垢經》中講,五體投地時一一發願,我們要學著一點,「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中不起邪見,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之時,震動現瑞證大菩提,願我左手著地之時,於諸外道,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頭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五體投地是屬於身業恭敬,發願和稱名讚歎屬於口業恭敬,以最尊之頂叩三寶最卑之足,恭敬之至,這是發起殷重心屬意業恭敬。以殷重心稱名讚歎、五體投地,身口意三業恭敬,這是恭敬禮,十種禮法的恭敬禮。
第四個是無相禮,就是深入法性,離能禮和所禮之相,也就是說,要以智慧來觀能禮佛的人和所禮之佛,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包括了十法界聖凡依正諸法,不僅世間的現象界是有為法,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薩修因諸佛應化,都可以說是有為法。簡要來說,除了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其他十法界聖凡諸法,都是屬於有為法。既然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不實,幻妄不真,那麼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都屬於有為法,也都是緣起性空幻妄不真的,那麼能夠深入法性離能禮和所禮之相,這樣來禮佛就是無相禮。
第五個是起用禮,上面的無相禮是空觀,觀能禮和所禮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空無自性,我們剛才講了,能禮所禮都是有為法,起用禮就是依體起用,依性體而起大用。由前面空觀,知能禮所禮空無自性,不可執著,諸法有一成不變的法相,因此觀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都是虛幻的影像,而這些影像它是怎麼來的?又都是法性的緣起,既然是法性的緣起,法性遍一切法,那麼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也隨法性遍一切法,也沒離開法性。正如禮佛偈中所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修這種禮的,就是這種起用禮的,能夠從空入假,依體起用,這些都是菩薩的修持。
第六是內觀禮,只是禮敬身體內的法身真佛,不向外求。《起信論》中說:「離念相者,等虛空界。」離念相就是離空假之念,既不執著空性也不執著假有,空有不執,就能直見本覺真性,所以稱為法身真佛。如果背覺合塵,攀緣外境,就是不禮敬;心不攀緣外境,背塵合覺,才可稱為歸依禮敬。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第四無相禮、第五起用禮和第六內觀禮這三種禮,無相禮是空觀,禮真諦佛;起用禮是假觀,禮俗諦佛;第六內觀禮是中觀,禮第一義諦佛。
第七是實相禮,就是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取內真佛,非棄外假佛,如果能這樣不住於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禮諸佛,所以稱為實相禮。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中這樣解釋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若內是指上面的第四無相禮和第六內觀禮,若外指的是第三恭敬禮和第五起用禮。無論是內在的禮敬方式和外在的禮敬方式,如果能做到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取內真佛,非棄外假佛,那麼若內若外,當體即是真如實相。這裡講的是實相禮,禮真如實相。
第八是大悲禮,以上四種禮雖然觀智圓明,但是未顯大悲利物,這怎麼能稱為菩提薩埵的敬禮呢?也就是說,以上四種禮,從無相禮到實相禮是觀智圓明,只有菩提之義,未具薩埵之義,就是沒有慈悲之義,所以這第八種大悲禮,是代一切眾生禮敬。眾生,未來佛,一切眾生未來佛,本具佛性,與聖人圓證的真如體性無二無別,所以這裡以同體大悲,普代一切眾生禮敬。我禮敬了,一切眾生就都禮敬了;我離我慢了,一切眾生都離我慢了,能禮人一具一切,所以稱為大悲禮。
第九是總攝禮,在禮拜時,總攝前面從第三恭敬禮到第八大悲禮,這六種由淺至深的禮法於一觀,在這一禮當中,前面所講的六種通通具足,由有相禮到無相禮,由內觀想到外觀想,使有無內外圓滿無缺,也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圭峰大師開示總攝禮說:「欲禮敬者,先須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但禮內佛,不向外求,若內若外,同一實相,隨一一禮,普代眾生,方稱普賢行願禮也。」就是說,在這一拜當中總攝所有禮敬的意義,所有的禮敬意義、境界全都總攝在內,才能稱為普賢行願禮。
第十是無盡禮,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重重無盡。如偈中頌曰:「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樣來禮敬諸佛,能禮和所禮都重重無盡,那麼禮敬的功德是無可測量的。
這十種禮,我們就這麼簡單的介紹一下,前面的兩種禮,我慢禮和唱和禮是絕對不如法的,大家以後拜佛的時候,千萬不要以我慢的心,或者求名利的心來禮佛,後面的八種禮都是如法的,值得我們由淺至深的、按次第來修學。
摘自 宏圓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