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的路

一 我說的盲

盲人的定義有很多種,我所說的盲人不是路盲,而是心盲。

記得有一款遊戲叫《紅警》,開始時的地圖是灰暗的,走過一段,才能點亮一段。熟識一段路是這樣,熟悉一個人也是這樣。眼睛看不到路的人畢竟少數,而心裡看不見的人卻有很多。活了半輩子,人沒做明白,事兒沒辦明白。稀里糊塗走過這一生。我痛恨這種渾噩的處境。

不知道一件事情為什麼順利的就辦成了,不明白一段關係沒開始就結束了。成功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說不定哪天被砸中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誰知道會是哪一個。

二 路在腳下

思維總是線性的,而事務本身卻是立體的。要多少條線才能刻畫一個立體的形狀,畫的出皮,骨頭怎麼辦。我喜歡依靠感覺來處理事務,她從立體開始,又從立體結束。如果不得不表達,隨意畫幾條線,讓人們去猜吧。別指望我說的很具體,你懂的,我是真的做不到。

三 猴子與馬

每每嘗試將不可捉摸、千絲萬縷的思緒安定下來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它有多麼凌亂,多麼難以馴服。像六耳的獼猴,又似脫韁的野馬。越刻意越難以控制,平靜可得,但絕不易。

心猿意馬,降服的方式,目前發現最靠譜的一種是靜坐。當然不是像和尚或道士那樣,只是很簡單的安撫心緒的方法。起心動念,才是時刻要留意的,一不小心就著了道。魔鬼只從心上起,參天的大樹,拔出它最好是在幼苗的時候。

靜坐是有方法的,大致是這樣:

酒足飯飽,額… 不是。我要說的是靜坐一定要在自己精神飽滿的時候,而不是在昏昏欲睡的時候,如果你想睡,那就睡夠了再來。還想睡,那就再睡,睡好了再靜坐。可是還想睡,你出去,不想再跟你說話了。靜坐一定要精神飽滿的時候,重要的事情說了好幾遍。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只有這樣靜坐才是有效的,讓紛繁的思緒衝擊你,而你能不跟隨他,不助長他。勿助勿忘。任其自然的發生,會有奇怪的事情發生的。呵呵。坐著坐著你睡了,這叫忘。所以一定要精神飽滿,這叫看你還忘不忘。剛有個念頭,心裡美美的,越想越美。這叫助。所以經常有種做法叫觀呼吸,這叫以一念代萬念。一發現自己跟著念頭跑了,就要及時回頭觀呼吸。這個只是初期,熟練了就不用了。這個叫駕輕就熟。

說了這些都是內在的要求,靜坐的姿勢沒說,在意的可以去看下《因是子靜坐法》,寫的很詳細,而且按照這個是可行的。

四 權利遊戲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紛爭的地方就有江湖。名利本是令人奮發向上的東西,卻誤人誤己。大權在握,盛名當頭,有幾個經得起誘惑。都愛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在這個事兒上尋個究竟,非一朝一夕可得。

五 生活秘籍

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秘籍么,我想是的。哀傷的人,生活各不相同,而幸福的人,生活卻驚人的相似。我不想在這裡證明我過得是否幸福,這不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幸福的樣子。我只想把我走過的路,還有路上的風景,說給你聽。

生活給我們的回饋總是我們當初給了生活什麼,有人說像回聲一樣,我想大概是的。只是回聲難以駕馭,又太分散了。生活總是集中的,在該發生的事情上面從來沒有含糊過。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沒吃過什麼苦,受不得什麼委屈。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無論大小,一天的心情就很糟,帶給周圍人的也大多是抱怨。而怨氣對生活的污染,是入內透里的。漸漸的與人難以相處。對小事耿耿於懷,幸福躲得遠遠地。對於修行來說,此時才是用功的時候。生活總給人帶來苦難,那就是你的日子,你怎麼看待這個很重要。歷史從來沒有什麼新鮮事,該經歷的總是會來的,一點不用擔心。她或早或遲。面對不如意如何把控自己的感受,這個是必經的階段。逃無可逃。

如果你看明白了我說的,那麼請忽略我上面所說的,那不重要。通過心態的調整隻是暫時的手段,換句話說只是解表,緩解心裡的壓力,而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壓力仍然在。那麼,接下來重點來了。信心是如何建立的,一件事得心應手,水到渠成是怎樣做到的。我發現一件事的成敗並不在這件事上,而在這件事的反面。這句不太好理解,舉個例子:

一個人能力越強,就會表現越有衝勁,心態就會越張揚,而張揚太過就不容易被人接受,處處碰釘子。工作中很多有才華的人幾乎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明明一個很好的提議,想獲得認可,卻總是無法被人接受。

其實接受跟能力無關,只是感覺而已。有那麼一瞬間我覺著你很可愛,那麼恭喜,你是個可愛的人。其實你是不是可愛的人重要麼,別人的心裡世界,你又何必擠破頭皮進去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如果你不想成為她一生重要的人。每個人都會被忽略,但有把你放進重要位置的人,這個是要在意的。

人與人的所有關係,可能就是你在不在我的心裡。

能力越強,越謙虛,越容易被接收。想展現能力,反而從謙虛開始。兩者看似相反,其實是相互成就的。兩者反過來說是不可以的,只是在此場景中是相互成就。如果能力一般,越謙虛反而越懦弱。能力一般,越自信,越容易被接受。自信只是相信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因為沒有強到威脅人的地步,所以自信是有機會晉陞的基石。能力不行,越誠懇,越容易被接收。另闢蹊徑,拍馬溜須,這個路子是這麼走出來的。把誠懇丟了,估計路也就走到盡頭了吧。

外表的浮誇,只是內心的空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相反,腹有詩書氣自華,記得師妹朋友圈上有句話,叫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如果生活的不如意,那就做身邊力所能及的事,你需要從簡單的事情中,找到充實。如意是個高層次,要慢慢來,不著急。

歡迎舉一反三,我先拋個磚,願意接的,看兩眼。不願看的站遠點,不小心傷著了多不好。

六 陽明心學

接觸到陽明心學,是由於師傅的推薦,說心學不錯,推薦我看錢穆先生的《陽明學述要》。拜讀過後,對王陽明的心學很是敬仰。長久以來,心裡的疑惑,似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於是積極的翻閱有關於心學的各作家的書籍。看到很多,都是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描述,換湯不換藥。而真正去體證陽明心學的太稀少了。

其實體證總要有個下手點才行,開始總是心緒不能平靜的,又如何把控自己當下的每個念頭呢,靜坐是個好的法門。而生活中總是讓我們無法平靜的。心裡有了波瀾,這就是修心的時刻。體證陽明心學的機會,處處皆是。

說到心學就不得不提良知之說。良知是由孟子開始提及的,在《孟子.盡心上》篇中記載: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陽明心學中有致良知之說。致的就是這個良知。所以,孟子在此提出的良知良能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可以嘗試解讀一下。

我所認識的是這樣的,為了便於理解,舉個栗子:

兩人相對而坐,其中一人舉起一隻手,伸出一根手指。問對面:能看到么?答:能。將伸出的手收回到背後,再問,能看到么?答:不能。對曰:還未明心見性。

手伸到你眼前,你能看到,手拿走你看不到么?一樣可以的。眼睛沒毛病,為啥看不到。其實這個例子有點偷巧,可能有人會說:如果發問的人,不這樣問,而是問:能看到我的手指么。答案就不會這樣了。其實是一樣的。你能不能看見手指,並不是由手指決定的,而是你的覺知,你眼睛的覺知能力。無論手指是否在,眼睛的覺知自始至終都在的。而這個一直都在的覺知和能力,就是你的良知良能了。眼睛能看見東西,是你學來的么,是生下來就有的啊。所以,重要的都在你的心裡,而不再外面。所以陽明心學,一直在說正心,格心,修心。如果你的覺知出了問題,即使再正確的事在你眼裡也是偏激的,這個事情,實在是太嚴重了。修習陽明心學,無疑是世界觀的重造,所以說陽明學能改變人的氣質,一點也不誇張。

心即理。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基於師傅的觀念,我仔細感知過,確實如此。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只有這個人願意讓它進來的,才能進來。而且在這個世界中的一切,在什麼樣的位置,這個人自己說了算。就是說,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己就是國王。說怎樣便怎樣。而實際上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點,總是把自己的世界交給他人管理,最後這麼凌亂也是可以預料的了。其實,這個物質的世界,對我們來說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這樣么?真的不一定。感知其實有很多途徑,不同的感知,所接收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眼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所有的理解,都只是基於自己看到心裡的那個事物殘留的影像,來做出的決定。而所有的加工處理,都是在你心裡做的。早已經跟事物本身無關了。世界是物質的,但世界的意義與物質無關。心裡有了一個決定,一個理就在了。至少在你的世界,是真理。就像人不藉助外物不能飛,這個理一樣。是有適用範圍的,出了地球,就失去了效用了。從人倫上來說,像傳習錄中說的一樣,孝順父母的理,從來就只是在你的身上,難道要從父母身上找個孝的道理么。孝在你的心裡,你的世界裡有,孝的理就在;孝不在你的心裡,你的世界裡無,那就是不孝,又豈是別人說你孝不孝決定的呢。

再說知行合一,我理解為,陽明先生應該說的是一種事實,而不是一種做法。不是讓我們去做知行合一這件事,而是告訴我們知行本來合一,從來就沒有知和行能分開這件事。你起心動念,就是已知已行,並不是表現出來才是行。剛起一個壞心思,其實已經是行了。即使最終打消了注意。但是打消注意這個,也是已知已行。所以陽明學修心就是從一動念開始,扼殺掉惡的念想,留存善的念想。因為知行本身合一,所以扼殺到惡念,就已經扼殺了惡行。來的徹底,來的決絕。

為何還要致良知呢。雖說留存了善念,就已經是行善了。但善是需要發揚的。只是心裡潛意識的活動,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裡運行,還不夠。要將善發揚的更徹底,更劇烈。劇烈到能讓你行動起來,劇烈到你可以影響到周圍人他們的世界。像個自帶發光的恆星,燃燒自己的世界,我想只有這樣,才可謂是此心光明吧。


推薦閱讀:

TAG:陽明心學 | 生活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