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止符的妙用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音樂作品中休止符的運用問題。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為了方便,我們把要研究的片段重新按小節編了號,這是貝多芬《第十五鋼琴奏鳴曲》戲謔曲的結尾部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休止是嚴格按照時值來的,一般來說戲謔曲和後面的中段是不停頓的,所以這裡休滿3拍就立刻進入下面的樂章。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貝多芬《第十五鋼琴奏鳴曲》戲謔曲的結尾部分

縱觀全譜,我們發現貝多芬在最後一個小節用了一個休止符,音樂不是應該在第13小節就結束了嗎,那麼貝多芬這裡想要表達什麼呢?

仔細觀察,我們發現最後8個小節具有一定統一性。

從和聲上來看,可以把最後8小節分成3組一樣的D-T進行和最後的一個T的小補充和休止符;從動機發展上來看,第9-10小節只不過是7-8小節低八度上的反覆,第11小節也是第9小節低八度上的反覆,第12小節為了導向終止才改變了音符,實際上仍可把11-12小節看作一個整體,它和7-8小節與9-10小節是平行的一組。

這樣看來貝多芬是不是為了構成傳統的對稱樂句呢?加上14小節最後的8小節剛好是對稱的,同時最後一個樂句也避免了13個小節的奇數。這樣的看法很難讓人信服,貝多芬向來敢於打破傳統,表達自己特有的思想。

我們換個角度,從休止符的運用情況來研究。第1-4小節的休止不在研究範圍之類,因為其中一隻手停止演奏的時候另一隻手卻繼續保持演奏,音樂還在進行中。第5小節開始出現兩個八分音符配一個四分音符的音型,並開始出現一個四分休止符,此時休止符也像一個音符一樣填補了兩個八分音符配一個四分音符的音型的缺口部分。直到第12小節,兩個八分音符被一個四分音符替代了,節奏上開始出現一種減縮。休止符無聲的力量繼續侵蝕著有聲的音符,第13小節一個四分音符直接被一個四分休止符「吞掉了」。第14小節也就是最後一小節,休止符完全取代了音符,無聲打敗了有聲。

此時我們能理解一些最後一小節休止的作用了。整個結尾的部分是休止符與音符的鬥爭,鬥爭必然有結果,那就是休止符取代音符,因此最後一小節就很好理解了。如果音樂在第13小節就結束,這便是有始無終的,對音樂敏感的人們很快就會感受到心理上的不滿足,因為鬥爭沒有結束。

從聆聽音樂的心理過程我們也能得出同樣的道理。最後一部分洋溢著音的跳進與跳音,明顯給人頑皮的性格,兩個八分音符配一個四分音符的音型的不斷反覆更加強了這一點。這如同一個頑皮的小孩在不停捉弄你,到第14小節他卻迅速溜走了,只剩你在茫然地環顧四周。

下次再見~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