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資源】第二十五期·NG系列地圖之Antractica、Arctic & Atlantic
大家好,我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每周資源】系列為大家帶來的是國家地理系列地圖之南極、北極和大西洋。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啦~
?微信後台回復【每周資源25】即可獲取本期推文所有高清原圖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1.Antarctic Regions (1932)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總面積142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2.Antarctica (1963)
南極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佔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大陸冰川從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羅斯冰障,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1983年)。風速一般達每秒17~18米,最大達每秒90米以上,為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3.Antarctica (1987)
在南極圈內暖季有連續的極晝,寒季則有連續的極夜,並有絢麗的弧形極光出現。動物有企鵝、海象、海獅、信天翁等。附近海洋產南極鱈魚、大口魚等,磷蝦產量全球最大。已發現礦物有煤、石油、天然氣、金、銀、鎳、鉬、錳、鐵、銅、鈾等,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地區。
4.Antarctica (2002)
南極洲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考察隊建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5.Arctic - Peoples of the (1983)
在許多人心中,北極是一個冰天雪地、遙不可及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其實,和南極相比,北極圈要「熱鬧」多了,特別是在夏季。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說,如今生活在北極圈內的人口有900萬左右,分布於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8個國 家,其中像因紐特人這樣真正的北極土著居民不到200萬。
因紐特人(Inuit),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愛斯基摩人(Eskimo),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辭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愛斯基摩人這個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民族,過去是靠在海上捕魚和在雪地里打獵為生的,如今大多生活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地區,有6萬8千人,生活已經與祖輩不同
6.Arctic Ocean (1971)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B.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改為北冰洋一則是因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則是因為該地區氣候嚴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層,所以人們稱它為北冰洋。
面積:1475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太平洋面積的1/14。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
位置: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北冰洋跨經度360°,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範圍: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7.Arctic Ocean (1983)
北冰洋雖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氣候嚴寒,還有漫長的極夜,不利於動植物的生長,但它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寸草不生,生物絕跡的不毛之地。當然比起其它幾大洋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是 北冰洋 比較貧乏的。海島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蘚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島嶼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動物以生活在海島、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譽為北極的象徵,其它還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極狐、馴鹿和鯨魚等。由於氣溫和水溫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少,只有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因處在寒暖流交匯處,魚類較多,盛產鯡魚、鱈魚,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
8.Arctic Ocean (1990)
北冰洋海域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是地球上一個還沒有開發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巴倫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島嶼以及海峽等地,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估計石油儲量超過100億噸。斯匹次卑爾根的煤儲量約80多億噸,煤層厚、質量優、埋藏淺,蘇聯和挪威已聯合進行開採,年產煤100多萬噸;格陵蘭的馬莫里克山的鐵礦,儲量20多億噸,系優質礦。此外,北冰洋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鉻鐵礦、銅、鉛、鋅、鉬、釩、鈾、釷、冰晶石等礦產資源,但大多尚未開採利用。
北冰洋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9.Arctic Ocean Floor (1971)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海岸最曲折、島嶼眾多的一個洋。總面積1230萬平方千米,占海洋總面積3.6%,體積1700萬立方千米,占海洋總體積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輪廓近乎一半封閉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島嶼的數量和面積僅次於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217.56萬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北極群島(13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群島。
北冰洋是深度最淺、大陸架面積寬廣的一個大洋,平均水深1205米(一說1117米),最大深度為5527米(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北,低於北緯82°23′、東經19°31′的利特克海溝),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積約440萬Km2,約佔總面積的35.8%;水深超過3000米的面積僅佔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佔2.17%)。
10.Arctic Ocean Floor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點就是大陸架非常寬廣,特別是亞歐大陸北部最寬,一般400-500千米,最寬處近1700千米(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陸架較窄,僅20-30千米。這些大陸架大部原為陸地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後才下沉成淺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點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嶺、海盆、海槽和海溝交錯分布。
11.Arctic Regions (1925)
北冰洋中部有一橫貫的海底山嶺——羅蒙諾索夫海嶺,自新西伯利亞群島經北極到埃爾斯米爾島,全長1800千米,寬60-200千米,高出洋底3000米,嶺脊距海面約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噴發,系構造斷裂褶皺山,山脈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海嶺把整個北冰洋分為兩部分,面向北美洲為加拿大海盆,面向亞歐大陸的為南森海盆,兩部分在海流、海水運動方向和水溫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條門捷列夫海嶺,長1500千米,相對高度小,坡度平緩。在南森海盆外側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嶺,又稱南森海嶺、加克利海嶺或奧托·斯密特海嶺,由幾條平行海嶺組成,自拉普帖夫海經格陵蘭島北端到冰島接大西洋海嶺。總之,對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還很不夠,但已知大部為冰覆蓋的北冰洋不是陸地,不是群島,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深海盆。
12.Atlantic Ocean - North (1903)
北大西洋是指大西洋在赤道以北、北極圈以南的部分,其面積占整個大西洋面積的約60%,同時包括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黑海、裏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哈德遜灣、幾內亞灣等附屬海灣,多天然良港,因此航運發達,為世界航運的重要一環。
北大西洋沿岸國家經濟發達,工業水平較高,軍事實力較強,聞名遐邇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便是取名於此。
北大西洋有著名的「墨西哥灣暖流」,受此影響,歐洲人在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往來於歐洲和美洲變得極其方便,助推經濟發展;同時,這條著名的暖流冬季流向西北歐洲,致使西北歐在冬天較之同緯度其他地方更為溫暖,甚至連歐洲極北端在北極圈境內的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竟終年不凍,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歐洲的經濟。
13.Atlantic Ocean (1939)
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大西洋的赤道區域,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約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於波多黎各海溝內,為9218米。
14.Atlantic Ocean (1941)
大西洋東西兩側岸線大體是平行的。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面上的島嶼很少。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於大西洋。
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最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根據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5°N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蜿蜒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15.Atlantic Ocean (1955)
大西洋在世界航運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馬運河連 太平洋,東穿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海域,航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同時大西洋沿岸幾乎都是各大洲最發達的地區、經濟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經濟交往頻繁,是世界環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和樞紐。在全世界2000多個港口中,大西洋沿岸佔有3/5,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船隻平均有4000多艘,擁有世界2/3的貨物周轉量和3/5的貨物吞吐量,是世界航運最發達的大洋。
大西洋上有5條主要航線:①歐洲與北美間的北大西洋航線;②歐洲與亞洲、大洋洲間的遠東航線;③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間的中大西洋航線;④歐洲與南美間的南大西洋航線;⑤從歐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線。其中北大西洋航線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在這條航線上。
16.Atlantic Ocean (1968)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知識,均載於托勒密的地圖裡。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製版付印。1819-1821年間,發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
19世紀以後,進入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17.Atlantic Ocean (1990)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佔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佔11.1%,大陸棚佔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
大西洋底部比較平坦的海盆,由於中脊中隔分為東西兩列海盆。東側自北而南有西歐羅巴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幾內亞海盆、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西側有北亞美利加海盆(位於馬尾藻海東南)、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極洲附近還有一個寬闊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 -6300米,面積約佔大西洋底面積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積物以抱球蟲軟泥和翼狀蟲軟泥為主,其次有硅藻軟泥和放射蟲軟泥以及紅粘土,它們佔大洋洋底深海總面積的80%。
18.Atlantic Ocean Floor (1968)
大西洋海底地形的另一特點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萬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整條海嶺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東海盆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西海盆較深,深海溝大都在西海盆內。
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的南端布韋島以南為一片水深5000多米的地區,稱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桑威奇海溝深達8428米,為南大西洋的最深點。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好啦,本期【每周資源】就到這裡,微信請後台私信【每周資源25】獲取本期推文所有高清原圖網盤鏈接。如果你有哪些想在本平台推送的的地圖、想了解的地方,歡迎私信推薦我們~(有獎勵哦)
【轉發獲福袋】轉發公眾號任意一篇文章,即可憑轉發截圖獲得地圖資源福袋一份(多轉多得),一堆高清地圖、pdf圖冊等你來領哦~
整合全球地圖資源、分享全網地圖資訊,歡迎關注後宮地圖三千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文章、第一時間獲取推送。
喜歡就關注並轉發啦~
http://weixin.qq.com/r/GS4RCfrEjqfxrb5q93s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