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靚穎和她媽媽到底在弄啥?

張靚穎和她媽媽到底在弄啥?

張靚穎的家務事,在一起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這不是洪災,也不是地震,但卻涉及到我們和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愛情,親情和事業。所以一方站在媽媽的立場說:好孩子,就聽媽媽的話吧!其實大家再說「要相信親情,媽媽不會害你」。一方站在張靚穎的角度說:媽媽,我長大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了,別管我,讓我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大家再說「我是獨立的,自由的,我有自己的判斷,我有實現我自己心愿的權利」。

其實還有一方,是模糊的,到底是騙子還是愛人呢?張靚穎願意相信他是愛人,而張媽媽願意相信他是騙子,但馮軻本人到是表現的很君子:你不相信我,那我就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家女兒吧。那核心是不是女兒有錢了,產生的一場親人之間財產的爭奪戰呢?從我的角度看,這不是財產爭奪戰,而是親情維護大戰。一句話:到底張靚穎你和誰親?是親你的媽媽,還是親馮軻,你選吧!

母子連心,這是在說明親情如何穩固。但母子反目比比皆是啊。不管張靚穎和張媽媽如何表達,實質都是母女不再連心了,而是走上了兩條路。而和張靚穎連心的,是馮軻。生我者。媽媽也。幫助我成就夢想者,馮軻也!

為什麼相濡以沫的母女二人,變成了今天的隔空喊話?為什麼相濡以沫的二人,變成了用兩年的時間都無法溝通呢?最大的原因其實是親密不再了。

一陪伴少了,親密往往就會發生變化。親密是有條件的,並非我是你的女兒就一定和你親。當張靚穎和媽媽相依為命的時候,媽媽養育著她,而她也同時在養著媽媽。母女之間最感動的事情就是相互支撐著對方。這個時候,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天天能看到你,你天天能看到我。從來我也不想你哪天會不愛我,我也從來不想你哪天會拋棄我。你付出的愛,我能看到;我付出的愛,你也能看到。彼此之間,相互牽掛和惦念,時時都能感受到。其他同學還在爸爸媽媽懷裡撒嬌的時候,她已經開始每天工作到很晚去賺錢養家。酒吧這種地方,魚龍混雜,一個年紀那麼小的女孩子,想要保護自己並不容易,很多當時的客人後來在她成名之後說,她唱完就走,連杯酒都不喝。那個時候,她的任務就是掙錢養家,拯救患了癌症的爸爸和媽媽。但從2003年開始,這一切其實就在發生變化了,能夠陪伴張靚穎的人,不再是媽媽,而是馮軻了。張靚穎雖然是明星,其實生活也就是音樂、運動和寵物,其他的事情,她都交給馮柯打理。可以說,這些東西,張媽媽不懂,張靚穎也不懂。她負責的是貌美如花、心情愉悅和專心唱歌,而其他的事情都交給了馮軻去打理。不管他們是不是結婚,我們不得不說:張靚穎是離不開馮軻的。但這些卻是從媽媽那裡無法得到的。所以她的陪伴者,生活的照顧者都發生了變化。這一方面彌補了她缺失的父愛,一方面擺脫了對家庭巨大的責任和無盡的情感付出,而能專註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這種情況,在一開始,是媽媽和張靚穎都彼此而享受的。因為媽媽的生活也擺脫了貧困,開始能夠過上像有錢人一樣的生活了。但當相互之間陪伴減少,彼此生活熟悉度不存在了,雖然還是親人,其實已經沒有了親密。就像是我們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有的人很少會想起父母電話,有的人即便是定期給父母電話,也僅僅剩下了簡單的問候。現在你過的生活,父母不太理解,而同樣的,父母的生活是如何過的,其實你也並不太清楚。

二不同的環境,相互理解往往是困難的。很多人畢業之後,留在北京工作了,家裡的同學和朋友對你的看法和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就會出現巨大的變化。我的鄉親會覺得我我所不能,但我自己卻覺得自己和別人相比差距太大了。我曾接父母到城市來住,他們覺得沒有熟悉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北京能做什麼,沒有意思,呆不住,總想回去。往往住上一個星期,就會想走了。而我回到老家,呆上幾天,還覺得蠻好,一旦超過半個月了,就覺得心裡還有很多事情,要走了,呆不住了。這都是環境不同,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張靚穎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媽媽呆在張靚穎的身邊,她就能看到女兒每天忙什麼,想什麼,但如果不在女兒身邊呆著,這種理解就會差很多。一個個的細節積累起來,最後就會形成巨大隔膜。兩地分居的夫妻,之所以情感上不太穩固,這種相互陌生的環境其實是很大的問題。

三內心的封閉會直接導致猜疑的增加,傷害到親密關係。看張靚穎對媽媽的回應,她關注的是自己的事業,雖然她很想保護媽媽,但是顯然,對情感的理解她是膚淺的。她說:我這麼多年讓她遠離這個圈子,就是不想讓她捲入到任何傷害中。這是對媽媽的愛,但同時,這樣說明有很多事情她對媽媽的封閉的。許多度過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對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有反感,但從父母的角度上,他們是因為不在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擔心增多,才會如此的。其實看日記的過程,也是試圖讓他們自己了解孩子,安心的過程。心不安,就會想到各種危險,並且會去尋找各種證據證明危險的存在。很多孩子會被自己的父母弄得很困擾。當張靚穎也想保護媽媽時,而媽媽是否真的就能理解女兒的保護呢?她不會的,除非她自己能身處這樣的危險中,才會有所悟。如果她不理解,那麼女兒的保護就恰恰成為了她的猜忌。比如股權的各種轉移,她的解釋就是:壞小子在傷害她的女兒。而女兒的解釋就是這樣做其實是在保護自己。所以,很多保護,其實就是傷害!正如父母總是擔心你的危險而阻止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一樣。

四當親情疏離時,周圍的流言很容易起到挑撥的作用。張媽媽一定有她自己的朋友圈子,這個圈子的人,基本上會和張媽媽水平是類似的,並沒有足夠的智慧去了解這個社會,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孩子的一切。當疏離增多,信任下降時,被張媽媽痛苦所感染的朋友,就會站在張媽媽的角度上傾向於張媽媽的情感表達,這會進一步加重張媽媽對女兒的擔憂;同樣,張靚穎身邊的人,也會傾向於如此。這反而會讓親密進一步的拉開距離。挑撥的人,之所以能夠起到作用,並不是因為他們比你有多聰明,甚至也不是他們有多壞,而是因為他們在那一刻正好贊同了你的情感表達。

當我的孩子去上大學之後,在第一年裡我們還是像原來一樣,無話不談。但是到了第二年,有時就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了。現在是第三年沒有必要的事情,甚至想不起打個電話來。這就是變化,逐漸在疏離。所以我們現在就倍感珍惜假期,倍感珍惜一起出遊。而張媽媽在女兒的保護下,其實就是個大閑人啊,而女兒恰恰是個大忙人。閑人是需要很多陪伴的,而忙人心裡有各種的事情和目標去實現。這種落差,會進一步導致母女之間親密的遠離。在她們之間,有親情,但是卻沒有了親密。而相互對親情的渴望是不一樣的,最後就會導致母女反目,彼此開始在內心深處否定對方對自己的情感意義了。於是也就會出現:「你是要我,還是要馮軻」的選擇題了。

如果張靚穎想解決和媽媽的關係問題,那就把媽媽接到身邊吧,能陪著媽媽吃飯,能和媽媽一起到公園散步。這種母女之間情感疏離才會解決。不然,就會面對著,成功了事業,而實際上拋棄了媽媽。這對母女都是傷害啊。

至於馮軻,我相信他雖然可能如他所說跟著張靚穎一起叫「媽媽」,但同樣的,是否真正得進入過張媽媽的生活呢?如果他和張靚穎一樣,都是覺得「有事業才有安全」,那恐怕他自己的父母在忙碌中都很少想起吧,更何況是未來的丈母娘了。

人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能夠在親情和事業上都照顧好的人,是很少的。但通過彼此在一起生活和用心的去溝通,親情還是可以恢復的。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的身邊就是安全的港灣,等到父母年老了,孩子的身邊就是父母的港灣。你樂意把自己的港灣給你的父母嗎?

前幾天,我在設計以後的生活,想了個辦法:弄個大房子,可以裝下兒媳的父母,也可以裝下我們和兒子一家。但是要做到這樣,難度有多大啊!可能到了那時,我的孩子也會有:「我能贏得天下,卻失去了親情」的感嘆吧!我那時是否也會像張媽媽一樣,遷怒於馮軻,而實際上我真正遺憾的是:我和女兒的親情不在了呢?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