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歲小天使掄鎚子的樣子,能萌化你的心
上周,鋪子里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小的客戶,一個4歲的小姑娘。
這個萌啊……
起初我和她媽媽都擔心,這麼小的孩子,能不能做這些叮叮咣咣的事兒,畢竟沒教過這麼小的萌娃,怕做到一半就會放棄,但後來的事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在「動手」這個事兒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成年人更有激情,和耐心。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小姑娘選了紅色鹿頭小包,雖然簡單,但裁皮,劃線,打斬縫線,該有的步驟一個都不少。
第一步裁皮,我扶著她的小手,用刀沿著鋼尺割,孩子力氣小,一遍割不透就多割幾次,一次劃不直就一遍遍的劃,直到完全將皮料割下來。
裁這一小塊皮料,我心裡默數她統共割了四十多刀,期間沒有任何不耐煩和焦躁。
縫線的時候也是如此,皮具縫線是「一針兩線騎馬縫法」,第一次做很多成年人也容易暈,更何況一個小孩子,經常是每一針都需要糾正,每次拔針都費上十分的力氣。每次我提醒她如何入針,給她拔線的時候,她似乎心裡很清楚是在幫她,竟會靦腆的笑——
我的天,這也太有殺傷力了……
很快我明白,有殺傷力的不只是她的小臉蛋和笑容。
縫線之前有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打斬」,用鎚子把斬敲入皮內,打出一排孔。
這個步驟由我扶著斬,她拿錘敲斬,這是最為安全的方式——安全指的是對孩子而言,而不是我。
事實上我完全低估了一個4歲的小孩所具有的力量,她小手拿起鎚子往斬上強有力的第一次敲打,斬就近乎穿透皮面。
不錯不錯,有準度,有力度!
第二次,她敲在了我扶著斬的手上。
第三次,她敲在了我扶著斬的手上。
第四次,她又敲在了我的手上。
第五次,我的手……
5次中有4次,鎚子準確有力的落在我右手上。
我想躲,但是沒用,速度之快,讓我覺得這寶貝將來學架子鼓是個不錯的選擇。
「無憂,你累了吧,歇會兒再敲……」
「叔叔我不累!」
……
「寶貝,別那麼用力哈,咱輕輕的敲……」
「寶貝,讓叔叔換隻手再敲……」
我腦海中慢慢升騰出一句網路上流傳甚廣的話: 你對力量一無所知。
最後不得已,我還是換上了鉗子夾住斬,代替自己的手。
「無憂,來,使勁兒敲!往死里敲!」
——「你叫什麼名字呀?」
——「我叫孫無憂……」
——「這名字好哎」
——「叔叔,無憂的意思是無愁,沒有憂愁……」
我們似乎完成了江湖中一段極有內涵的對白。
面對著這個一把皮雕錘掄的虎虎生風的小女俠,和略微紅腫的手,我明白,自己的江湖已經落幕了,面對這麼一個小天使,任誰也招架不住那萌化人心的笑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