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走出自我設限?
上次在王非博士的辦公室里,我讓他給學心理學的學子們提一些學習建議,他首先就說:不要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走出那個圈子。
有些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什麼事情,不叫自我設限。這是在無數次的嘗試與努力過後,正確地放棄了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或者,正確地調低了預期的目標水平。這叫自知之明。
比如說,我無數次在守望先鋒中打到3900多分,好幾次只差一局勝利就上4000了,結果還是沒上4000。於是,我預期以自己目前的實力,最多就是3900多分,要更加精進練習,才能達到4000分以上的水平。
但有些時候,我們並不是這麼理智。此時,我們只是情緒與慾望的奴隸,自己不想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於是就認為自己做不到那件事。更有甚者,還會自欺欺人地說,那件事情不重要。
比如,我12歲以前,沒怎麼正經學過英語。中學時,雖然英語考試成績不差,但我知道自己英語水平是不行的,但也一直沒怎麼努力用功學。
剛開始,我不想承認英語這門技能很重要。而且,我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外語,可能錯過了關鍵期,很難學好英語了。我應該選擇揚長避短,而不是努力補短,那樣機會成本太高。
到現在,我發現自己的英語並不比從小就開始學英語的人要差,於是,我就明白那時的我,都是在自我設限。
曾經,我一直幻想科技什麼時候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有人發明出高水平的機器翻譯,從而免掉我學習英語的苦惱。後來,我知道機器是不可能理解語義的,而英語對於我來說,是不容錯失的技能。於是,我終於下定決心要狠補英語。我花了些錢報名參加了一個上百小時的培訓班,強迫自己去學習,往後才建立起對英語的自信。後來隨著不斷使用英語,現在除了不擅長寫英文之外,聽、說、讀都沒什麼問題了。
所以,在學習與成長之路上,最可怕的不是遇到限制,而是在沒有遇到限制時,自己給自己設置限制。
自我設限,就是先有了一個結論,然後去找無數理由去證實這個結論。我先有了「我不應該努力學英語」這個結論,然後再去找無數證據去支持這個結論。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欲證明之結論,何患沒有理據?我這麼聰明的人,當然能找到無數理由,來支持自己「不應該努力學英語」這個結論。
王非跟我說,他的一些北大心理系的同學,甚至是系裡前幾名的同學,也會自我設限。比如,一聽說要學編程、神經科學等數理性較強的學科,就連忙打退堂鼓,說自己肯定學不會。王非認為,那些同學也是在自我設限,他們並不是真的嘗試過學習編程,然後失敗。而是連嘗試都沒有嘗試,就直接放棄了。有些人是聽了社會上的謠言,說什麼女生不擅長數學,不擅長編程,而自己又恰好是女生,所以更加覺得自己學不好編程。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我的一位學員是藝術背景,他想學批判性思維,我問他數學基礎怎麼樣,他連忙說自己學不懂數學,一看數學符號就暈。
那時,我問他,是暈車暈船那種暈,還是普通的那種暈?
他笑了笑,沒有回答我這個問題。他明白,我不認可他的這種說法。絕大多數人不會對數學符號產生生理上的厭惡,我們看到數學符號並不會暈。我們說自己會「暈數學」,那只是一種語氣和修辭,一種說給自己和別人聽的說法,表達自己不喜歡數學,沒有能力學懂數學。
我又問他,你是對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沒有信心,還是對我教數學的能力沒有信心?
他當然不會說對我沒有信心,於是只好說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但是,當我準備開始安排數學課時,他又問我,能不能跳過數學,直接講批判性思維?
如果大家知道有什麼能跳過數學就能學懂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請迅速聯繫我,我也很知道那是什麼。
不涉及數學,也許能達到65分的效果。如果格外努力,說不定能達到75分的效果。但是要想再往上突破,不可能不懂數學的。
我也想過以一種不帶數學或邏輯學符號的方式來教批判性思維,後來發現,那樣起到的效果始終有限。所以,我在上課時,如果遇到數學基礎不好的學員,那就先補數學基礎,再教後續的知識。我得從集合論開始,還要講清楚什麼是函數,自變數、應變數、映射、關係,還要講謂詞邏輯最基本的辭彙表和造句規則。後來,我還順便把統計學和概率論裡面最關鍵的部分也補充進來。
這些知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很枯燥無聊,很容易讓人厭煩。中小學時被初等數學虐過一遍。大學時又被高等數學虐過一遍。到了我這裡,還要再被邏輯和統計虐一遍。
這些學科中,抽象的概念太多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太多了,學起來很容易有挫折感。一些學員甚至以為我是在故意刁難他們,他們覺得學會批判性思維,根本沒有必要掌握這些知識。很多高水平的人,從他們寫的書里,能看出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極強,但書中卻不涉及多少數學知識。
當我們看到一座100層的高樓時,自然很羨慕。站在第100層上,真是一覽眾山小,心情格外舒暢。於是,我們也要想要變得更強大,變得有100層那麼高,讓別人也來羨慕自己。
但問題是,蓋樓是不可能光蓋第100層的,下面還有99層,99層下面還有看不見的地基。而數學、邏輯學、統計學等知識和技能,就隱藏在這裡面,不懂是不行的。一個人懂不懂,兩三句話就問出來了,不懂裝懂是行不通的。
有些做教育的同行勸我,讓我多照顧一下客戶的需求,不要把自己當公立學校的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把學員當作服務的顧客,尊重顧客的感受。畢竟,是顧客在花錢購買服務。
我當然知道是顧客在花錢購買服務,但有些顧客想買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那我能怎麼辦呢?又想要學會批判性思維,又不想稍微吃點苦,學一些抽象的符號,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自我設限的根源,還是懶。懶得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時候,我們還會自欺欺人,反覆告訴自己,沒有必要走出舒適區。搞得自己似乎已經十分完美,沒有任何進步空間了。
我還有一位學員,她好像只上過兩三次課,就堅持不下去了。她是想鍛煉寫作能力,想學習如何寫出有說服力、能打動人的文章。我剛開始聽到她想從寫作訓練入手,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是很開心的,寫作的確是一種鍛煉思維能力的極佳方案。
後來,我發現我們雙方對彼此都有誤會。她的目的是寫出能打動別人的文章,而我的目的是教她寫出論證足夠嚴謹的文章。她是想走動之以情的路線,我是想教曉之以理的路線。
所以,她對我講的那些複雜的知識,不那麼感興趣,她想知道的是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但我告訴她,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知識本身比知識的包裝盒更重要。真正值得學的,不是那種能把垃圾思想包裝出黃金價格的手法,而是那些複雜的思想。理解了這些思想,具體怎麼包裝,那都是次要的了。
很顯然,我沒有打動她。也許是她並不認可我的想法,也許她已經認可了,但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學到知識,所以她還是對知識的包裝盒更感興趣。畢竟,包裝盒也是有用的,而且要價還不低呢。
我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沒能幫她走出自我設限。她覺得那些知識太難了,而我沒能給她足夠多的鼓勵,讓她相信自己是能夠學會的。
走出自我設限的過程,和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很相似。都是要挖掘出消極的自動化思維,然後用更合理的假設代替它們。
用「我值得被人愛」代替「我不值得被人愛」和用「我可以學會邏輯學」代替「我一定學不會邏輯學」,這個過程是非常相似的。
第一步,承認自己腦中有對自身不利的自動化思維,它們隱藏在潛意識深處,需要打著探照燈,刻意搜尋,才能找到。
第二步,仔細審視自己腦中的自動化思維,評判它們在什麼情況下合理,什麼情況下不合理。這一步很難受,因為沒有人會願意被如此仔細的觀察,好像自己任何隱私都沒有了。
第三步,用更好的自動化思維代替更糟糕的自動化思維。這一步更是困難,因為絕大部分人不會興高采烈地探索自己頭腦中的垃圾思想。這些垃圾思維軟體會偽裝成優質軟體,拒絕被我們刪除和卸載。它們有時和我們的身份認同捆綁在一起,一想到失去這些垃圾想法,我們就會感受到情緒上的痛苦甚至絕望。
對此,我每次都是希望學員在學習時,首先就建立起「我只不過是個人類」的態度。一旦我們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愚蠢的人類,那就更願意承認自己腦中存有對自己不利的自動化思維,更願意刪掉自己腦中的垃圾軟體,更願意去學習那些優質思維軟體,哪怕很難學。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