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抗癌之路》——序言
每個患者家庭都有著自己的酸甜苦辣,很多人都體驗過確診時的悲痛、求醫無門的焦慮、醫院候診時的急迫、病情惡化的失落、不知所措的無奈。這一份份心酸,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
筆者父親於2015年確診為晚期結腸癌並伴同期肝轉移,歷經手術、免疫、化療、靶向、中醫、介入治療至今,總結了大量血與淚的經驗和教訓。
作為草根基層的患者,沒有富足的經濟基礎、沒有寬廣的人脈網路,常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條件多地就醫(去上海、香港、甚至國外),也沒有能力痛快地旅遊來發泄心情,我們有著求醫無門的困惑、有著經濟壓力的抗爭,面對勢如猛虎的癌症,我們應該怎麼辦?首先要戰勝糟糕的心情,調整好心態。其次,要學習相關疾病的科普知識,事先做功課。再次,就是選擇性的就醫,找到信任的醫生,執行積極的治療方案,並根據治療效果要不斷修正、調整。
其中,患者和家屬為什麼需要學習就醫經驗和科普知識呢?原因有二:一是可以節約時間和醫生高效溝通,提高就診效率,以便醫生全面了解病情。二是患者越到晚期越是非標準化治療,其治療方式越需要患者自己選擇;而且現在的醫生分科很細,各自管一攤,找一個大夫就解決所有問題並不現實,所以,患者和家屬多學相關知識,可以避免彎路,在第一時間做最優選擇,不因個人感情而拒絕最優治療方案。
我的父親是普通工人,沒有任何商業保險,看病只能依靠國家給予的最基礎的政策支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父親的經濟條件和治療經歷,可以代表中國很大一部分人,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鑒意義。
所以,筆者準備將這些年就診日記和學到的知識分類整理,系統介紹我們的抗癌之路以及抗癌路上的思考,總結血與淚的經驗和教訓,並從患者角度討論現行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法和就醫就診經驗。希望廣大患者能夠引以為戒、少走彎路,並在面對苦難和選擇時,不再無助。
今後,筆者會從「了解癌症」、「父親的患癌及治療經歷」、「對癌症治療方式的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適應與調節」、「醫院、科室及醫生的選擇」、「影像與血液檢查」、「就醫技巧與注意事項」、「基因檢測」、「關於醫改的思考」、「常見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與預防」等方面展開論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