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鄉村教育之後,這些青年看到了什麼?

文/劉臻

鄉村教育一直都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鄉村教育應該遵循社會實際,不可一味與城市教育脫節,兩者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第二,鄉村教育應該以農村實際為出發點,並與城市教育有所區別,定位是為農村發展服務;第三,鄉村教育應該擺脫城市取向和農村取向的偏見,朝著更加大眾化方向發展(《我國鄉村教育觀念研究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湯美娟,《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3月)。

以上觀點都是學界一直以來不間斷的發聲,除此之外,一些一線教育者也會有論點的輸出,但這些觀點裡面很少會有一個群體的聲音,即外來志願者。

近年來,在鄉村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日益壯大的群體,即外來志願者,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短期支教者,而是更長時間段的志願服務者,這個時間跨度約一年至兩年不等,他們的服務時長、服務內容與鄉村教師無異,甚至會有更多的外部資源導入,促進村莊內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長達一年至兩年的時間裡,外來志願者對鄉村教育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筆者採訪了幾位在不同鄉村開展教育服務的志願者。

絕大部分外來志願者來到鄉村後首選的服務內容是教育,但是對於這些城市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年輕人來說,著手開展鄉村教育是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

部分志願者的工作困難來自學校。「我想在村小學開展藝術教育,特別是當地特色的少數民族藝術培養,但想做的這些東西都不被當地在校老師所理解,當學生成績不好時,會以我們的教育活動佔據學生的上課時間為由,說學生沒把時間放在正經學習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音(志願者,服務地點:四川某村)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盡量把自己教育實踐的時間放在周末,不佔用學生周一至周五的時間,不過根據他掌握的情況,其實村小學的孩子們平時上課的時間並不多,每周的空閑時間還是挺多的,「我挺無奈的」。

部分志願者的工作困難來自家長。小魚(志願者,服務地點:河南某村)談到:「村子的家長几乎沒有『教育是促使階層流動的最有效途徑』這個概念,而把對孩子的教育等同於學校的義務教育,即孩子現在上學僅僅是履行他們的義務罷了,之後外出打工照樣可以掙到錢,因此家庭教育這一環非常缺乏,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

小魚所在的村子近年來由於旅遊經濟的發展,村裡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而且村裡還建了一個公共空間方便孩子借閱書籍,但她經常會發現家長們似乎並不覺得孩子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有時孩子在公共空間閱讀的時候,家長還會在門口喊道「看什麼書,趕快回家,學習都搞不好,作業都寫不完還看書」。

面對這種情況,小魚會慢慢開導家長,「姨,這些書對孩子都是有幫助的,多看書總好,孩子喜歡看書,就讓他多看,多來借唄」,雖然阿姨們聽後會礙於面子答應孩子們看書,「但有的時候,他們根本不聽你說的」。

部分志願者的工作困難來自孩子。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學習一直是孩子既喜歡又討厭的事情。由於長期在學校在家庭並沒有得到規範性的引導,孩子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放學回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寫作業的時候,他們總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期間不斷打鬧,注意力很難保持集中。小魚還提到「部分孩子已經有了抄作業、手機查答案的不良習慣」。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但鄉村孩子普遍對學習沒什麼興趣,志願者很難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再加上現在很多鄉村孩子頻繁使用手機上網,孩子們做完作業後一般都會用手機上網玩遊戲、看視頻。志願者經常苦口婆心地去引導孩子多學習、少玩手機,但效果並不理想。

面對這些問題,志願者也會尋求各種辦法,但結果很難達到預期,一些志願者會產生失落感,也開始擔憂鄉村孩子的未來。

在小紅(志願者,服務地點:廣東某村)看來,村裡的孩子未來可能會有兩條路,「一部分人會去鎮上繼續讀書,一部分人會跟隨父母成為流動兒童」。小紅的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告訴她,貧困可能會循環。鄉村的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經濟能力有限,不重視教育並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加之城市的政策對流動兒童並不友好,很多孩子前途堪憂。「他們能考上大學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我猜測大部分人還是會念專科,繼續父母的打工之路」。

小魚對這些孩子感到憂心忡忡:「但他們有些人的成績經常是三四十分,我挺擔心他們的未來的。」但她也很迷茫,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激發孩子們:「其實我很想跟孩子們解釋為什麼要讀書,接受更高的教育意味著什麼,但我不知道這個東西要怎麼去講。」

許多像小魚一樣的志願者也在思考,鄉村孩子勉強讀完小學、初中甚至高中後,依然會外出打工、早早結婚、生個娃娃,「難道這就是他們的未來嗎?」

但在這些擔心和焦慮之餘,他們仍然會相信「前景是光明的」。「就我所看到的那一小搓鄉村教育,百分之五十是失望,百分之三十是麻木,百分之二十是希望。鄉村教師的不穩定性,資源分配不平衡,山高路長信息閉塞,這些都需要我們政府、村民、外來組織一起來突破。」在小音的心裡,那百分之二十的希望來源於用點點星光照亮鄉村教育,並一直執著改善現狀的人們。這是一個緩慢蠕動的過程,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鄉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