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自卑大多是因為父母傳遞了錯誤的信號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表示出膽小、自卑的場景,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光有學習能力還遠遠不夠,樂觀、自信、善於表達想法和爭取機會凸顯得尤為重要。而自卑、膽小恰好給孩子拖了後腿。

孩子膽小、自卑、懦弱愁壞了不少父母,真正追求起源由往往都是父母不正確的教養方式造成的。

那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這些行為就有可能是導致孩子膽小、內向和自卑的「兇手」。

01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事事包辦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壞了。有的父母就對孩子及其溺愛,擔心孩子會遇到危險,就不讓孩子獨立活動;孩子每天的穿衣吃飯,都由父母決定;父母擔心孩子磕著、碰著、燙著,就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而這樣的孩子極有可能成長為膽小、依賴、缺乏主見、遇事優柔寡斷的人。

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你還小,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你得聽我的,我是為你好!」很多家長都以孩子還小為借口,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但我們還是要勸告各位家長,我們當然可以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

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的時候,家長也可以轉換自己的角色,從一個事事都要插手的家長做一個提供建議的家長,試著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2家長常表現出「怕」

很多時候家長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怕這怕那,缺少膽量,但卻忘了自己平時也是這個樣子。比如有些家長怕蟲子、怕狗、怕黑、怕打雷……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恐懼和不安,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些東西是危險的、可怕的。

有些家長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大部分時間都和孩子待在家中,很少參加社交活動,遇到新鮮事物也不願嘗試,只願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那麼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碰到生人往往會先躲避,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應對。

所以,在家長教孩子不怕之前,最好自己先改變自己的各種怕,盡量在孩子跟前做到面不改色,並且鼓勵孩子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在社交中學會交流和自我表達,即便不能成為出口成章的社交達人,也可以讓孩子得心應手的處理事情。

03老給孩子傳遞消極思想

可能很多人在生活、社交、工作的壓力之下,喜歡消極的看待一些事情,而且經常把一些消極的情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或許家長不是故意的,也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會對孩子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有時候就是你的一些「你怎麼這麼笨」「你不行」「你是錯的」「你再怎麼做都沒用」「你真沒出息」「你是無用的」言論,一點點擊垮了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才能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在和孩子交流和溝通時,家長應當用平和的心態和溫和的語氣。將負面的、消極的語言換成正面的、激勵的語言,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從細節入手的小建議。比如,孩子今天默寫生字,錯了三個,家長可以說:今天真棒只錯了三個,相信寶貝明天一定不會錯了。

恐懼情緒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精神的恐懼是一種自然代償性反應,可以使精神、情緒和身體處於高度的應急狀態,以便應對來自環境或其他因素的突發事件。適當的恐懼可以讓寶寶學會保護自己,做事情學會思考,遠離危險的場合。所以,家長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度,讓孩子既可以保持警惕又不會變得膽小、自卑。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