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校和接待家庭不能代替父母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考慮讓孩子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出國,提前體驗和適應國外的環境。有些孩子出去後如魚得水,有些孩子在出國後因為缺乏管控而後悔一生。很多家長對我說,如果別人家孩子能做到,我家孩子一定也能做到。但是留學不是流水線制定,它更多像私人制定,應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方案。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了解孩子在國外面臨了什麼,您有什麼可以幫助到他們的。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低齡留學時孩子們到底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

文化差異

當我在16歲隻身住在接待家庭的時候,其實我不是很理解文化差異。我覺得除了語言不同,吃的都包含蛋白質,蔬菜,碳水化合物。老美有pizza我們有餡兒餅,老美吃義大利面,我們有炸醬麵。總之吃的不一樣但是也好適應。但當我長大成人後,發現我是幸運的,適應力很強,神經比較大條,不介意細節也願意接受批評。其實孩子們遇到的文化差異大致有以下幾點:

  • 語言差異 - 語言差異並不僅僅是英文和中文的不同,它也包括了用語的差異。舉一個例子:有的時候小朋友會在吃飯的時候不記得和接待家庭說謝謝。在北美,謝謝是一句經常使用話。即使父母孩子之間也非常經常說謝謝。謝謝,我愛你,這樣的話語對於中國家人可能覺得見外,但是在北美是很經常的話語。
  • 思維差異 - 有個學生和我說,你看我在家被各種寶貝,言下之意這邊的小朋友在她看來並沒有收到足夠的愛。我和她解釋說,愛有很多種的表達方式。在這邊很多時候是引導式,比如說,在晚餐後,接待家庭很多時候會讓孩子自己準備午飯,因為他們不知道孩子需要吃多少,喜歡吃什麼,讓孩子自己盛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但孩子有的時候反而會覺得你連飯都不給我準備,覺得不被關愛。這邊孩子很多時候是被教導獨立,家長的會引導是教育。例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自己盛飯,洗衣服,安排時間,有一定的空間做自己的選擇。國內的家長很多的時候是為孩子「準備一切」,這種愛反而我覺得對孩子沒有什麼幫助。很多家長經常說自己的孩子還是個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反而覺得,很多時候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覺得不行。
  • 處事差異 - 中國人總是說有事情忍忍就過去了,然而在這邊,如果你不說出來好好溝通,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比如有的時候,孩子有不愛吃的東西,或者覺得接待家庭的孩子過於吵鬧, 當孩子無法忍受的時候才和接待家庭爆發。接待家庭這邊完全一頭霧水並不知道發生什麼了,但是孩子又覺得我已經忍夠了,從而矛盾就產生了。

新的教育體系

教學方式的不同和新的語言疊加到一起對孩子的挑戰可想而知,孩子如何自我調整重新適應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學校可以做到的是提供能夠幫助孩子的所有資源,但是和中國不同的是,在高中階段(9-12年級),北美這邊的老師很少會主動和學生溝通,他們認為孩子如果有任何問題會來尋求幫助。當孩子告知老師他的困難的時候,老師會全力以赴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輔助您的孩子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巧。在您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幫他們提出解決方案,而是引導他們讓他們自己考慮怎麼能解決問題,應該向誰尋求幫助。

孤獨感

孩子來到新的環境,沒有朋友傾訴,所有事物都是新的,沒有人可以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家長可以想像一下當您剛剛換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工作環境中沒有認識的人,那種孤獨感是很恐怖的。所以我有的時候建議孩子在考慮學校的時候(這個非常看孩子,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此需要),可以考慮有熟人去過並推薦的學校。第一個原因是已經有人對這個學校很了解並非常推薦,第二個原因就是也可以稍微減少一下孩子剛入學時的孤獨感。

學校和接待家庭不能代替父母

當學生剛剛進入學校和接待家庭的時候,孩子和接待家庭以及學校都還沒有建立關係,不像自己的父母。擔負責的接待家庭和學校老師會一步一步的幫著家長教育他們的孩子。可是很多時候,這樣反而會引來孩子的反感。比如說,有的孩子在剛剛來的時候就開始了戀愛,接待家庭把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所以就很怕這個小女生受傷,學校也和孩子約談,說談戀愛沒問題,但是一定要保護自己有底線。可是孩子反而覺得我們管的太多,覺得是束縛。

接待家庭很多時候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步,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可以制定條條框框,但是對於接待學生,有的時候他們怕管的太多,孩子反而不開心。家長的角色是無人可以代替的,即使孩子身在國外,您也有責任為他們定製條條框框,定時有效的溝通,配合學校及接待家庭。有機會的話來到學校探訪孩子,和老師了解有什麼可以幫助到自己孩子的。您是孩子唯一的爸爸媽媽,這個關係誰都替代不了。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