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夥伴」鄉村文化振興——魏灣鎮東魏村碑林
找夥伴app的目標是 以鄉村文化的載體,以村為基本單元,藉助「互聯網+」手段,把每一個鄉村的歷史由來、人物典故、特色風俗、特產美食、鄉村經濟等都發布到找夥伴互聯網APP信息平台上,使每個村在平台上建立一張屬於自己的「鄉村名片」。
聊城市各鄉村可藉助找夥伴互聯網APP信息平台,將每個鄉村在平台上統一入駐,集中展示聊城的鄉村文化,發展鄉村農業,達到鄉村振興目標,使聊城鄉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東魏村簡介
東魏村位於魏灣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5公里,佔地面積156.24公頃,總人口1027人,屬於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大運河穿村自東南流向西北。
明清時期,東魏灣村是大運河畔清平縣(今屬臨清)境內著名的古鎮和水陸碼頭。其盛時,寺廟、觀坊林立,商鋪、館驛列肆,衙署、鈔關比肩,素有「一步踏三廟,十里看百帆」之譽。
明清東魏灣商業的繁榮也促生了文化的興盛,其突出表現就是廟宇遍布,有七十二廟之稱,比較著名的廟宇有興佛寺、奶奶廟、關帝廟、天齊廟、白衣堂、九神廟、呂祖廟、三官廟、土地廟、藥王廟等數十座廟宇。據石碑記載,魏灣興佛寺始建於唐朝,興佛寺鼎盛時,為清平縣第一寺廟建築群,寺內僧侶達百人,佔地數百畝。興佛寺曾多次重修,其中較大的一次在明成化年間,由明朝探花張天瑞作《重修興佛寺記》。另出土有多塊修橋與古墓之碑,年代在明、清、民國。
石碑林來歷
2009年12月29日上午,梁希慶的屋後聚集了不少人。 一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靜靜地躺在路邊,任由人們評說。 梁希慶是臨清市魏灣鎮東魏村支部書記,兩個月前他帶人從村民謝家文的宅基地下挖出十通石碑,還有石鼓、石鑔等物品,耗資數萬元。魏灣鎮位於古運河沿岸,曾因運河而繁榮,鎮內建有大小72座廟,「一步三座廟」之說,明清兩朝還在這裡設立鈔關——魏灣鈔關……
重讀歷史,最直觀的莫過於石碑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座水利發電站在魏灣鎮境內的運河沿岸建成,發電站下的地基就是大量石碑鋪就的。 今年10月份,魏灣鎮政府請示當地文物部門後作出決定,挖出那些被塵封的石碑,因為它們見證著魏灣繁榮的歷史。 最後,部分石碑出土,還有大量石碑因為上面建有民宅無法挖出,但當地政府仍然決定,找一個合適的位置,建一座運河文化碑林,來講述魏灣厚重的歷史。 那麼,此次出土的石碑有哪些?背後有什麼故事?請您接著看。
1、興佛寺石碑
講述明朝重修寺廟的那些事兒 緊靠梁希慶屋後有兩塊殘碑,均為重修興佛寺而立,一通是明朝成化年間探花張天瑞做的《重修興佛寺碑記》,一通是萬曆二十三年重修興佛寺的記載。 據傳說,魏灣興佛在當地人稱「南大寺」,始建於唐朝。興佛寺鼎盛時為清平縣第一寺廟建築群,所住僧達百人,佔地數百畝。興佛寺曾多次重修,其中較大的一次在明成化年間。 關於興佛寺的初建,東魏村村主任苗連成根據老人的敘述,搜集到這樣一個故事。 唐高宗李淵曾收服十八家反王,其中有夏王竇建德。為感謝唐高宗不殺之恩,竇建德回心向善,出家做了和尚,唐高宗賜名巨德和尚。他的軍師孫安祖追隨他一起出家,名為了空和尚。 他們被送至榆巢斷魂澗內,隨聖僧唐三藏修行二十餘年。貞觀年間,二人來到魏家灣建興佛寺,在寺中種下唐槐,清朝時樹粗葉茂,樹下有一古井,井水清甜,有病之人喝後病情好轉,精神倍增,被當地人稱為聖水。 民國時期,唐槐被燒,文革時期,寺院被拆。 現保存有兩塊興佛寺的原碑,上面記載著明朝兩次重修興佛寺。
2、魏灣奶奶石碑
記載魏灣奶奶廟的由來 有一通民國九年立的石碑保留最為完整,字跡清晰,記載了魏灣奶奶廟的由來。 奶奶廟遺址位於運河東岸,廟初建已無從考證。相傳,古時候有姊妹三人,老大是泰山奶奶,老二就是魏灣奶奶,老三是臨清奶奶,在各地被封為神靈。 魏灣奶奶的法身由香椿木雕刻而成,慈眉善目,惟妙惟肖,並設有機關,可坐可立,可招手,善人看為微笑,惡人看為怒目。 以前,每年四月初八、十月初八舉行奶奶廟會,都要舉行盛大迎請儀式,奶奶坐在轎上巡遊,信男孝女們數千人齊聲高喊「恭迎奶奶出巡」,廟會規模龐大,影響百里。 魏灣奶奶廟香客雲集,他們爭相到奶奶面前焚香膜拜,祈求平安。奶奶像前放有一功德筐,主持僧尼打坐一旁,一邊敲著木魚,一邊不停誦念:「捐錢不捐錢,奶奶知道。」於是,香客便紛紛往功德筐里拋擲銅錢,有時候一天就捐一籮筐銅錢。
3、皇封貞節牌坊
崇禎皇帝命監察御史建造 還有一牌坊特別引人注目,是由一坊和一碑組成,保存完整。 明朝時,魏灣望族藺尚文娶了趙氏為妻。他們的兒子藺而如五歲時,藺尚文去世,趙氏唯有獨自撫養孩子。 後來,藺而如中進士,做了戶部主事,並與懷宗皇帝的哥哥大親王結為兄弟。 崇禎四年,大親王南遊,泊舟魏灣,登堂拜母。當時趙夫人六十七歲,已經守寡三十五年。親王回京後奏明皇上,皇帝命山東巡按監察御史在她門上建一石坊,賜「皇恩旌貞」四字以表其德。 230多年後,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間,石坊被一個叫苗殿奎的人用馬車驚倒,藺氏族人雖然沒有提出異議,但是苗殿奎心中不安,立一石碑以補其過。 此次這座石碑也出土了。
4、魏灣三義廟石碑
重修三義廟「萬古流芳」 有一通清朝順治七年所立的功德碑,碑首書「萬古流芳」四個字,記述了重修三義廟的相關事宜。 三義廟位於魏灣東頭,緊鄰山西會館,供奉劉關張三兄弟,此廟石碑出土,上面記載順治七年重修三義廟。 魏灣三義廟內建戲樓,名為三義廟戲樓,也叫東戲樓,三義廟規模宏大,可容納四五千人,每逢過年過節與廟會都唱大戲。 還有一通重修博川橋石碑,是民國八年所立,也是一通功德碑。這通碑重點講述了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郭氏,靠乞討為生,仍然捐錢4000的故事。 另有兩通殘碑,有部分碑文,不知其具體年代。還有兩通墓碑。
5、還有石鼓和石鑔
興佛寺的見證 此次出土的還有一個石鼓和一個石鑔,原是魏灣和尚塔內的物件。 原來,自唐朝魏家灣建興佛寺後,香火鼎盛,魏家灣商賈雲集,為當地商貿重鎮。巨德高僧圓寂後,僧眾建塔,巨德高僧葬於此。 之後千餘年間,凡僧人圓寂後均葬於此,得道高僧多建有佛塔,最後形成塔林。 據傳,塔林有一鎮塔之寶,橢圓形,三百斤重,為天然寶石。現今在世老人都曾見過,有人還曾搬動,後來被日本軍隊搶走。 佛塔毀壞後,從地下挖出大缸扣和尚遺體,屍首數百年不壞,在當地至今仍廣為流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