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女肢解同窗引發熱議:不要讓孩子淪為競爭式快樂的犧牲品。
01
最近有一個六年前的案子被翻出來,在知乎上受到了廣泛熱議。
10月13日, @新浪新聞微博發布消息,稱:一名未滿13歲的小學六年級的少女,因不滿同班同學比自己長得漂亮,遂懷恨在心,將其約至自家殺害並分屍,手段極其殘忍。因其作案時未滿十四歲,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
近日,廣西河池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肢解同窗好友的這個女孩,正好在今年滿18歲。到了18歲,她就是一個成年人了,不再受到未成年法的保護,她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曾經因為嫉妒同窗的美貌,小學生時就用及其殘忍的手段奪取別人的性命。
甚至讓人們覺得這個女孩就是一個天生的魔鬼,大家開始懷疑法律的判決、懷疑父母是否在背後有所幫助,諷刺,恐怖,憤怒,想不出其他的字眼來形容大眾的震驚。
但有一點是大家都肯定的——
過於求勝的孩子,無論是在容貌,還是成績方面,會更容易陷入道德失格的深淵。
如果拋開上面這個極端案例,我們來看看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呢?
比如一說起「別人家的孩子」,好多人都開始叫苦不迭:別跟我提這個人!
這個「禁語」簡直就是每個人心目中的童年陰影!
但為人父母后,才懂那種愁滋味:
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朕就是做不到啊!
在有些父母心中,哪怕自己的孩子已經足夠優秀,但總有那麼個同學的朋友的乖侄子多才多藝、十項全能。
一想到自己身邊有著這樣一個模範孩子心裡就痒痒,不是滋味。
雖然知道自己孩子是超越不了的,但總免不了抱點希望。
假如呢?假如我孩子再努力那麼一些,是不是就能變成他了呢?
02
在真人秀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對好閨蜜,璟頤和吳笛,她們都很努力,卻得不到自己父母的認可,反而是對方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璟頤媽媽經常說女兒:「你看人家吳笛,數學好,英語好。你成績這麼差,她怎麼會和你做朋友。」而在別人眼中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的學霸吳笛,卻因為體育不及格,她的所有努力都被父母全盤否定:「你看你們班的每一個同學,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這樣的「錯誤父母」案例看太多都膩了,「我肯定不是這樣的父母」,你在心裡悄悄說。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對門的孩子報了鋼琴,你也開始給孩子看樂器班呢?
為什麼同事的小孩拿了第一,你又忍不住要給孩子再報一門輔導班呢?
因為你總會無意識地「綁架」孩子,把孩子淪為你享受競爭式快樂的工具。
荷蘭心理學家馬丁納在他的書中提出了「快樂的三層次」,分別是競爭式快樂、條件式快樂和無條件式快樂。
第一層次即是競爭式快樂,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想從比別人好中來獲得快樂和滿足。
但身為孩子的吳笛和璟頤卻難能可貴地依然是好朋友,並對全世界說出了簡單而又理智的回答:「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看,連孩子們都學會了活在第二層次的條件式快樂上:
只要我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我就是快樂的。
03
猶太人說:「輸」是一種讓孩子快速成長的資源。
只可惜,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只允許孩子贏,慢慢地讓孩子誤以為,只有贏才是快樂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不勝枚舉。
男孩從小成績優異,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一直告訴男孩他比普通人優秀。
男孩也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干大事的。所以從來不參與同齡孩子的遊戲,幾乎也沒有什麼朋友。
而到了高考時,男孩過於緊張發揮失常,便一蹶不振,宅在家裡,不肯見人。
幾次吵架,他呵斥父母的卻是:「就是因為你們,我才變成這樣的!」
的確,父母沒有一顆平常心,孩子又如何能理智看待生活中的順逆呢
因為過度自負的另一面,就是過度自卑呀。
04
有一部十幾年前的老動畫《小明和王貓》,導演和編劇均為「魁拔之父」王川,並且獲得了首了屆中國動畫成就獎提名獎。
這是一部擁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無論情節還是畫風都是根據我們的社會背景、生活背景而展開的。
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4,超過很多我們都知道的大片。
雖然這是一部兒童動畫,但其背後的教育意義和成人化的思想依然堪稱經典,動畫中描述的兒童狀況和提出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依然適用。尤其探討孩子和家長與勝負欲之間的博弈的主題情節十分經典。
小明是一個成績平平、家境平平的孩子,偶然的一次演講比賽因為他懂得「說人話」贏過了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的張偉。
張偉悶悶不樂,甚至自己偷偷躲在房間里流眼淚:我沒拿到第一,班上的同學都會瞧不起我,老師也會不喜歡我。如果我不是第一了,那和其他那些普通同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這樣的孩子很多:爭強好勝,在任何事上都不肯輸,考99分就要哭一場,寫作業一個字寫不好,要反反覆復擦,把本子擦破了還不甘心……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種,請千萬不要洋洋自得。因為他已經陷入了從過度自負上跌落下來直接進入到過度自卑的狀態。
那這種時候,張偉的爸爸是怎麼做的呢?
某天,一個商城舉辦了一個方程式賽車比賽,張偉得知小明同樣參賽後,也要報名參加這個比賽,因為他想超過小明重奪第一。
張偉的爸爸找到了小明家長,並表示了希望小明這次也能贏過自己的孩子。
小明的爸爸疑惑不解,都想自己家的孩子贏,你怎麼想自己的孩子輸呢?
張偉的爸爸這樣解釋:「到了你我這個年齡的人都知道,沒有人能事事都是第一,有些事情還可能很不公平。如果張偉事事順利,總覺得自己不是『普通人』,那有一天他走向社會,發現自己不可能事事拔尖時,他會承受不了的。
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實面對生活。張偉太在乎名次了,我怕他時間長了會變成一個心胸狹窄的井底之蛙。「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的父親,用最樸實的話講出了大人孩子都能聽懂的道理。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認真準備後,小明和張偉在賽場上狹路相逢,小明在得利的情況下拋棄了別人提供給他的優秀方案,用自己的思考贏得了勝利。
而張偉卻在比賽中看出到了小明的長處,接納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那張偉現在還想拿第一嗎?答案是肯定的。
但他也知道了,比起事事拿第一,在自己不足的地方獲得進步,才是更重要的。
這樣的孩子才是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成長,擺脫了被人詬病的「巨嬰症」
因為他開始學會接受自己的自卑。
自卑並不是洪水猛獸,自卑是自信的影子。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有了感性的自卑情緒,我們才能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到別人身上的美好。
而作為家長,在孩子這一生漫漫長跑路中至關重要的前18年,我們有什麼資格去為了滿足自己低級的競爭快樂,把孩子禁錮在勝負欲的牢籠里,一輩子都出不來?
擺正自己的心態,讓孩子知道,我更愛不完美但自信的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