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走得太快,請等一等落下的靈魂

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父母學的,而是為豐富自己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個優秀的孩子,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還會畫畫,學習成績還好。長大了,讀初中了也是什麼都會,每次考試前幾名,考上重點高中,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幾年以後讀研究生,再讀博士。 你看,父母親也榮耀了,感覺我的孩子很優秀,不到45歲可能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了,不到50歲就是個正處級幹部了。親戚朋友、同學、家人逢人便說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裡去了,父母親這個時候還流著一行老淚,「我的孩子怎麼會出現這個情況?!」自己的子女剛好長大成人,進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現在它已經成了普遍現象了,芮成鋼不就是嗎?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要的嗎?

當年我們追求分數、琴棋書畫、那麼多才幹,最後走向芮成鋼這個道路,那我們就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原來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教育要靜待花開

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當年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裡來看望我。她說:「老師,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瘦小,黃毛丫頭,怎麼辦啊老師?」 我說:「你這孩子多少歲?」「10歲。」我說「才10歲你著什麼急啊。」「她學習成績也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麼得了。」

我說:「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拔苗敢拔嗎?」 2014年,高考結束以後,志願都填報完了,錄取通知書來了,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說:「叫師爺爺。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我說:「你看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還高,比你還漂亮,這次還考了一個好大學。」她說:「當時我真的著急,現在還是覺得很自豪的。」

我從這個例子當中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麼叫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上帝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你記得我這句話,黑格爾說「存在即價值」。

孩子的成長不是為了滿足成人的慾望

教育的新常態就是要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到教育規律。 為什麼我們總說要潛心育人?潛心是一種境界,現在有幾個人可以潛下心來做事?我們好多時候都把學生當作了手段,而不把學生當作我們的目的。

你看,為什麼當作手段了?使勁培養,培養好了以後我得高額獎金,這是他獲得獎金的手段、獲得名譽的手段,於是難免浮躁。 現在有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手段,學這樣、學那樣、考狀元、讀名校都是臉面的問題,就是當成一種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慾望或者需求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一定出問題。我說一個簡單的教育規律,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

現在初中老師布置作業,孩子11、12點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成長規律是怎麼樣的?這些孩子在深夜11點到3點之間,尤其是1點到3點之間,腦垂體分泌兩種很重要的激素,一種叫性激素,一種叫生長激素。有光照、有壓力它不會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壓力大,他長得就不好,這就是規律。如果老師懂了這個規律,那布置作業的時候就一個要求,最遲10點半孩子必須入睡。因為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睡狀態。

你看我們現在遵循這些規律了嗎?不管,使勁學,為了分數、為了技能、為了才幹。 所以我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歸到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

只談分數的教育是有缺陷的

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教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教育的,最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 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 什麼叫過頭?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布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教育是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己之學

教育不僅是為了適應外界,更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你看我們現在做教育都是為了適應外界,很多同學因為要去適應社會,結果就把社會最亂的東西學會了,我們學校教的主流價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須要豐富內心。

簡單的說,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父母學的,而是為豐富自己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通過自己學到的東西再來回饋社會,這是我們的一個附屬產品。他為自己學的一個附屬產品、客觀產品就是他一定是為這個社會做好,他自己如果都不豐富怎麼能夠為社會好,他是破壞社會的。

文章節選自張克運《教育走得太快,請等一等落下的靈魂》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