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有點毀三觀

看來被禁的電影並不一定就是優秀的作品,被禁的原因也並不一定不合理。再次印證豆瓣的很多電影評分虛高,人多力量大沒錯,引起了廣泛共鳴也沒錯,但你不能說抖音快手上的社會搖點贊的人多他們就是正確的、值得被肯定的。

青春期的那些敏感脆弱的小情緒誰多多少少都有過,誰也沒比誰好到哪裡去,但這種情緒就像青春痘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無需用手擠,拿針戳,坦然面對,接受就好,即便留下痘印,那也不過是你成長過的痕迹。

後來的《伯德小姐》簡直一脈相承,就連英文片名都是《Lady Bird 》,也涉及到了「鳥」這個物象,也是描寫一些躁動的青春期少女的一些心理活動,劇情發展和人物描寫還都算合理和自然。相比之下,《狗13》就顯得過於矯情,矯情過頭了那就是無病呻吟。

電影輸出的三觀有硬傷。女主只能代表一部分青春期內心過分敏感、叛逆的孩子,可以明顯看到女主自身的性格弱點和情感缺陷。

本片的一些情節的描繪和人物的刻畫是要拼湊並整合成一個看似龐雜、比較難處理的矛盾,有刻意製造戲劇衝突的嫌疑,最明顯的就是:

1老人大意丟狗之後女主的歇斯底里;

2學鳥叫的人被送去醫院;

3女主在飯桌上敬酒和偷跑去看展覽;

4最後女主吃狗肉。

我們來分析一下:

1本身老人丟狗的行為是無意的,但丟狗之後在飯桌上戰戰兢兢的爺爺,為孫女很晚還不回家而擔驚受怕的奶奶,女主是否曾考慮過他們的感受?

2鄰居學鳥叫這個情節明顯是想借喻,但是全片並沒有交代此人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和精神狀況,使得這個設計顯得突兀而且多餘,令人莫名其妙。

3飯桌上女主敬酒這個細節想與前面父親不允許喝酒形成對照,強化父親的世故形象,但是兩次飲酒有著本質區別,首先目的不一樣,前面女主喝啤酒是因為狗丟了就想吹瓶借酒消愁,後面是出於飯桌上的禮節;其次,父親是很自然地給女主倒牛奶而並非酒(這裡又是編劇和導演十分刻意的小聰明了,為了後面女主喝酒的劇情發展合理性而設計了飲牛奶,真的你不是來搞笑的吧?誰一般在飯店點飲料尤其是這種比較正式的宴席上會點牛奶,這又不是吃四川火鍋還要牛奶解辣,這個設計可以說是十分做作了,想弄巧反成拙,用心險惡啊!不我相信沒有其他飲料比如橙汁啥的,或者白開水,就是非要放個牛奶),女主還牛逼哄哄地說自己不喝牛奶,他把順勢就把跟前的酒遞過去,但試問女主此刻真的是處於走投無路、沒有選擇的境地嗎?不,她堅持選了酒,在她看來,喝下未成年人本不應該沾的酒都比只是不愛喝的牛奶要更加理所當然,顯然,在她這裡,個人喜好已經可以凌駕於對錯之上。好,喝就喝吧,還一口悶,你咋這麼能耐呢?誰逼你乾杯了?一個小孩,敬個酒象徵性抿一小口表示一下就好,人家主家都尷尬地說行了行了,你還當沒聽見一樣咕嚕咕嚕地往肚裡灌,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已經失去了敬酒的意義。編劇也過於誇大了展覽對女主的意義,展覽公告上明明寫著日期有好幾天,第一次時間搞錯就搞錯吧,第二次就非要挑飯局後的這個時間,編劇你真的是夠了,哪來的這麼多不湊巧來托舉這個根本站不住腳的戲劇衝突啊?

4最後女主吃下狗肉的情節設計,用意和前面的敬酒一樣用心險惡!電影完了完了還整這一出,哪壺不開提哪壺,以女主終於敢「直面慘淡的人生」吃下了一塊狗肉,好讓主題再一次「升華」,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就是要懟天懟地」,編劇,你可真能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你憤怒?誰還沒個脾氣了!就你委屈?誰還沒個苦衷了!

只可惜一家老小其實都是非常正常的人,都具備他們年齡所該有特質,有暴躁,有顧慮,有無奈,更有包容和愛,這是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比較容易忽略的點,倒是反襯出了女主的各種作和無病呻吟。成長本身就是有苦有甜、有失去也有收穫的,它不能被狹義地定義為童年到少年、少年再到成年的成長過程,試問人這一生哪個階段不會經歷各種遠比青春期更加難以預計的困難和痛苦?

影片試圖給「成熟」、「懂事」蒙上一層貶義的色彩,難道仗著自己年輕就毫不顧忌他人的感受,缺少待人最基本的禮貌,不分場合、不分輕重對人發脾氣就是應該被理解和贊同的嗎?這難道不是一種自私和冒失的行為,在普遍認同的社會規則內還沒有達到較高水平的遊戲玩家,只是一味試圖打破這種規則來適應自我,這難道就不是強盜思維了?真的想不明白,編劇能由一條狗扯出那麼多有的沒的,還試圖引起那些有著類似經歷的孩子們的共鳴,暗諷社會,暗諷學校,暗諷老師,暗諷家長,暗諷一切,大概除了自己,一切都是不對的,都是自己的敵人。不是不能諷刺,但是麻煩請諷刺得精準一點,深刻一點,思路清晰一點,要有理有據,經得起推敲,不要浮於表面,含含混混的罵兩句就走了,也不知道究竟想要諷刺的是什麼。

給年輕人灌輸這樣的價值觀就好嗎?教人離經叛道,與世為敵,走哪兒都是個刺兒頭就好?!不要讓孩子們以為一遇到點事兒,排解途徑就只剩喝酒、抽煙、早戀,再不然就是打架鬥毆。如果學會喝酒抽煙就能解決問題,就是成熟的行為,那你真的還遠沒有成熟,而且嚴重侮辱了「成熟」二字。也不要動不動就拿原生家庭說事兒,「原生家庭」也從來不是貶義詞,且不說電影中父親和繼母都還算是通情達理、心眼兒並不壞的人,那些在現實社會裡真正遭受過各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和虐待的孩子還如何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和動力?這些人的癥結不在於敏感脆弱的玻璃心,而在於不知足,還不感恩。

我們每個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有自主思維,也有能力決定自己要成為哪種人,除了要有自律意識,學校和社會也會教我們如何分辨善惡對錯,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對這個標準進行修正和強化,最終建立起屬於我們自己的一個評判標準,也就是形成自己較為成熟而穩定的三觀。這些樹立起來三觀在我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夠反過來指導我們正確調整自己的心態並做出儘可能合理的決定。

愛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別人對你好,你老是躲開,還嫌棄,那你怎麼能感受到愛?愛是要彼此珍惜、相互包容的,不要把家人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不管你是處於少年還是成年時期,明白這一點,不管身處何時何地,你都不會是孤獨的,內心總是有溫暖的。

有些話想要補充一下:

感觸和共鳴不是沒有,只是這遠遠上升不到要可以批判社會和諷刺成人世界的高度和標準,同理心你有嗎?成年人的生活也沒有「容易」二字的好嗎!好像誰的少年時期就都是天真純潔小羊羔,沒有些小聰明和陰暗的想法,自己的生活圈子裡沒有些勾心鬥角、有苦難言的時候?人生哪個階段容易,本來就是些成長過程中很平常的經歷,非要以「成長很殘酷」為主題大做文章,這難道不是矯情嗎?這種價值導向又有什麼意義?

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說,無需為叛逆合理化。現在校園暴力的情況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他們在面對自己認為的麻煩事時,雖然有獨立和自我意識,但很可能認識不夠成熟,心理不夠健全,想法容易偏激,導致行為也容易走極端,不去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把自己遇到的一點點不順無限放大到悲觀,搞得全世界都欠你的一樣,有什麼想法和不滿不是說出來,而是自己憋著,然後再把這積聚已久的憤怒轉化成暴力在家人或是別人身上肆意宣洩。

其實有些事情本來很簡單,只是因為自己的敏感和脆弱而把它複雜化。你可以看到並且知道什麼是醜陋的,邪惡的,但你要阻止它滲入自己的思想。不能因為受了一點打擊,就自甘墮落;不能因為缺愛,就把自己變成一個冷漠無情、充滿仇恨的人。這個世界的主旋律永遠都是peace and love,只會痛和恨有什麼值得稱道,會愛才了不起。


以下是對一位知友的回復,寫在這裡作為補充說明。

從來沒有要一棒子打死誰,更沒否認它能引起廣泛「感同身受」的共鳴,但這部電影明顯不是娛樂片,可能甚至連商業片都不算,凸顯更多的是社會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註定不能只停留在「是否能讓人感同身受」的層面上去探討這部電影。

本片自始至終都被陰鬱籠罩,瀰漫著令人絕望的氣息,勢必會在一定群體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建設上造成一定影響,害怕這些孩子試圖在這部電影里尋找為自己不正確不理智行為開脫的理由:「你看她也是這樣的呀?為什麼她可以我就不可以?」嚴重的很可能會由這種自憐的悲觀情緒無限放大,最終上升至反社會的人格,這才是可怕的同時也是需要預防的,而這部電影就給出了很不好的引導,女主也給了很不好的示範。

批判和揭露一定要客觀,不能盲目站隊,不能只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剖析問題也要從底層再到頂層,要分清哪些是「內部矛盾」,哪些才是「外部矛盾」,不要一開始就抱著「先入為主」的思想,認定自身不存在任何問題,一定是社會出了問題。遇到事情為何不能先保持冷靜克制,反省一下自我?難道我們的觀點就100%是正確、無懈可擊?我們就沒有過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進行過度解讀甚至曲解?我們在和別人傾訴煩惱時沒有渲染修飾和誇大過事實?

將心比心。


這裡再補充一下我回複評論里一位知友的內容,因為抬杠的人還是大有人在,你永遠也叫不醒一些裝睡的人和自私到只要求別人理解自己的人。

很感謝您的留言以及關於此問題的探討。但您話語間也是帶著明顯的主觀指向的,明顯認為我屬於後面那種冷眼旁觀的「有的人」。首先我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是:天台女孩的悲慘遭遇和本文所闡述的青春期的情緒問題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完全不是,請不要混淆本質,那位因對世界充滿絕望而選擇跳樓自殺的女孩可以說是完全毀於道貌岸然的所謂「老師」對其實施的侵犯以及天台下那群無聊至極又喜歡看熱鬧的冷漠路人的嘲諷和起鬨。她的悲劇是有明確原因而導致,不容辯解和質疑。但是青春期的情緒爆發的誘因很多都不是那麼確切,那麼站得住腳,它是很複雜的,可能會摻雜各種主客觀因素,而且往往主觀感受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主導作用,可能每個原因都有一點點,但是最終由一個導火索而引燃,所以旁觀者常常會覺得這火燒得莫名其妙。打個比方,一個簡單的小新聞,如果遇上廣大媒體及網友們的添油加醋、加工著色後可能最終就會變成一個脫離基本事實的大新聞,也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但是卻偏離了探討問題的方向和重點。

另外我可並沒有說過電影中爺爺丟狗「在成人的世界裡也沒啥大事」、或是有認為「連去理解人的同情心都沒有」的話,相反,爺爺已經預見到了可能會發生的後果,知道丟狗對女孩會造成的打擊,所以專門叫了她父親過來,來降低發生激烈爭執甚至衝突的可能。面對女主對狗的問詢,他們神情嚴肅,面面相覷,氣氛緊張。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長應該有的表現了。如果說女主情緒激動充滿責怪是合情合理,那麼問題可能就出在家長試圖想要通過冷靜對話來解決該問題的處理方式上。女孩激烈的情緒反饋超出家長們的預期和理解範圍,同時女主又因為家長在這件事上既沒有表現出他們該有的自責和認錯態度,又沒有採取像找奶奶那樣找狗的積極行動,從而把冷靜理解成冷漠,進而曲解成對女主精神世界的漠不關心,最終導致女主奪門而出瘋狂尋狗,崩潰大哭,精神世界坍塌。對於同一件事上的兩種反應,難道沒有覺得哪一種更過分嗎?

「我們需要做的是安慰且陪伴讓她接受成長挫折,不是用生硬的暴力將她拉回現實,連去理解人的同情心都沒有,女孩就是條狗嗎?」這話說得著實嚴重和失實了。請問您認真看過電影嗎?家人沒有試圖安慰過嗎?女孩又給過他們這樣的機會嗎?打那一巴掌難道不是因為當女主一反常態打破種種底線作為一個父親最應激(不假思索,不計後果)、最真實、最簡單、最直接的處理方式嗎?要知道,那個時候,女主的奶奶為了找孫女走丟了呀!按你的邏輯,奶奶連條狗都不如嗎?如果奶奶沒有因為她而走丟,女主沒找到狗但並沒有三更半不回家喝得微醺手裡還拎著酒瓶子,我不相信他父親會動手打人。還是文中提到的那樣,憑什麼只單方面要求別人理解你同情你,你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嗎?誰又比誰的感受廉價了?

「牛奶確實無關緊要,父親缺席女孩的成長不知道女孩喝不了牛奶也是無關緊要的嗎?」你這不是赤裸裸的抬杠是什麼?!父親哪裡缺席女主的成長了,你的理解是父母都不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工作、生活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轉嗎?你知道真正的缺席孩子成長是什麼概念嗎?你輕易說出這種話的時候考慮過那些在出生或年幼時父母就離異、去世、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的孩子們的感受嗎?到底是誰站著說話不腰疼??「陪伴」是個奢侈品,這是你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有的,如果你有那你很幸運,但是沒有它那也不是你可以胡作非為的理由。還有,試問這世界上有多少父親對自己的孩子能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不管是內心世界還是飲食起居?按你的標準,這世界上幾乎沒有合格的父親。一味苛求別人的了解和理解,這不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青春期典型表現?

「這並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小情緒,而是隨時有可能轉化的的悲劇」。你自己也說了,這些青春期的小情緒是隨時可能轉化為悲劇的緣由,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讓更多像女主這種情況的孩子意識到,當我們有情緒有想法時,如果客觀不具備和他人傾訴的條件或者主觀拒絕與他人溝通時,首先應學會保持冷靜和剋制,這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進行負面情緒自我消解的首要前提。


這裡再再補充一下我回複評論里一位知友的內容。

你都一目十行略看的那你是在針對哪一點發表不滿呢?這電影是想扯上教育問題的,可惜論據薄弱得沒有任何說服力。全世界,不管那個國家教育系統都沒有一種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如今你再看現在的教育,只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社會發展使然,家長對於過快經濟發展以及激烈人才競爭的焦慮是普遍的而且高度一致的,只是程度不一,可以說孩子能在競爭中佔優勢是每個家長都會感到欣慰的事,因為那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中能夠不必太過費力地生存和發展。你不會以為給女主報個補習班就上升到所謂的「教育問題」吧,況且這還不是電影真正在討論的重點。還有,如果在爺爺丟狗之後,女主沒有表現得那麼歇斯底里,壓根兒都不會有這部電影了吧。光想著「換一個家庭」、「換一個(家長)對待女孩丟狗的處理方法」......還是只會從外界環境和他人身上找問題,就是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這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自私自利的緣起。

大概就是生活太過富足安逸,沒什麼刺激感,總想搞個大事情,成為全家的焦點。女主生活小康,親人齊整,學習成績好,還有條件上補習班,你真的可能沒有見過有多少渴求知識卻沒有這種條件:父母在街邊擺攤做著小生意忙得團團轉,孩子卻能夠在嘈雜的街邊昏暗的路燈下如與世隔絕一般做著作業;農村孩子一放學就得幫家裡干農活,甚至還得給全家洗衣劈柴做飯,但照樣能在家徒四壁的惡略環境中認真完成作業。他們穿的衣是什麼衣?可能在你認知里就是一塊抹布。吃的飯是什麼飯?一天兩頓干饃饃蘸辣子就能對付過去,而且只有兩頓。就是這樣一群普通話也說不好、營養也跟不上、除了學習還要操心柴米油鹽、可自由支配時間少得可憐的孩子在義務教育之前都根本沒有機會上現在家長使各種人脈手段才能擠進去的私立幼兒園、重點小學和初中,依舊能憑自己的本事考上鄉鎮或者市縣級重點高中,最終考入大學,從而有了把控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境遇,能夠很清醒地認識自我,只要自己要什麼,而且目標明確並將大多數時間精力用來付諸行動,而不是坐在那裡自怨自艾,無病呻吟,可憐自己,他們真的沒有這個功夫。城裡也有不少孩子和這群農村孩子一樣,只不過更善於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的資源和環境心無旁騖地學習。相比與城裡很多孩子,到底還是太閑,整天想著一些有的沒的,還沒怎麼著呢就牢騷滿腹、叫苦不迭。所以不管是在哪裡,優秀的人所具備的特質差不多是一樣,都很少為自己的困境和失敗找理由,而平庸的人就不同,他們很擅長為自己找借口,找外界原因。

「電影里這種教育......」電影里的教育怎麼了?你不要在尚未了解事情全貌的情況下扛著看似「正義」的大旗試圖要批判教育,說得不好聽點,你還沒有資格。一個在大多數人都能適應的遊戲里都表現平平的人怎會有打破這種規則的能力,只會在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發牢騷而已。

和你推測得不同,從小被理解、被尊重?不存在的。我媽在企業當會計,掙錢不多還總加班,我爸在單位倒沒有很忙但是愛喝酒且酒風極差,一喝多不是罵人,就是追著人打;愛下象棋、打麻將,還叫人來家裡打,在家聞著飄著滿屋子的青色煙味,聽著和麻將的碰牌聲,但沒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幼兒園時期我媽忙得離不開讓我爸接我,結果打麻將太投入直接忘記這事兒,我不止一次徒步走將近6公里去單位找媽媽並且在那裡寫作業;小學時問我爸一道算術題直接被懟「這題也不會?你會什麼!」此後我再也沒問過,不是還有同學和老師,天無絕人之路;上初中因為想趕緊吃飯然後午休會兒,先動了筷子,結果我爸直接掀桌,說「老子還沒有動筷你就敢先吃?你住的是老子的房子,花的是老子的錢,不想待你就滾」,我當然要發聲,不出意外,一個巴掌扇得我轉體一周半倒地,盤子和碗碎了一地,菜和湯也灑了一地,我媽趕緊拉我去出門外面小飯館然而我卻吃不下。下午放學我收拾了家裡所有的課本和練習冊,綁到自行車后座然後推著車去了我姨家住。這樣的記憶還有很多,而我就這樣長大了。我沒有覺得我的情況哪裡就比女主好了。所以我的性格很暴躁,極其不耐煩。但是如今我卻在這裡像個唐僧一樣叨逼叨地講道理,只是因為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理性地看待問題。很多事情,你不去鑽那個牛角尖兒,也就等於放過自己。

真正令人失望的現實是,自省的確比給別人扣帽子難多了。


推薦閱讀:

TAG:狗十三(電影) | 青春期教育 | 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