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那點事,除了走走看看,其實還有很多

從事旅遊行業十年的從業者角度,談談我對旅遊項目的五維認知。

旅遊是一個多元的認知過程。從自身出發,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摸到的、想到的,構成了一個人綜合的感受。而這些感受的組成元素,就是旅遊過程中的各種身體之外的條件。當然同樣的條件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體驗,這個是客群分析的問題了,下期再談,今天重點談談旅遊產品的五維分類和定位。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首先,依照地球的視覺形態,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城市、鄉村、陸地(山)、水流(江河湖)和大海。所有旅遊目的地的基礎自然條件都會包含在這些維度裡面。依照每種維度的表現形式,將這每種維度再分為五個級別,按照自然條件對應就是每個項目的基礎環境定位。

當然每個維度的構成會有很多元素,比如城市的建築,歷史,文化等等,但在這裡我們權且以單人消費數字來衡量級別。而且每個目的地都會或多或少的包含其中的幾種維度,但一定會有最主要的景觀類型,這個是項目根基。以國內來舉例,比如城市的五級是香港,鄉村的五級是莫干山,山的五級是珠穆朗瑪,水的五級是長江,海的五級是三沙。因為這些大的環境一定需要你有足夠長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去體驗和消費。依託不同的基礎環境,才會有主流的體驗和消費。

其次是展現形態,就是客群的體驗感受。也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景觀、參與、科普、文化、認知。這些形態也會有五個級別,當你感受三級的山地景觀多了,自然想會去感受四級的山是什麼樣,如果一開始你接觸的就是五級的雪山,也會隨著時間推移,隨著你的積累越來越多,每次再去看的時候又會有不同的體驗,所以五級水準的景觀會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和復購率。

這些形態綜合起來,構成了客群的旅遊體驗,有的項目只是將參與感認定為體驗,自然會遇到上升瓶頸。

所有項目,景觀一定是第一位,也是所有客群都會關注的基礎,看著都不舒服,怎麼會發朋友圈。

參與的類型有很多,最基礎的比如各種景區的跳舞砸糖、織布蠟染,升級的喂馬、採茶等等都是參與類。

科普其實很多項目都有,他們只是告訴了你一些很基礎的知識,往往很多項目會把科普混淆為文化,總會覺得文化打造是個很簡單的事情。

真正的文化我認為應該是人文環境,就是原來這地方沒有人,從有人開始,經過多年生活積累下來的生活智慧,這種文化根本不是一個什麼項目可以做出來的,因此只能融入。當年出現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人們基於功能,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創造改良出來的生活美學形態,這裡面在地的人民才是文化的基礎。上海、青島的租借區看起來不違和,是因為當年這些環境是外國人要生活的,而他們造這些房子是有幾千年的積澱的。我們現在只要能抓住中國的文化脈搏去認真的做就很好了,而不是海南出現了蒙古包,內蒙古出現了徽派,廣東出現了吊腳樓,真的是很扯的事情。

認知的境界就比較高了,一個有認知的旅遊項目真的就是頂級了。比如迪士尼,純粹靠策劃和管理創造出一個近乎完美的虛擬世界,所有的人物和場景配合的亦真亦幻。讓小朋友覺得那是真實存在的世界,這樣的認知打造確實是無敵的。但很多人會說,迪士尼會有各種問題。拜託,認知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項目要打造的認知是基於客群的認知基礎來交換思維的,這個是客群基礎教育的問題,太大了,我會在客群分類里來闡述。

最後是消費類型,也就是落地的功能。同樣分為五個維度,吃(餐飲)、住(住宿)、行(交通)、購(購物)、娛(體驗)。這是在視覺形態的基礎上,配套的消費功能,同樣每種類型也分為五個級別去劃分。但要強調的一點,這裡的五級是用投入成本來衡量的,當年的青島大蝦事件,是用一級的成本想賺四級消費的價值,那自然是要被唾棄的。

用五級目的地城市澳門來舉例子,洪永時想打造的「十三第」就是五級目的地,招牌是30輛勞斯萊斯接送,而其他配套消費都是五級的,這個就是整體打造的調性統一。

好的綜合項目應該是做覆蓋,四級的城市做相應的四級項目覆蓋,讓一二三四級的項目都可以依據自己不同的市場定位和客群定位茁壯成長,因為絕大多數消費都來源於一二級項目。如果一個三級鄉村,出現一個三級景觀的消費場所,花的是二級消費的錢,那就是性價比的最好體現了,不火也難。

我們現在很多綜合目的地項目就是沒有清晰的統一定位,比如佔有四級甚至五級的城市資源,最後打造出來的項目卻不倫不類,用四級的住宿,四級的購物,配套三級的交通,一級的餐飲,近乎為零的體驗,卻總想著四級的利潤,這樣的項目自然而然會被市場所遺棄。

可悲的是大量類似的項目正在建設。我所看到的規劃案中,真正知道項目要做什麼的,少之又少,各類田園綜合體項目,美麗鄉村項目,摒棄了最寶貴的在地文化,配套消費又定位不清晰,真的是勞民傷財。

我決定不了什麼項目的政策、投資。只是依據做旅遊項目的一點點經驗談談對旅遊項目的個人看法,希望今後的項目能更加清晰,有條理的完成規劃設計落地。因為旅遊會讓生活更美好。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旅行 | 城市綜合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