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的心理分析|朱身勇說

一見鍾情,很多情感專家,很多婚戀達人都會從自身經歷或者各種見聞來討論,然後問一句:你接不接受一見鍾情?

有人不但接受而且堅信,因為TA們親身經歷過這種浪漫;也有人觀點相左,因為Ta們認為一見鍾情根本就是衝動,所以很多人會閃婚又閃離,是對愛情與婚姻的褻瀆。

今天我們從一個來訪者說起,他叫小路,是一家寵物店的店員,學歷不高,相貌也不算出眾,但身材高大魁梧,氣質蠻好,跟他溝通時,他一直表現的比較憨厚。想來女生在他身邊估計會蠻有安全感吧。

他跟我描述了他跟女友那種「一見鍾情」的感覺,是一種也非常強烈的感覺,一見到她,他就覺得這輩子就認定她了。隨後小路羅列了一大堆女票的優點,能怎麼誇就怎麼誇:長頭髮、大眼睛、打扮很可愛的女孩,而且跟我一樣喜歡小動物……

說到這裡,發現一個特點,即小路對他女友描述很多都集中在外貌,就是可以直接通過眼睛觀察到的信息。

其實人類一直都是視覺動物,美麗的面龐,健康的體型,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或者興趣偏好,都可以通過第一次接觸時的很短時間內觀察並了解到。這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的第一印象。能影響到第一印象的因素很多,關於異性之間,我們談2個比較常見的因素:

第一,是根植在我們人類基因里,那種方便我們從眾多對象中甄別出哪些人更適合繁衍的能力,這個可是基於人類進化論而發展出的觀點,所以我們人類的大眾審美其實很雷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現在鋪天蓋地的那些網紅臉,是否基本都差不多呢?

第二,是有觀點認為,一見鍾情是源自人們成長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人們會受到各種影響,家庭教育、社會評價、媒體宣傳等等……等等……久而久之,就會對異性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或者說是預設。如果這裡要舉個栗子的話,那就是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這個人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台詞就是:「千萬不要相信女人,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那這個句話從哪裡來?就是他媽媽臨死前告誡他的。而這句話也成為張無忌在之後的情感問題上磕磕絆絆的根本原因。當然,這些都是小說,是文藝創作。

回到現實生活,人們對異性其實充滿了預設。

這種預設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觀點來解釋,那就是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阿尼瑪」,一個理想女人的形象。當然每個男人的阿尼瑪都不一樣。男人會對自己心中的阿尼瑪情有獨鍾。所以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與自己阿尼瑪相一致的女性時,他會立刻被吸引。

當然,女人心中類似的有個相對於阿尼瑪的存在,叫做阿尼姆斯,代表著她們心目中的男人形象。

說回人話,那就是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一見鍾情,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對那個Ta有一個預設,可以是關於Ta的相貌,氣質,或者是關於Ta的談吐、舉止……

回到小路的表述,就是他對理想女性的預設。所以當他生活的圈子裡出現了這麼一位,他就立刻淪陷,一見鍾情。

順著這個思路,人們心中一般會預設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人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了,他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與影響是很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此有5個階段的理論劃分。

這裡重點說下其中的俄狄浦斯期,一般是孩子3~5歲的年齡段。弗洛伊德借用俄狄浦斯這個古希臘神話故事命名了這個階段。而那個神話講述了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母親的故事,是經典的弒父娶母的悲劇。

如果你不是心理學專業,這個故事聽起來會很狗血。但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女兒會跟爸爸說,長大了要做爸爸的新娘。類似的,兒子也會對媽媽說出相似的話。這個時候的父母,作為孩子童年非常重要的異性而存在,很容易就成為孩子心目中那個理想的男性或女性,成為了Ta們心中的阿尼瑪或阿尼姆斯。

那隨著孩子長大成人,開始尋找自己的伴侶時,童年對於理想異性的預設會很大程度的複製到成年。結果就是,幸福家庭的孩子會不斷循環複製著自己的幸福,而不太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也會循環複製著自己的不幸。

我們都嚮往幸福,但又如何解釋那些不幸的循環複製呢?

有個來訪者叫小宋,經常被家暴,無論是第一任丈夫,還是第二任。小宋苦惱為何自己的男人總是如此。

作為婚姻管理兼心理諮詢師,我很自然的就詢問了她與自己父親之間的關係。結果小宋馬上就表現的情緒更加低落,在小宋的描述中,她父親的形象就是個暴君,一個沒有什麼學歷和能力,只會在家裡打老婆的流氓。

雖然小宋對父親比較排斥,評價也很低,但當父親不允許她再離婚後,即便她內心一萬個不願意,最終還是會服從照做,基本放棄抵抗,放棄掙扎……

小宋的問題可以有很多解釋。比較積極健康的角度來看,是小宋因為童年沒有從父親那邊獲得足量的愛,因此成年後,就會去尋找與父親相似的替代品,期望從替代品身上獲得補償。但不得不說,她父親沒有做到的,那些替代品也很難做到。

小宋的遭遇基本在印證坊間關於父母皆「禍害」的論調。

不過更多的專業人士是不會贊同的,當然我想正如武志紅書中所寫:學會幸福就重複幸福,學會不幸就重複不幸。戀愛到婚姻,會慢慢的從兩個人的事,變成兩個家庭的事,這背後關於各自家庭的探討還有許許多多。不幸的人是否可以覺察到自己的不幸,找到根源,然後破解這個死循環,讓悲傷與痛苦不再延續,才是這個話題探討的意義所在。

也許,人們永遠無法預料下一次會與誰看對眼,然後墜入愛河。但如果真心期待一份愛,期待構建自己的家,「你」就務必要明確自己對伴侶的預設,要學會經營這段感情,更要做好承擔Ta背後那個家庭「幸福與否」的準備。


推薦閱讀:

TAG:一見鍾情 | 愛情 | 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