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性格內向的理由來打擊孩子的自尊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父母總會逼著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或者在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候,當眾說孩子沒有禮貌,不懂事,甚至貼上內向、不合群的標籤,這樣的場景時時、處處都在上演。
我就是戴著這種標籤長大的。
在我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性格不好,總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象那些人一樣活潑大方就好了。
越覺得自己不行,越羨慕別人,慢慢地,越來越不喜歡說話,越來越沉默,心裡種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結果是,我並沒有變得活潑大方起來,而是在自卑中過著平庸的生活。工作以後,結婚成家以後,有了孩子以後,遇上任何問題,還會產生深深的埋怨情緒,但不敢說,最後認定為是自己的問題,自責、愧疚一番,久而久之,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經常處在懊惱和說不清道不明的怨氣中。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一書掃除了我內心不少陰靄。雖然遲了些。
通過此書才知道,內向,並不是一個毛病或問題,它只是一個沒有褒貶的描述性詞語,是一個相對於外向而言的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的描述而已。內向與外向,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即便後天努力修正,也很可能收效甚微。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且實驗也證明,性格是很難被「糾正」的。
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一直致力於對兒童的抑制性和非抑制性氣質的研究。
他對462名嬰兒進行了簡單實驗,讓小嬰兒們單獨接觸一些新奇的東西,比如一些新的聲音、新玩具、酒精味……他發現,有些孩子表現得很平靜,而有些孩子則極度惶恐不安。
在十幾年的追蹤研究後,他發現,那些表現出手腳蜷縮、害怕不安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在成年之後會變得十分安靜。
他在著作《從出生到成熟》中提出了一項研究成果:抑制性氣質的主要表現就是內向、拘謹。抑制性心理會從兒童出生頭三年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四五個月時就很靦腆內向,那麼有很大的可能,他們成年以後依然如此。
可在一些父母眼中,內向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而外向的孩子,才會走到哪兒都吃得開,討人喜歡。因此他們會千方百計地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開朗活潑、能說會道。
父母期盼孩子外向一些,所以會強迫孩子在別人面前表演,去和別的小朋友交流……父母覺得這是在培養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能讓孩子更優秀更成功,但事實上,內向的孩子只會覺得痛苦和難堪。
心理學上有一種標籤效應,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其實孩子不願跟別人打招呼,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可能是處於特殊的生理階段,也可能是性格使然,又或是受環境影響。
內向的人,除了銷售崗位以外,在其他職業上相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並沒有劣勢。反而在一些需要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上,內向的人會更有優勢。
內向的孩子的獨特優點是有更持久的專註力,更豐富更細膩的內心世界,更容易在藝術、科研等方面取得成就。所以他們喜歡並享受獨處。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他從小體弱多病,再加上父親一度生意破產,生活變得艱難,使得他性格十分內向。不過內向的他,反而擁有堅毅和專註的品格。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跟隨父親去工廠做炸藥實驗。他的童年,幾乎全部是在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的。正是因為他內向的性格,才能讓他在一生中,始終對炸藥研究保持長期的專註。
哪怕弟弟因他發明的硝化甘油炸藥爆炸事故而去世,他也沒有放棄他炸藥研究的夢想。
最終,他終於憑藉自己內向性格賦予自己的優勢,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也收穫了巨額的財富。
除了諾貝爾以外,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達芬奇、比爾·蓋茨等一大堆天才人物,他們都屬於性格內向的人。
羅永浩有句話很棒,他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遵循自我,快樂內心,何嘗不是一種更大的成就?
有人會問,那孩子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怎麼辦?在某些場合不是很失禮嗎?任由孩子順其自然,行嗎?
我們不需要強迫孩子打招呼,但是見面問好是基本的社交禮儀,即使我們不需要讓孩子變成人人喜歡的小小外交官,也有責任幫助孩子做到有禮有節。
那怎麼辦呢?
父母自己做好,成為表率。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言談舉止得體,遇到熟人朋友或是鄰居,都熱情的打招呼,即使面對陌生人,也微笑著問一聲好,那麼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打招呼的習慣。
一本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書中曾列舉了許多性格內向的成功人士的案例:他們安靜、穩重、深思熟慮,他們默默地帶給了這個世界許多改變。但如果他們不幸被強制改變成外向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少了許多天才。
如果把世界上的孩子分成兩類,那麼一種是外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歡樂;另一種就是內向型的,給世界帶來恬靜。
對內向的孩子來說,快樂不一定非要在嘈雜的人聲中,相反,安靜和獨處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父母糾正其性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產生自卑感,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障礙,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因此,並非是內向的性格特點有問題,而是社會對這樣的性格有誤解和偏見。
這種誤解和偏見來自於無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