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克思狠批的費爾巴哈到底幹了啥?

馬克思曾從費爾巴哈關於基督教的論述中(《基督教的本質》)獲益良多,但為什麼卻批評他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者」?

然而,這絲毫不妨礙費爾巴哈仍然是個偉大的哲學家,迄今為止對於宗教最尖銳的批判、最難以駁倒的指責就是他一手開拓的。


1804年7月28日他生於巴伐利亞的蘭茨胡特,1872年9月13日在紐倫堡逝世。

他是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的《基督教的本質》(1841年)及書中所提出的宗教是人類願望的折射、是一種異化形式的學說,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他對黑格爾以及對宗教的批判曾對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費爾巴哈於1823年開始在海德堡學習,並由神學改攻哲學。1824年他轉學柏林,聽黑格爾的課;1825年他失去對宗教的信仰,成了黑格爾的哲學信徒並轉入哲學系,1828年取得了愛爾蘭根大學的學位。他的論文《論死與不死》(1830年),由於不承認靈魂永生不滅而受到了誹謗。1829年他在愛爾蘭根大學擔任哲學講師,一直到1832年由於抗議學校借口他反對宗教而不批准他當教授(反宗教在當時的德國就是反國家),他才辭去教職。此後,費爾巴哈作為一個私人學者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19世紀30年代,費爾巴哈發表了許多有關近代哲學史的頗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接著又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寫了許多越來越具有批評性的批評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文章。《基督教的本質》(1841年)、《未來哲學的原理》和《關於哲學改造的初步提綱》(後兩書均發表於1843年),造就了一代費爾巴哈主義者;這些人都效仿費爾巴哈,反對君主制,把絕對理性和宗教看作是想使人的權利與人相分離、以觀念代替人的思考並用這些去控制人的非法的企圖。至少他的那些在海德堡的學生,對宗教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並在1848革命爆發之際把費爾巴哈奉為這場革命的精神之父和英雄——雖然費爾巴哈本人對這一革命採取了消極的、懷疑的態度,認為德國尚未完全從神學的幻想中解放出來,還不具備實行共和政體的條件

1850年,費爾巴哈改信摩萊肖特醫學唯物主義,並把自己的觀點概括為:人決定於他所吃東西的質量,而不決定於針對原罪所作的令人不勝其煩的說教;用德國的雙關語來說就是「人吃什麼就是什麼」。此後,除了一些關於倫理的片段文章外,他就很少有什麼有價值的作品了。1868年他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發表於1867年),並讚揚他揭露了令人髮指的、非人的狀況;1870年他加入了社會民主黨。

  費爾巴哈既不是一位全面的也不是一位嚴謹的始終如一的哲學家。他提出了很多警句和思想,但卻沒有留下一種對任何重大問題的構想首尾一貫和深思熟慮的立場,而這些重大的哲學問題對他的著作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他的「唯物主義」(叫做自然主義、非原子論的經驗主義也許更為恰當)和他的認識論都是解釋性的,且可能引起爭論。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把他看作是一個思辯的唯物主義者,因為他忽視精神的能動方面是完全錯誤的;所以指責他對於實踐只是從他的「卑污的猶太人的活動」(馬克思用以指庸俗的實踐活動的用語)的表現形式去理解。

費爾巴哈在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而且直到該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俄國和法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來也一直得到公認和受到賞識;他從作為19世紀的主要反神學的人物,而成為20世紀的把人提升為宗教主要內容的神學的主要人物。費爾巴哈把愛提高到人與人之間統一的原則的高度,把「我」與「你」之間的聯繫看作是一切人類活動(思維、說話和愛)的最基本的內容,這些都受到現代神學家和某些其他堅持技術發展界限的哲學家的歡迎,但卻沒有引起馬克思主義者的多大的興趣,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異化觀、唯物主義及其對黑格爾的批判,引起了人們重新研究的興趣,並成為新哲學看待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本人認為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最終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即對人來說人就是最高的存在物,從而為真正的革命哲學提供了出發點費爾巴哈關於黑格爾顛倒了主詞和賓詞作用的論斷,無疑是促使馬克思決定「使黑格爾頭足倒置」的原因;而費爾巴哈所創的批判探討方法,即象探索宗教這樣的社會機構的始因和作用的那種方法,則被馬克思用來分析1843年的狀況,這也可以說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所包含的成分之一。然而,只是由於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重新發現,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之間的關係才有了透徹的研究和更好地被理解。

馬克思本人認為費爾巴哈在他的思想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然而卻是短暫的一個階段;他對費爾巴哈並沒有持久的興趣,儘管1860年他曾從倫敦訂購了七卷本的費爾巴哈全集。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雖然在官方的蘇聯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中是一本重要的教科書,但他對費爾巴哈本人的哲學並沒有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對深奧玄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也沒有做出什麼重大貢獻。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直到最近仍在蘇聯起作用的哲學家中間,對費爾巴哈雖在口頭上唱了許多讚歌,但實際上認為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但並不成熟的先軀;只有阿·莫·德波林所作的研究才是嚴肅的,他認為費爾巴哈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並認為馬克思主義是費爾巴哈主義的變體(見他在1923年所著《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一書)。他有關這一問題的書第一版之後就沒有再版;當由於斯大林的指示而受到譴責並被撤消其哲學職務時,他受到的指控之一就是對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之間的關係作了「不正確」的評價。卡門卡的研究(見「參考書目」6)認為費爾巴哈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認為他的非原子論的經驗主義、能動的精神理論和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全面的或偉大的哲學家。瓦托夫斯基(見「參考書目」7)則認為費爾巴哈提出了深刻的問題,並認為費爾吧哈的哲學對辨證地理解思想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

參考書目

① 路·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1841),1957年英文版。

② 同上作者:《未來哲學原理》(1843),1966年英文版。

③ 同上作者:《宗教的本質》(1851),1873年英文版。

④ 同上作者:《根據路德所了解的信仰的本質》(1844),1967年英文版。

⑤ 同上作者:《宗教本質講演錄》(1851),1967年英文版。

⑥ 憂金·卡門卡:《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哲學》,1970年英文版。

⑦ W.馬克斯·瓦托夫斯基:《費爾巴哈》,1977年英文版。

⑧ 費爾巴哈生前出版的10卷《費爾巴哈全集》,曾由博林和約德爾在1903——1811年間加以編篡出版。1960—1964年在漢斯·馬丁·薩斯的主編下,由斯圖加特和巴特坎施塔特的弗羅姆出版社和岡特·霍爾茲布格出版社聯合再版了這套全集,分12卷,另附補充材料1卷,共13卷。

推薦閱讀:

TAG:費爾巴哈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