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為意識和行動計劃推動高等院校教員體育運動行為

1 問題提出

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便利的同時,卻使人們養成了缺少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來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項來自 WTO 的結果顯示:缺乏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是世界十大致死和致殘的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200 萬人的死因可歸結為缺乏身體活動。

高校教職員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伏案工作,加之多重的壓力,其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不得不面對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理念的改革等一系列問題,有些學者稱之為―轉型期特殊。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知識分子健康狀況普遍存在嚴重問題,60%以上的人患有各種疾病,而平均壽命比同期全國人均壽命縮短 10 年左右。2002 年廣東省教育工會對廣東省 19 所高校教職員工進行抽樣調查得知,高校教師健康狀態程度的比率分別為:健康 10. 4%,亞健康狀態 45. 55% ,前臨床狀態 23. 63% ,患有各種疾病 20. 42%。也就是說,10 名高校教師中只有 1 名教師身體完全健康,7 名教師處於亞健康狀態,而這 7 名教師中有 1 /3 處於重度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的邊緣。2003 年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對河南省 16 所高校專職中青年教師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自我評價健康狀況一項中有 27. 8%的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65. 3%的人認為一般, 6. 9%的人認為較差;在對於個人精力的自我評價中僅有 7. 5%的人覺得自己精力充沛, 39. 4%的覺得精力較差,53. 1%的認為一般。

某高校在 2006 年 3~5 月對教職員工健康體檢的結果顯示:參加健康體檢的449 名教職員工,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手段進行分析診斷,結果基本正常者 60 名,占體檢總數的 13. 4% ,其餘或多或少均患有各種慢性疾病,389 人至少患有 1 種或以上疾病,最多 5 種,占體檢總數的 86. 6%。宋立,李利偉等人(2008)對保定高校教職員工的健康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其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且他們的健康狀況與鍛煉情況有密切關係,鍛煉群體的健康狀況明顯優於非鍛煉群體。劉志明(2008)對浙江省高校教師的體育鍛煉情況做出調查,發現被調查的高校教師經常參加(每周 2 次以上)體育鍛煉的比例為 18.7%,儘管其有時參加(每周 1-2 次)的比例為 43.1%。一項對嘉興學院教職員工健康狀況的調查也顯示,有 53%的教職員工回答患有慢性疾病,並主要集中在運動器官疾病(如腰肌勞損、頸椎病等)和消化系統疾病。

2 理論背景

2.1 相關概念

人的所有行為可大致分為兩類:風險行為和健康行為。健康行為指個體為了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保持自身健康所採取的行為,包括所有與健康促進、健康維持等相關的行為,如改變風險行為、採取健康行為及遵醫囑行為[8]。在健康心理學領域中主要研究的健康行為有:身體活動、合理膳食、使用汽車安全帶、使用避孕套、使用牙線、女性胸部自查以及戒煙、戒酒、戒毒等行為。

2.1.2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

在《運動和鍛煉大詞典》中,身體活動被解釋為―引起能量消耗水平超過安靜時代謝率的人體活動‖。Casperson 等人(1985)認為身體活動是: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導致人體能量消耗巨大增加的身體活動。包括兩部分:一是日常活動,即騎車上班,走路購物,使用樓梯等;二是業餘時間的體育健身活動,指在參加各種體育項目中所進行的身體活動以及一些大眾健身活動,如慢跑、游泳、健身走、打羽毛球、打太極拳、跳舞等。美國運動醫學會在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後,將身體活動的標準定為―每周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活動,或者每周累積 90 分鐘的活動量。該標準是國際上最常用的促進健康的身體活動標準之一。

2.1.3 體育鍛煉(physical exercise)

體育鍛煉屬於身體活動的子類。國內外學者關於體育鍛煉的觀點不一致:王則珊認為體育鍛煉是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和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身體活動;Caspersen(1985)等人認為它是以保持和提高體質為目的的,有計劃、有內容和反覆從事的身體活。本研究中,將體育鍛煉行為定義為―每周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活動,或者每周累積 90分鐘的活動,包括自行車、游泳、爬樓梯、跳繩、呼啦圈、長途步行、太極拳、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舞蹈等。3

3 研究目的和假設.................................... 23-24

3.1 研究目的.................................... 23

3.2 研究假設 ....................................23-24

4 研究方法.................................... 24-28

4.1 研究被試.................................... 24

4.1.1 預測驗研究被試.................................... 24

4.1.2 正式測驗被試.................................... 24

4.2 研究程序.................................... 24-25

4.3 研究工具.................................... 25-26

4.4 統計方法 ....................................26-28

5 研究結果.................................... 28-34

5.1 被試流失情況的統計分析.................................... 28-29

5.2 描述性統計情況.................................... 29-30

5.3 HAPA 模型與數據的擬合情況.................................... 30-31

5.4 相關變數間的預測作用.................................... 31-32

5.5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 32-34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高校教職員工體育鍛煉情況的縱向調查,驗證了 HAPA 模型的連續性特徵。研究結果支持並補充了假設內容,即行動自我效能、積極結果期待是行為意向的預測因子,風險知覺的預測作用並不顯著,消極結果期待對行為意向的負作用也不顯著;行為意向和維持自我效能對行動計劃的形成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行為意向、行動計劃和恢復自我效能能夠顯著的預測體育鍛煉行為的變化,維持自我效能對體育鍛煉行為的預測作用不顯著;行動計劃是行為意向到體育鍛煉行為的部分中介因子;維持自我效能完全中介行動自我效能到恢復自我效能的關係。

本研究對 HAPA 模型的結構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為 HAPA 模型在中國鍛煉行為領域的適用性提供了新的實證性支持,有利於今後制定有效的體育鍛煉干預措施,促進高校教職員工參與和堅持體育鍛煉,同時也為提升健康體質提供了理論依據。


推薦閱讀:

TAG:文明 | 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