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如何用存款準備金率調整貨幣供應量?

  我們經常聽到央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就知道是收緊貨幣了。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就是貨幣寬鬆,俗稱放水。這一篇文章就告訴你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些都是經濟分析的基礎,若想弄明白真正的經濟學,這個必不可少。

  故事新編:

  地主家有個兒子,地主老子給地主兒子一萬兩銀子。

  地主家的兒子拿去放貸,貸給一百個農民,每人100兩,年利息10兩。

  農民的錢暫時用不上的,地主家的兒子就讓農民把錢先存在他那裡,100兩每年給3兩利息

  然後地主家的兒子又把農民存在他那裡的錢貸了出去,每年還是收10兩利息。

  這樣一來,一萬兩銀子總共貸出去了十萬兩,凈賺7000兩,年收益70%。

  可是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今年因為刮颱風,農民糧食欠收,部分農民的銀子到期了還不上。

  市場出現了傳言,地主家的兒子要破產了,於是紛紛找他把錢拿回家。

  於是,地主家的兒子被農民擠兌,還不上錢,破產了。

  地主老子雖然很生氣,但他自然不能看著兒子破產不管,於是自己掏錢幫忙補上窟窿,順利度過了危機。

  現在,地主老子明白了兒子這種無限放貸的模式不可持續,必須加以限制。

  於是地主想出了一個辦法,還是給兒子一萬兩,但兒子必須把存款的20%放到我這裡作為存款保證金,不能全部貸出去。以防止有人集中來取錢,發生擠兌。

這樣一來,就算100個人有20個人同時來取走所有的錢,也能應付得過去。

  於是,農民的兒子手裡有100兩銀子,最多只能放出去80兩,必須拿出20兩放老子那裡。

  地主家的兒子手裡只有一萬兩原始資本,也就是初始保證金,所以他最多只能放出去5萬兩。

  有了存款保證金制度,地主家兒子放貸的總量就被控制住了,也相當於控制住了風險。

  由於上一次農民的錢都能夠拿回來,他們還是相信地主家的兒子,繼續把錢存在他那裡。

  當地主老子覺得市場風險不大,還可以再放多一些錢出去的時候,就把存款保證金降低一些,例如從20%降低到10%,這樣兒子最多就可以放出去十萬兩,多賺一倍的錢。市場上流通的錢也就增加了。

  當地主老子覺得市場風險較大,錢有可能收不回來,就會提高存款保證金,從10%又提高到20%,有些錢收回來以後就不再放出去,風險就下降了。市場上流通的錢也就減少了。

  放在現代銀行系統裡面,地主老子就是央行,地主兒子就是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就是商業被強制存在央行的錢。

  所以,央行每次覺得社會缺錢,資金成本高了,就降低存款準備金,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當央行覺得社會錢太多,風險太大了,就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從市場上收回來一些錢。

  不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個手段的力度太大,不能經常使用。所以央行還發明了MLF中期借貸便利,SLF短期借貸便利,央票等貨幣投放工具來做微調,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想收回多少就多少,以此來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

  這就是央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手段。

  一個合理的貨幣供應量,必須跟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如果貨幣供應量跟市場相匹配,M2數量就是經濟發展被動生成的。

  但M2也可以是人為推高的,例如凱恩斯主義,就是人為的利用貨幣寬鬆政策,推高貨幣供應量來刺激經濟發展。

然而這樣做會導致M2增長的速度大於經濟發展速度。前面的文章也說了,M2增加,對應的是負債的增長。M2增長速度大於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意味著負債增長的速度,大於實際創造財富的速度,這就是債務危機的根源。

社會總體創造出來的實際經濟效益低於負債,就會產生債務危機。貨幣供應量過多,而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低於貨幣增長的速度,就會產生通貨膨脹。

近十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就是貨幣供應量長期大於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後果。

——————————————————————

用思考理解經濟,用經濟理解世界。

請關注公眾號《茶話股經》。

這是一個前私募操盤手,現在的獨立投資人撰寫的,客觀,理性,深刻的經濟類公眾號。

感謝你的關注!


推薦閱讀:

TAG:貨幣 | 經濟 | 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