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礙:「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
有時候覺得我挺好的,值得一個更好的人。有時候覺得我挺差的,覺得這輩子能有個人願意要我就不錯了。
有時候覺得你挺好的,三生有幸,好感激有你。有時候覺得你挺糟糕的,悔不及當年眼瞎,好想換掉你。
有時候覺得單身挺好的,自由自在。有時候覺得挺絕望的,好想找個人來疼愛。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1
一個女孩自稱擁有六重人格
是人格分裂,還是戲精?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想去遺忘。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有些人就會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開來承受。」
——《24個比利》
最近,一個名叫Jess的韓裔美國女孩在Youtube上發布視頻,講述自己作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的真實生活,點擊量超高:
一個身體為啥會有六個人格?Jess小姐姐解釋自己更多人格的來源_騰訊視頻視頻來源:@胡椒視頻
通過視頻,我們看到Jess體內一共存在著六個不同的獨立人格:Jess、Max、Alex、Jade、KC和Quinn。
他們性格各異,各有所長,卻神奇地共存於Jess大腦這所「大房子」里,偶爾也免不了衝突。
(1)Max,男性,6歲
Max是Jess最早分裂出來的一個人格。由於四歲時經歷了無法彌補的嚴重創傷,Jess就分裂出了一個比自己大兩歲的哥哥——Max。
他勇敢、聰明,盡自己所能地保護妹妹,當然這是Jess精神世界裡的設定。
同時,因為他為妹妹承擔了那段可怕創傷的記憶及其所帶來的痛苦,Max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礙,常常在鏡頭前顯得緊張不安。
他手裡常常抱著一個小企鵝玩偶,並且給它取名為Peter Bubble。作為他最好的朋友,這個玩偶能給他無限的安全感。
Max還非常聰明。雖然年齡設定是6歲,智力卻遠超6歲兒童。他喜歡畫畫、寫詩和哲學,對數學與物理也非常在行。
(2)Alex,女性,13歲
當Jess長到13歲的時候,她在學校遭受了校園霸凌,加之自身不穩定的精神狀態,第二個分裂人格——Alex出現了。
在Jess的設定中,Alex是與自己同歲的閨蜜,同時也是Max的姐姐。Alex性格外向開朗,喜歡化妝,想做美妝博主,所以拍攝Youtube視頻也是她的主意。
Alex會帶著Jess做各種女孩子間的事情,比如化妝、研究穿衣打扮等等。
Alex的活潑總是帶著一種極強的感染力,甜甜的笑容很治癒人心,大概這也是Jess想成為的樣子。
(3)KC&Quinn,21歲,性格截然相反的雙胞胎
KC是在Alex之後又出現的一個人格。她十分愛笑,以滿腔熱情對待這個世界。
KC有一個雙胞胎姐姐,名叫Quinn。但Quinn還未在視頻中出現過。與KC的熱情積極相反,Quinn並不愛笑,顯得嚴肅。
(4)Jade,女性,31歲
在Jess看來,Jade是所有人格的媽媽。
她大概出現於Jess14歲時,那時的Jess經常遭遇生活的混亂:衣服不知不覺洗了沒晾;早飯不知不覺就忘了吃;家裡總是出現莫名其妙的物件……
Jade從那時開始穩定出現,她性格成熟又穩重。正如她自己所言,她的到來「是為了使Jess的生活更好」。
她用自己的方式照顧Jess,也在照顧其他的副人格。同時,她對Jess的人格分裂造成的生活不連貫感到如母親般的心疼。
Jess每個人格之間的轉換並不像電影電視中呈現的那般神乎其神。
就這樣靜靜地,Jess轉換到了Alex的人格。
Jess發布的這些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極大關注。很多人震撼,也有人發出質疑,但絕大多數人還是給出了支持與鼓勵:
看過關於女孩的這些視頻,這個女孩分裂出來的人格都是為了保護她自己而出現的,並不會主動去傷害她自己。不過人格分裂終究是心理疾病,希望小姑涼能夠早日治癒。
除了她以外,我還在youtube上看了很多別的DID患者分享的視頻。很心疼這個女孩,需要這麼多自己來保護自己,來分擔痛苦,因為在外界得不到這些東西。
2
同一具身體,同一副面孔下
竟然存在多種迥異的人格
我們對人格分裂的認知很少,其實,Jess身上存在的人格分裂,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專業的學術名稱——「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和「多重人格障礙」。
這種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
面對太過暴力、造成精神創傷或極度痛苦的情形或經歷,病人因無法將這些事情與意識自我相融合,於是就將自己分離。
我們可以理解為,DID是一個人的身份瓦解。這種身份瓦解以「存在兩個或更多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為特徵。
DID患者平均擁有13至15個人格。而心理學家Kluft(1996)指出,實際上,在DID案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人格數是3個。
所以,有些DID患者提到自己時,常常會說「我們如何如何」。
有一位名叫卡梅倫·韋斯特的心理學家,他自己是一個DID患者,他寫了一本自傳體的書籍,叫做《24重人格》。
《24重人格》,轉發此文至朋友圈,並把截圖發送至後台,即可免費領取此書(福利截止至18/9/6)
在書中,他寫到,自己時而是成年男子,時而是幼年男童,時而是青春期少女,甚至還有不會說話的原始人等等。這些人分享著同一具身體,但他們說話的聲音、動作、神態都截然不同,而他自己無法控制在他們之間轉換。
甚至,他一開始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DID患者,只是感到自己的記憶很不連貫。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他逐漸認識自己的分身(通過錄像和筆記)。
在書中他寫道:「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分裂的傾向。比方說,你開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突然一顆心不知飄蕩到何方,當你清醒過來時,你發現你已經把車子開到了高速公路的出口。這是一種普通的人格分裂(解離狀態)」
3
一個人是怎樣產生多重人格的呢?
DID的成因不在家庭內部遺傳,通常認為和外部環境有關,尤其是早年生活中的創傷。
卡梅倫在《分離障礙手冊》中羅列了其他人的研究,在所有的研究中都有90%左右的DID患者有過童年創傷,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創傷經歷通常發生在9歲之前。
卡梅倫在書中寫道:
「譬如說,一個小孩第一次遭受性虐待,而施虐者竟然是他的母親——生他、養他、幫他穿衣服、臨睡前坐在他旁邊講故事給她聽的母親。
孩子沒有能力理解和接受這種行為。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恐怖的、甚至痛苦的經歷。 這個孩子會怎樣應付這樣的狀況呢?通常,他的意識會和眼前這一切保持距離,讓心靈的另一部分出面,承擔這些虐待事件帶來的衝擊、痛苦和記憶。 如此一來,這個孩子就不會被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實壓垮,而能夠繼續過他的生活,照常上學讀書,照常和朋友們出去玩耍。虐待的事情再次發生,這個孩子又會採用同樣的防衛攻略。也許,他會讓先前那個分身再度出現,也許他會創造出一個新的分身。久而久之,這些分身發展處各自的特徵,跟這個孩子的人格分離出來。他們變成了這個孩子的另一個自我。」
4
每個人的內心
都有3種人格狀態
我們跟DIDI患者最大的不同,他們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時候,沒有理性能力整合。而我們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時候,我們知道這還是我,是同一個人,有理性能整合。
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3種人格狀態:內在父母、內在小孩、內在成人。這3種人格同時住在你的身體里,並且會交替出現。
(1)人在感受沒有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父母。
內在父母喜歡照顧人,有很多愛。
這時候的你,最懂得別人需要什麼。當別人不開心的時候,你總能哄好他。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你能原諒他。這時候的付出並不讓你委屈,而是讓你開心。
(2)人在感受到超支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喜歡索取,非常需要被愛。
這時候的你需要被愛,但又無法直接表達。好想有個人來哄你,寵你,保護你,支持你,照顧你,理解你。這時候的你,像極了一個又哭又鬧又委屈又可憐的寶寶。
(3)當人體驗到適中的壓力的時候,容易出現內在成人。
內在成人比較獨立,喜歡做事,有很多夢想和興趣。
你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有很多鬥志,想做很多事情。有很多夢想,想去自我實現。這時候的你最渴望對面的人三觀一致,擁有共同興趣和話題。
所以,在每段親密關係中,感受總是流動的。兩個人的身體在一起,其實就是六個人交替在一起。
想要在這種變化中,不錯過愛你的人或者你愛的人,前提是我們真的懂愛、會愛、有能力經營愛:
當內在小孩出現的時候,不委屈自己,懂得如何聰明地表達,讓自己被愛;
當對方虛弱的時候,索取愛的時候,懂得如何滿足對方,讓彼此的心更近;當雙方人格衝突、狀態非常糟糕時,懂得如何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
有這般能力的人,我們稱讚他們具有超高「愛商」。他們知進退,懂拿捏,知道如何去愛,如何表達愛,能獲得想要的寵愛,而不是在感情中不快樂。
寫在最後
多重人格是罕見的,也許你我不會遇到,但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不是單一的,所有人格展現出的特徵,我們的身體里都有,就像自戀和自卑可以毫無排斥地共存於同一顆心中。
那些具有差異性的特徵是我們自身人格的一個個側面,這些側面組成了完整的我們。
本文參考書籍《24重人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