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一刻起決定不再善良?

載入超時,重試中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朋友做了代購,二話不說就來一句:「幫我發個廣告吧」,一開始你很樂意,助人為樂嘛。時間長了,她隔三差五地讓你幫忙轉發,你不願意,卻又不好意思拒絕。

有人給你發微信:「麻煩到我最新的一條朋友圈幫我點贊」,你倆的聊天記錄就一句「你已添加了XX,現在可以開始聊天了」。你選擇忽視,她又讓你幫忙點贊,你生氣了,翻臉又不好意思。

這時候,總有人說:「不會拒絕的人就是討好型人格,這是病,得治!」

我擦,討好型人格招你惹你了?那些讓你寫個稿子、買個東西、借點錢,美其名曰 「不就是舉手之勞嗎?」的人,你怎麼不好好反省自己呢?

反正你在免稅店打工

幫我帶化妝品吧

前幾年,老D還是一枚留學生,總有些莫名其妙的人找她幫忙買化妝品、護膚品。有些奇葩還直接列了一張list,限量版包包、聖誕版口紅...你知道這些全球限量、定製版的東西有多難搶嗎?

她說:「雖然我在機場免稅店做中文導購,但不是每樣東西都有啊,各位大姐!下班後還要跑各個商場。有些人買完還嫌棄比國內便宜不了多少,關鍵是回家過海關很容易超重!」

老D問我,那些從來不怕麻煩別人,找人幫忙還各種挑剔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

我贈他四字箴言:「以退為進」。

這種親社會行為與得寸進尺同樣有效。他們往往自居為弱者,出於貪婪的暫時性展示出弱者的姿態。例如:

  • 你那麼有錢,借你一點怎麼了」:

    我窮,你富,富人應該幫助窮人,反正你錢多得花不完,我沒錢。(馬雲被逼捐的事情還見得少么?)

  • 你不是學英語的嗎?幫我翻譯一篇論文又不會怎樣」:

    你很厲害,我很菜,厲害的人應該幫助菜鳥,反正又不用花錢,淘寶上要好幾百呢。

  • 越容易辦到的事,他們越不會感激你:

    「這麼一丁點小事都辦不好,那是你的能力出問題」。對於他們來說,事情是因為理所當然地「容易」,所以才去做,甚至想為自己的「機智」點贊。

有人以為留學生在國外可以隨便接觸到比國內低價的大牌,他們從不在乎你轉輾N個商場幾乎跑斷腿;有人覺得你轉發朋友圈又不會怎樣,他們從不關心你是否願意,因為微信里不止TA一個,還有你的老闆、客戶...

麻煩找人幫忙之前,讓我感受到你的尊重,而不是用「這件事很容易,幫一下又不會怎樣」的理由來證明我付出少,進而得出我有義務幫你的結論。

多少「中國式好人」

被一句「舉手之勞」道德綁架

林小胖今年剛畢業,在某世界500強當文案。

上班沒幾天,旁邊的小哥、對面的大姐不是讓他幫忙列印一份文件,就是讓他幫著修電腦,甚至讓他幫著去樓下搬東西。

他想,干就干吧,多干點沒什麼壞處。

好處是,他得到幾句誇讚:這小夥子很能幹,又踏實,不錯。

當然不錯了,你這麼聽話,不使喚你真於心不忍啊!

林小胖是乖孩子,讀書埋頭奮鬥,工作也很聽領導話。有次他去旅行,買的硬座,遇上一家人說必須挨在一起坐,他喜歡坐窗邊,不想換。

結果兩位中年阿姨明嘲暗諷:「舉手之勞而已嘛,現在的90後一點都不懂事。」他自責,感覺很內疚,拒絕別人的幫忙似乎顯得自己很不友善。

多少「中國式好人」,就被一句「舉手之勞」道德綁架。

社會心理學家伯特倫.雷文提出一個概念:「無助的影響力」(power of the helpless)。

人們會對處於困境的人進行幫助,這種出於社會責任規範的考慮,是由無助而形成的合法權威。幫助他人無論在怎樣的倫理文化中,都是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是值得被稱讚的行為。

然而,求助者總在「逼善」。

最簡單的,你可以說給老人讓座是高尚的,但不可以反推說不讓座就不善良,不道德,你怎麼知道那個不想讓座的人加班了一宿,好不容易想坐下想歇歇呢?

我們確實應該提倡美德,這是鼓勵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

人沒有達到某種美德,並不意味著在道德上有缺陷。那些鼓勵性、建議性的倫理信條,被不正確地逆推後,產生壓迫性的道德環境。

尤其是當你把我的好心當做理所應當的時候;

對我的付出毫不感激卻變本加厲壓榨的時候;

把我的忍耐當做沒脾氣無休止傷害我的時候;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我身上的時候;

在本不該我要做的事我好心去做了,還要被你指責的時候...

此時的善良若縱容一群煞筆,那我寧願一輩子歹毒。

不會拒絕都是討好型人格的錯?

馬拉拉是我同事的發小,專業畫畫,以設計謀生。

有次合租房裡的一位小姐姐問她:「我的淘寶店想換個logo,你畫畫那麼厲害,幫我設計一個吧?」馬拉拉爽快答應:「好啊,要什麼效果的?」 倆人琢磨一番後,她就利用下班時間設計。

出了初稿,小姐姐說不太滿意,顏色太low。那時,她剛好跟進一個大項目,經常在公司加班到10點,回家還要改logo到12點。二稿出來後,小姐姐又說,太單調了,最好有點華麗的感覺。雖然覺得煩但不太敢拒絕:她會怎麼想我?要是生氣了,我倆同住一個屋檐下,太尷尬。

來回改了4次,小姐姐才滿意。她鬆了口氣,正納悶怎麼提錢的事兒:「談錢好像太傷感情,可我一直都收費,她改了那麼多次,免費好虧啊!」

同事無奈:「你啊,就是太老好人了,內心戲太多,總害怕別人生氣,背後又在埋怨。你自己的想法呢?」

馬拉拉思前想後,還是鼓起勇氣發了微信:「你要的效果比較複雜,收你300吧,友情價」。

半小時後,小姐姐回復:「你不覺得這樣違背了你追求藝術的初心嗎?」

Excuse me?她忍無可忍:「你不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很不要臉嗎?」或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一直以來的壓抑,太累。

馬拉拉說,被我同事罵醒之後,他意識到自己從不敢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用討好來滿足對方的需求,犧牲了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委屈。

有次看《奇葩大會》,蔣方舟說起「討好型人格」,幾乎100%的命中率,她擔心自己心理出了毛病,找了心理諮詢師。

自那以後,她才知道,之所以成為老好人是因為「缺愛」。

她媽控制欲極強,小時候只要她沒完成作業、調皮搗蛋,只要沒按照媽媽的安排做人做事,她媽就會拿起雞毛撣子打她。小孩嘛,都害怕被打,更怕媽媽生氣,於是變得膽怯畏縮,覺得只有討好媽媽,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她不知道,當孩童時就開始取悅父母,付出的代價就是,失去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知。

她的成長不被允許真實地表達自己,不然就要擔心會被忽視和否定。

成年後,討好父母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老好人不會拒絕,就是試圖從別人的肯定中換取愛。

但,要知道,即使討好了,她還是得不到愛,反而引來更多想佔便宜的人。

現在,還是有人隔三差五地找他幫忙,她還是答應下來後問對方的具體需求,然後補一句「按照你說的效果複雜度定價收費」。

對方遲疑,他就打鐵趁熱:

「你不知道我之前總遇到不要臉的人居然說免費,畫畫也要人力和時間成本的好嗎?不想出錢又不想出力,天底下哪有免費午餐,你說對吧?對了,你的需求我們再仔細聊聊,我來做個預算」。

當然,最後還是會有人推脫:「哎呀,你這麼忙我下次再找你」。其實這樣開口的人一開始就沒打算給你錢,也沒想過尊重你的勞動。

「你知不知道我從小學畫畫花了多少錢?花了這麼多錢不是白給你做畫師的,OK?」

馬拉拉笑了:「如果說談錢顯得我市儈,請吃飯也是OK的,可偏偏就有人拿你當免費勞動力,這才是最氣人的地方。

討好型人格又怎麼了?不要把所有問題攬上身,更不要討好了別人,委屈了自己。那些自認為『反正你閑著也是閑著,幫我個忙怎麼了?』的人,麻煩正視一下你們的問題。」

致不善拒絕的你,

這裡有套「三步拒人大法」,拿走不謝

我花了好長時間,抱住馬拉拉的大腿,請她吃了頓小龍蝦 + 喜茶,才總結出這麼一套「三步拒人大法」。當你想要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時,可以這麼做:

1. 看完(或聽完)......,我感覺......,所以(或決定)......

當別人要求你幫忙時,你要客觀陳述這件事情,說出並解釋你的真實感受,但不指責也不評判。讓對方覺得你是情有可原地拒絕,也讓自己有理有據,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最終的決定。

例如:你剛忙完部分工作,同事想找你幫忙修改PPT,你可以這麼拒絕:

「我剛看完你的PPT,感覺要修改的東西很多。但我還要忙X總交代的事情,他還挺急的,所以這個忙幫不了你。」

2. 如果對方死纏爛打,你怎麼辦?

此時有兩種應對方法:拖延時間和不斷拒絕。

拖延時間是為了你不必立馬答覆,具有充足的思考空間 ——「我現在不確定,晚點給你答覆」;

不斷拒絕是因為你心中已有決定,不想再浪費雙方時間 ——「抱歉,我真的幫不上忙」。

3. 如果你覺得直接拒絕不好意思,怎麼辦?

你可以試著把拒絕的話語放在「原因之後期望之前」。

例如:因為XX原因,我實在幫不上忙,希望下次有機會我們可以......(注意:解釋原因時不要說太多,簡明扼要即可)

不要因為害怕拒絕,而生活在別人的輿論里。

我覺得我應該在所有關於「高情商」的文章里加一條:

討好型人格不是原罪,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老實太聽話,容易被人當狼心狗肺。

我喜歡幫人,但我最討厭,明明我還挺需要用心的事情,就被你貶低為「舉手之勞」的標籤。

舉手之勞明明是「我幫完你,你感謝我的時候,我和你說的客套話」,而不是你用來道德綁架的說辭。

忙我可以幫,但不代表我應該,說白了,就是我不想幫你。


推薦閱讀:

TAG:善良 | 人性 | 道德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