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一場關於南北甜咸粽子大戰又開始了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這些年關於南北方的差異之爭,小編有一個親身體驗:作為一個從小就堅信自己隸屬南方的湖北人,來到深圳之後偶爾被廣東人問起是哪裡人時,他們在得知我是哪裡人後,竟然會冒出一句:哦,那你是北方人哦!
我:???
關於南北的劃分,貌似廣東人會覺得除了廣東都是北方!而在東北人眼裡的南方,卻是除了東北剩下的全是南方!
我:???所以我到底是哪裡人?
除了這個基本的地理分歧之外,在「吃」上,網路上關於南北的文化習俗差異的爭論也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比如說元宵節: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
比如說吃豆腐花:北方人吃鹹的。南方人吃甜的!
再比如說買菜:在南方可以一顆一顆的買,水果可以一個一個挑,肉可以只買一頓飯的量,但是如果是在北方,這樣是要被削的么?
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南北差異之爭,讓我覺得我的世界觀是時候掛到某寶上去賣了!這不,端午節又來了,吃貨們又要打一場關於端午節到底是吃甜粽還是咸粽的辯論賽了。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南北方飲食文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南甜北咸」,但是南北方的粽子卻突破了這個樊籬,南方吃咸粽、北方吃甜粽。
北方:紅棗豆沙,甜甜的。
南方:餡料豐富,咸主打。
關於粽葉的選取南北也是有區別的。
北方:多用葦葉(北方總體氣候較南方冷,降水較少,蘆葦生長較多),葦葉窄長,難度較大。
南方:多用竹葉(南方溫暖濕潤,適宜竹子的生長),葉子較寬,適合初學者。
其實也沒什麼好爭論的,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端午節的粽子之爭也是促進南北文化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比較了南北關於粽子的差異之後,下面進入正題。
先問一個嚴肅的問題:甜粽還是咸粽,吃大家倒是都會吃了,還有人會親手做嗎?反正小編是不會的!
我想,眼下人們已經越來越喪失了自己動手的能力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種類多了,我們吃起來也方便了。可是,我們也缺失了自己動手包粽子的快樂。
為了探究傳統做粽子的手藝,小編特意跟著在深圳有著「最本味」的湘菜館之稱的缽小樣的高老闆,重返了他的家鄉——湖南常德市安鄉縣,找尋端午節包粽子的「本能」!
也是見到了才知道,原來粽葉還可以用蘆葦葉的。采粽葉也有講究,不是隨便一片葉子就可以用的。洗好的粽葉和粽繩要放進煮開的水裡浸泡,這樣浸泡過的干粽葉更好包,浸泡過的粽繩更加柔韌,綁起來不容易斷。
還是那句「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湖南也有用蘆葦葉包粽子的嘛!而且高老闆的家人只包原味的粽子,煮熟後直接蘸紅糖吃呢!
其實不管是甜粽還是咸粽,都是當地人文風貌的傳承。我們過節最終還是要找尋這個節日的意義所在,為了銘記和懷念。
這可能更讓我們覺得遺憾吧,如今不少傳統節日,在我們這裡被進化得徒留吃喝玩樂了。古時候,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包粽子不是什麼技術活,男女老少齊上陣,這是「本能」。端午節,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何嘗不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