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憑什麼可以吊打《舌尖3》?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你能成功,無非是迎合了老百姓饞的心態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
在一個會議上,一位央視的領導不屑地對當時《舌尖》第一、二季的總導演陳曉卿這麼說。不久以後,陳曉卿就被央視掃地出門。
四年後,陳曉卿導演攜《風味人間》捲土重來,第一集在豆瓣就斬獲了9.4分的高分,而《舌尖3》早已被觀眾的口水所淹沒,不復往日榮光。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那麼,《風味人間》是憑藉什麼來碾壓《舌尖3》呢?
就算不對比
《舌尖3》本身也一堆詬病:
出現了大量事實性的錯誤-
偏離美食,大談故事-
大量植入廣告-
而在《風味人間》上......
對不起,我不應該拿《風味人間》和《舌尖3》對比
"穿越四季
跨越山海
尋找風味的旅行"
這是《風味人間》的主題。
聽起來不錯,但我一開始沒什麼感覺,或者說不能理解,我只關心裏面的美食好不好吃,能不能買到,我雙11要剁手什麼東西。
但看完我突然明白了《風味人間》主題的意思。
《風味人間》目前已經播出了兩集。
一集50分鐘,50分鐘的時間涵蓋了20道美食之多。
先感受一下
什麼是人間風味
西北荒漠的手抓羊肉-
江南水鄉的禿黃油-
河洛平原里的涼拌碾轉-
西南深山裡的清炒冷筍-
天涯海角的海南雞飯-
用全球視野
講述一隅美味
《風味人間》的第一集,講述了人類如何去從「山海之間」(第一集的名字)獲取食材,用辛勤和智慧去換取珍饈美味;
而第二集里,《風味人間》再次把視角放得更大,鏡頭在世界各地穿梭,讓我們看到中國美食如何在海外「落地生根」(第二集的名字),以及海外飲食如何在中餐的烹飪方式中生根發芽。
法國擅長烘烤,中國人擅長利用蒸汽來烹調。
同樣是小麥,碰撞上東西方不同的烹飪技巧,孕育出兩種迥異的飲食文化。
《風味人間》的視角比《舌尖》更高,或者說,《風味人間》的野心更大。
陳曉卿不甘把鏡頭鎖在國內,他用全球的視角來講述同種食材在國內外的區別。
就正如騰訊視頻為《風味人間》作的宣傳標語中的:「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
安徽晾曬火腿
VS
西班牙窖藏火腿
西北的洋芋攪團-
VS
法國瀑布土豆泥
陝西的葫蘆頭泡饃
VS
伊朗的的羊肉湯泡饃
廣東的河鮮魚生
VS
日本的海味刺身
囊括世界各地各大菜系,集百家之所長,一心一意聚焦於美食。
《風味人間》,內含著重新把美食紀錄片撥亂反正至原有位置的野心。
美食的風味
腌入了文案里
「等待四季之後成熟的火腿,西班牙人,將透光的切片火腿配紅酒,滿口時間的陳釀之味。」
「歷盡歲月凝練的風味,依然在餐桌上千迴百轉,不論是熱氣騰騰地上桌,還是直接食用,把鮮肉修鍊成火腿,東西方工藝異曲同工,這是來自歐亞大陸兩端的不謀而合。」
「水汽充沛,萬物瘋長,打筍最要把握時機,夫婦倆每天要走十幾里山路,追趕冷筍的最佳年華」
最高規格
的攝影技術
怎麼讓觀眾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人間與風味之美。
除了能對得起那美味的文案,畫面當然也是關鍵點之一,陳曉卿的用心之良也體現在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上。
《風味人間》可以說用了最高規格的攝影技術,對,比舌尖高。
大規模航拍:
顯微拍攝
麥粒里飽含的水分
鹽分與肉相融結合
低溫下,懸掛的馬腿肉上結出的冰花
《風味人間》拍攝之初,陳曉卿導演就下了死命令:「要把《風味人間》拍成大片的樣子。」
整集最具有大片感的片段,莫過於最後台灣旗魚鏢手盧旻易捕魚的畫面:
製作組以航拍、跟拍、水下三種拍攝角度,配以激昂的音樂,全方位拍攝盧旻易逆浪鏢魚的英姿:
航拍:
跟拍:
水下:
在天公不作美的情況下,漁民們普遍收成欠佳。盧旻易父子出海前特地去拜神上香,祈求這次出海能有所收穫。
也許是神明收到感召。盧旻易父子出海後,突然遇到一條旗魚逆浪遊行,這是他們這個冬季第一次有機會捕獲旗魚:
第一次嘗試,盧旻易失敗了。這時候,整個彈幕的觀眾都為他捏了一把汗。鏢不中,魚有可能受驚逃脫,那麼這次下海將會失去其最大的收穫。
盧旻易深吸了一口氣,調整了一下動作,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遊動的旗魚,雙手握緊魚叉,此時的他彷彿化身成《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在驚濤駭浪中與鯊魚搏鬥。
第二次嘗試,盧旻易終於成功了。即使背景音樂與海浪聲很大,依然能清晰聽到盧旻易發出狂喜般的歡呼。
「一個古老的,旗魚捕獲方法的技藝傳承,維繫著一代又一代人。
是人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同時也是自然的饋贈與磨練;是父對子無法掩飾的關切,子對保護傳統的自豪和願景。」
這樣的拍攝當然不容易,陳曉卿用複雜的拍攝儘可能地把最完整的美食和背後的人文展現給觀眾。
故鄉與美食
的人情密碼
看完《風味人間》,腮幫子酸、鼻頭酸,肚子餓了,也想家了。
這是一部能加快消化,刺激唾液腺和淚腺的紀錄片。
《風味人間》把美食與其背後的情感之間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不需要大篇幅贅述平常人家、小攤小販的艱辛。
卻能通過畫面把食物中的人情味詮釋的淋漓盡致,那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用澳門土生葡人(在澳門出生成長的葡萄牙人)anna的角度來講述在葡萄牙找不到的葡菜
「更辛苦的是(我)女人,回去還要曬稻子」
看到這裡被一片「看個美食綜藝結果被喂狗糧」的彈幕刷屏
秘魯,這是一個坐擁4000多家中菜館的國家,「吃飯」的諧音變成了單詞「Chifa」,專指中餐館,中餐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成為了另一個國度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牽掛著眾多秘魯人和秘魯華人的思鄉情。
《風味人間》有一種回歸日常的感動,讓你「口水與眼淚同流」,這好像一直是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陳曉卿的特色。
《舌尖》火了之後,在一個節目中有人問陳曉卿:「好吃的味道都一樣,難吃的味道各有各的不同,您什麼時候拍一個《舌尖上的中國食堂》?」
陳曉卿回答說:「上學那會兒,我覺得廣院的學生食堂不太好吃的原因在於,我上大學的時候沒談過戀愛。我覺得只要談戀愛了,食堂就會變得好吃。陳曉卿並不需要通過大量的畫面、時間和文字去敲打觀眾,他懂得抓住人們心裡牽掛的那個點——最稀鬆平常的生活,就能讓《風味人間》不止有「風味」,也有「人間」。
《風味人間》中的「風味」是什麼意思?
陳曉卿導演說過:「風味,是指嘗到、嗅到、觸到食物的感受總和。文藝一點來說,風味更像是一種謎團,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歡樂的同時,讓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因為「好奇」,所以拍攝團隊會將大好河山、風俗傳統拍攝在《風味人間》里。風味不僅僅指的是美食,更指的是與美食有關的人情世故。
它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更是一部旅遊紀錄片、一部民俗紀錄片、一部歷史紀錄片。
導演陳曉卿曾在知乎上談論了自己的《風味人間》。
他認為:「很多習俗,是我們的祖先,也是人類多樣化生存的標本。能夠用影像把它們記錄下來,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責任。」
在第一集中需要上山採摘的冷筍,如今因為禁火而不得上山;大閘蟹的養殖基地也因為太湖要輸送淡水資源而被拆除。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在不斷變化的。
因此,陳曉卿導演一直想要為行將消失的生活,留下最後一幀照片,而這也是未來他要關注的話題。
他真的是一位十分痴迷於美食的導演。
曾經,我們在《舌尖3》里,找不到的作品靈魂,現在在《風味人間》里終於都再次綻放了。
以上
?? 看完三件事:
所長是一個體面人,寫了一大堆東西自然是為了你手裡的小心心,既然來了就別急著走嘛。
幫所長點個贊, 好的文章離不開你的認同
關注所長和專欄, 能讓所長和你一起分享美食與愛的故事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 所長的福利等你來拿
謝謝小闊耐!
「一群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係的吃貨青年,致力於把生活煮給你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