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玩具的真相:買的那些孩子不玩,就愛玩紙巾、塑料袋、紙盒子?
孩子越來越大,家裡的玩具越堆越多,連收納也有講究。有個媽媽微信問我:
「花時間,我給他買的搖鈴、積木、早教機……等等,他不是不愛玩,就是玩不了多久。反倒是家裡的雜物,紙巾、塑料袋、紙盒子,他一看到就過去玩,有時能玩好一會兒。感覺給孩子玩這些就行,買玩具也是白花錢。慢成長能不能多發一些,教怎麼DIY玩具陪孩子玩的內容?」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買的玩具孩子不愛玩,就愛玩日常用品?
其實果果小的時候也這樣:
家裡的紙巾盒,她會一張一張把紙巾都抽出來,攤開一地,再一張一張撕開;她還喜歡各種小盒子,我們廢棄的紙盒子,她用來裝東西,玩兒得不亦樂乎;快遞包裹里的泡泡紙是最受歡迎了,果果每次抓住一張都歡天喜地,能坐在那裡捏上好半天……
這時家裡的老人就會趁機說:「你看你買的那些玩具,孩子也不喜歡,還不如我們給孩子找些小玩意兒呢,還不用花錢……」言下之意就是「別再亂花錢」。
本來精挑細選的玩具,沒能讓寶寶青睞,就有點失落,被老人這麼一說,心裡更堵了——是不是真的沒必要買玩具,我瞎花錢了?
專為孩子設計的、有可以抓握的把手的拼圖
其實,孩子喜歡玩兒日常用品,並不是因為有偏好,恰恰是因為「沒有偏好」。
那些我們眼中的日常用品,對孩子來說和玩具一樣,都是「新奇的」、「有趣的」、「想要探索的」,很多時候甚至比真正玩具的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爸爸媽媽在用啊!
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每天用的東西,就像充滿了神奇的魔法。我們毫不經意地隨手使用時,孩子在旁邊看著不說話,腦子裡可是充滿了問號——那是什麼?爸爸為什麼天天拿(例如牙刷)?媽媽為什麼用來放臉上(例如眼鏡)?裡面裝了什麼(例如紙巾盒)?我也好想試試呀!
於是你就會看到一個小小「搗蛋鬼」,他可能會翻箱倒櫃、弄亂衣服、把牙刷扔進馬桶、把襪子放在嘴裡啃、用媽媽的口紅畫畫,甚至抹得滿臉都是……
即便如此,玩具還是「必不可少」
既然任何生活中隨手可見的物品,都可能成為孩子愛玩的玩具,我買的玩具她反倒不那麼喜歡,那何必還要買呢?——我和許多媽媽一樣,也曾經這樣想過。但隨著果果長大,我發現了關於玩具的真相:
1、玩具對孩子來說更安全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兩口子一起吃飯,當爹的向我抱怨媽媽對孩子過於「散養」。我覺得很好奇,通常是爸爸「心比較大」,媽媽做了什麼值得爸爸擔心啊?
聊了才知道,原來,媽媽覺得生活中「處處是玩具」,孩子有興趣就去接觸,沒有關係(說到這裡,我是同意的),所以就算孩子看到媽媽再廚房切菜,想要試試「玩菜刀」,她也讓兩歲的孩子來拿。
爸爸說:「刀子那麼危險,孩子受傷了怎麼辦?」
「我在旁邊看著,告訴他怎麼用,怎麼會受傷?你不教他永遠不會啊!」媽媽說。「你看不到的時候呢?萬一孩子自己跑去廚房拿怎麼辦?」爸爸反駁道。「哎呀,不會的!反正你別管了!」
我覺得,媽媽這種「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的理念很好,但也挺理解爸爸的擔心。尤其他們是二胎家庭,需要同時照顧兩個孩子(拿刀子玩的是老大,老二剛出生沒多久),媽媽的精力很容易分散。如果在二寶哭鬧、換洗、需要人陪的時候,老大跑去廚房玩兒,就容易發生危險。
真實的廚具並非不能給孩子玩兒,但要看是哪類廚具,也要看孩子多大。小盆、湯匙、打蛋器,都可以在注意安全細節的情況下,給孩子玩玩,但最好也不是在廚房這個環境里。畢竟,廚房裡不僅有刀具,還有燃氣灶、熱水壺等等,危險係數很高。
之前有個日本的小女孩阿花感動千萬人,她的媽媽罹患乳腺癌,離世前著急教會她做飯,為了讓她走到哪裡都有熱飯吃——即使有這樣的特殊背景,阿花也是從5歲才開始學拿刀的。
那孩子對廚房裡的東西就是感興趣怎麼辦?這時,廚房玩具就發揮作用了,那些用木頭或是塑料做成的小刀子、炒勺、小烤箱、小燃氣灶,還有能切開的麵包、水果,既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預防了危險的發生。
不僅如此,玩具還有更多優勢,例如符合孩子的身高、手掌大小,沒有那麼沉重等等……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掌握,鍛煉了倒水、拿捏等精細動作的發育。
一套小廚具,或是一個玩具廚房就能解決
2、玩具的設計更適合發育
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二點——因為孩子個子矮、手掌小、力氣小,所以我們成人使用的真實日用品並不適合給孩子玩。給孩子提供,符合他們年齡段的尺寸的玩具,不僅很重要,也是必要的。
這幾年蒙台梭利教育在國內特別火,不少媽媽可能去參觀過蒙台梭利幼兒園。在這裡,你會發現,整個室內的環境布置,都是符合孩子的身高、尺寸的。例如矮矮的柜子、書架,小尺寸的床、桌椅……這並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更是因為蒙氏理論認為,只有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環境,孩子才會充分地探索和發展。
不僅如此,蒙特梭利的幼兒園中還會有「海量教具」。這些教具可以全方位刺激孩子的感官,通過時間的累積,幫助孩子發展出概括和思維,從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這些教具最大的特色,就是適合兒童的需要。
同樣是球,有了鏤空洞洞的玩具球,更方便孩子抓握
我們家長自己給孩子準備玩具時,也要考慮到這些:
例如鮮艷的顏色,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不同的材質,可以刺激孩子的觸覺發育;有邏輯排列的玩具(如疊疊塔),可以幫孩子認識邏輯關係;能發出單一悅耳音色的玩具(如木琴),可以訓練孩子的強弱聽力……
娃娃也是很好的認知玩具,不分男孩女孩。例如可以進行角色扮演,還可以教孩子指認五官、身體部位,或者和孩子互動,養成握手、再見、分享食物的友好行為習慣,等等。而不是等發生了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抓、咬、打」其他小朋友之後,才去用「訓斥」和「規矩」來糾正孩子。
隨著孩子長大,一些啟智玩具必不可少
3、好的玩具是好的教具
所以,並不是沒必要給孩子買玩具,而是要給孩子挑好玩具。怎麼才是「好」的玩具?
觀察果果這三年的成長,我發現,越是基礎款的玩具,性價比越高。
例如積木,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可以一直玩兒到上小學。不管是木頭積木也好,拼插積木也好,它們使用起來非常簡單,只要疊加就可以,但如果真的要搭建出一定效果(無論平面還是立體),都需要孩子更多地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也是為什麼,樂高能夠風靡全球幾十年的原因。
你會發現,零件越是基本款,孩子能夠發揮的餘地更大。比起造型積木,沒有奇形異狀,沒有印製好圖案的積木,能搭出的場景更多,更不禁錮孩子的想像力。拿磁力片來說,比起看上去炫酷的造型,初始的幾何形狀反而能讓孩子有更多創意。
學齡前的孩子,是在遊戲中學習的。好的玩具,還能當教具。通過玩兒,孩子能認識形狀、數量、空間等概念,大大地促進認知發展和邏輯思維能力。
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國兒科學會關於給孩子選玩具的建議:
1、選購適合年齡地玩具
務必根據玩具上標註的推薦年齡來為孩子選擇玩具。孩子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讓他們玩兒大孩子玩的超齡玩具,可能造成窒息等風險。
2、選購操作性強的玩具
優先選擇操作性強的玩具,例如可以分揀、堆砌的玩具和嬰兒拼圖等。這些玩具需要孩子使用自己的手指、身體和大腦,從而能促進孩子的大腦認知發育和精細動作發展。同時,孩子也能在自己動手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極大樂趣。
3、選購耐用的玩具
玩具是否可洗滌,是否牢固,能用多久,是否安全?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4、安全第一
檢查玩具鬆散的部分,記住長絲帶和字元串都可能是安全隱患。一定要定期清潔玩具。
5、選購能促進多感官發育的玩具
最好選購五顏六色、不同材質、不同形狀的玩具,能促進孩子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能力的發育。
4、最好的玩具是「爸爸媽媽陪玩」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認為孩子可以進廚房、接觸真實世界的媽媽一樣,我也認同,只要家長能確保安全,而且會引導,那麼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喜愛的玩具。
但隨著果果長大過程中的實踐,我發現,專為孩子設計的玩具還是很重要的,除了更安全,更適合孩子,也給了孩子更多樣化的選擇,和更豐富的成長氛圍。
例如,有的媽媽會發現,1歲時孩子不喜歡的玩具,閑置了一段時間,到了2歲又忽然愛玩了。這就是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興趣點。也有時,是孩子還小時,不知道怎麼玩兒更有趣,需要爸爸媽媽的指點。
其實,對寶寶來說,最好的玩具就是你了——能陪她玩兒地、耐心的爸爸媽媽,有眼神,有聲音,有語調,有擁抱,還了解她的喜好。
只有擁有了你的陪伴,不管是花錢買的玩具,還是大自然中的一片樹葉、一塊泥巴,都可以變成孩子過家家的遊戲,鼓勵著他心靈的迸發靈感,培養出他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養成開動腦筋思考的習慣。
所以,玩具還是可以買,但不是越多越好。我們不用給孩子買過多的、過於複雜花哨的玩具,可以選擇高品質的、創意性的玩具(例如能滿足孩子該階段實際需求的,並且能作為教具的),來給孩子力各種所能及的感官刺激,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剩餘的工作,就看爸爸媽媽能不能真正走心,陪娃慢成長啦!:)
作者:花時間。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現為美國加州Paulo Alto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001
吉吉:mancz0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