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聊聊加持
11-13
一個修行者,如果不能感到狀態變得越來越好,就像病人感到身體精神各方面都在恢復好轉,那麼,他的修行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是沒有建立正確的見地,或者是踐行的道路和方法需要調整。
一個修行者,如果不能越來越發現自身罪障深重,就像病人並不清楚身體哪裡存在問題和隱患,那麼,他的修行也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是沒有建立正確的見地,或者是踐行的道路和方法需要調整。狀態變得越來越好,同時越來越多地發現自身罪障,二者的結合就是緣起的中道,是修行的所有內容。
如果一個人越來越發現別人罪障深重,環境穢惡無比,並自身越來越不適,那就是與修行截然相反的道路,儘管很多時候打著修行的名義。所謂穢土,是因為內心的染污,是自身罪障深重而感得的果報。理解穢土一定要落腳到這裡,才可能正確理解凈土。否則,以為穢土都是別人搞穢的,自己只是受害者,那就錯了。因此,越是欣凈厭穢,就越能發現自己罪障深重,並對滅除往昔罪障心生嚮往。常有人問: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豈不是太自我貶抑了?本來就自卑,再這樣下去怎麼會好?自卑也是一種慢心,恆與第七識相應。正因為不肯真正從自身找原因,把「我」捨棄掉,才會有自卑。自卑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而不肯把自己看得平常。自負也是一樣。
緣起的中道,將「越來越好的狀態」與「越來越深的罪障」統一起來。在統一中,就會慢慢解悟:原來「我」和「我的狀態」不是一碼事,「我的狀態」並不是「我」。具體地說:「受」不是我,「想」不是我,「行」不是我——我的一切感受,不是我,也不是屬於我的;我面對一切境界所呈現的相,不是我,也不是屬於我的;我取著這些境界而發生的一切行為,不是我,也不是屬於我的。進而,我的身體,我的思想,也都不是我,都不屬於我。我不在它們之中,它們也不在我之中。這就是佛陀在《阿含經》里做的重要開示。扼要言之,把「我」和「我的狀態」分開審視。首先,「我的狀態」不是「我」,其次,離開「我的狀態」,也不會有「我」。於是,「無我」,「無我所」。「無我」和「無我所」,不僅是真相,更是需要被認識、理解、接受的。一旦接受,就離解脫不遠了。此後,仍然不妨用世間共許的名稱說「我」,但這個「我」,只是個名稱、代號。就像做一套試卷,要越來越多地解決先前無法攻破的難題,在解決中,狀態越來越好。同時,也因為將心力聚焦在難題上,更深刻地理解以往的欠缺和不足。
假如只能感到狀態越來越好,卻不能發現更多深重的罪障,就難免增長「常見」——與第七識相應的「我慢」、「我見」、「我愛」會悄然滋長,以為真的有一條道路可以修,有涅槃可以得,在飄飄然中,蘊積了許多煩惱,自己尚不能察覺,而與真正的解脫南轅北轍了。假如只能發現更多深重的罪障,卻無法感到狀態越來越好,就難免增長「斷見」,修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很快難以進行,從而對到底是否存在真正的解脫,對三寶、四諦、因果的不虛產生疑慮。深重的罪障,皆是無始以來貪嗔痴的造作,它們雖然多,卻沒有一點不是屬於過去。過去法不可得。只要能如理作意,它們便不會對現在的修行產生實在的阻礙。而現在的狀態轉好,也不能看作是實在的。它只是因緣的會集,恰好通過深重罪障的發現與凈除體現出來,離開過去,哪裡有現在呢?現在法,也不可得。因此,狀態變得越來越好,和發現越來越深的罪障,看似相悖,實則統一。如此,菩薩於穢土中能行種種莊嚴。「狀態變好」與「發現罪障」,二者互為因緣。因為狀態變得越來越好,才有機會發現更深更重的罪障,就像打遊戲,水平越高,就越能打到後面的關卡,而關卡越往後,難度就越大,打起來也越吃力。自身狀態變好,必然會牽引新的因緣到來,由此不得不面對新的境界,從前沒有機緣面對的,此時必須面對,這是無常的必然。在面對中,勢必碰到更大的困難,而一切困難,莫不是由自身罪障所成。因此,狀態變好,就一定會發現罪障。
在「發現罪障」時,若能「如理作意」而精進,就能一點點克服先前難以克服的問題,積累資糧,凈除業障,業障得到凈除,狀態變得更好。「狀態變好」而「發現罪障」,是必然的。這是在凡夫的階段。在聖者的階段,並不存在「狀態變得更好」這回事,也不可能有「多餘的罪障」可供凈除。不過,「發現罪障」卻未必能導致「狀態變好」。其中有個關鍵環節是「如理作意」。就像身體擦破了,用碘酒去塗,在塗的一剎那會產生劇痛。這剎那的劇痛就是罪障的發現,只要你塗下去,傷口就會好轉。然而,劇痛往往會阻礙你繼續塗下去,那麼,狀態就又回復到以前,無法變得更好。小孩發燒時懼怕打針,因為發燒雖然疼,但打針更疼。理智的大人從長遠看,從三世因果看,遂能欣然接受打針,而不必忍受持續發燒的痛苦。如果不能知因知果,面對這種境界,就只有停滯不前。
修行道路上,有很多這樣的關口。像內凡中的「頂法」,就像山頂,如果不能越過,就要退到「暖法」。暖法還是有墮惡趣可能的,如能越過「頂法」,進入「忍法」,就再也不會墮三惡趣了。「世第一法」也是,如果不能得到,就算「忍法」不墮惡趣,三界輪迴仍然看不見邊際;一旦得了「世第一法」,馬上就是「須陀洹向」,最多七番人天,就能抵達涅槃。阿羅漢的「回小向大」也是這樣。如果不能回心,雖然自身得到解脫,但余習尚不能斷除,對眾生的解脫也無能為力。一旦回心,就進趨於無上佛果了。不過,這些都是修行道路上的假名安立。實在地說,並沒有真正的須陀洹、阿羅漢可得。然而,在如此假名安立中,給予我們重大的啟示:一切舉步維艱的困境,既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的召感,又莫不是凈除罪障進趨菩提的契機與加持。沒有福報的人是不會碰到太多困難的。這是佛菩薩的慈悲。同時也是凡夫對佛菩薩慈悲的辜負。碰到困難的人可能是有福報的。這也是佛菩薩的慈悲。同時還是賢聖對佛菩薩慈悲的報答。未來的解脫,亦從來不會因為現在狀態的轉好而變得越來越近。當知道這個真相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和怖畏。就像山腳的人看見月亮掛在山頭,等真的走上山頭,月亮又掛在另一座山頭。未來法,也畢竟不可得。從來不會因為好轉而離圓滿越來越近,圓滿本是虛妄的幻相,然而,在永遠不停歇的好轉中,本身即已是圓滿了。推薦閱讀: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