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6.4 虛幻的感情滿足,是如何內化成為自己的真實生活記憶的?
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被迫和自己強迫性地使用手機接入互聯網世界,所以把從網路上體驗到虛幻和不真實的情感記憶接受納入自己的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把存在於虛構世界的感情和價值觀帶到現實中,這種結果是可以在多數人身上見到,尤其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身上。
例如現在的網路粉絲文化,不同於以前的那種盲目崇拜和追捧明星現象,在網上我們會對我們喜歡的真實或虛擬人物甚至可以是一種事物、一種流行的觀念的崇拜和追捧,這是一種輕度的崇拜和追捧,一般以關注人或事物的一切相關信息為主,而且喜歡的人或物非常多(例如籃球、足球、電競···只要你興趣廣泛,網路世界就是一個永不會結束的粉絲集會),不會死忠於一個,在這裡我要詳細討論的是粉絲是如何通過崇拜和追捧體驗到的感情滿足內化成為自己的真實生活記憶。
一般粉絲群體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因為他們自我形象與和人生意義還出於在不斷發展、建構的階段,他們需要尋找人生的目標和社會中自我定位,或者說他們需要的是能讓他們面對當下和未來一種方向,
對他們而言,每當他們喜歡的、迷戀的、崇拜的人出現,他們迷茫的人生中就會升起一顆明亮的星星,而這顆「明星」在虛構的電影、電視劇、動畫中或者現實中所具有的魅力、成功、性格等等各種特質可能恰好滿足了他們對自身的許多期許,表達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的感情需求,轉移和彌補自身缺陷,當然,異性偶像對粉絲可能還會存在性吸引(甚至是動漫這種角色也存在性吸引),
例如《海賊王》中的路飛——充滿堅強意志力,不斷成長的屬性,性格率直敢愛敢恨,朋友到處都有,名號威震世界,有自己的夢想,熱愛冒險,帥氣,身邊還有一堆美女,甚至還有女帝投懷送抱?????這些品質和經歷不正是很多人所欲求的?我們會被路飛的逗比行為都笑,會被路飛堅強戰鬥到最後一刻感動到熱淚盈眶,會因為打到每一個島上的大boss而感到開心,也會因為路飛遇到危險困難時有一種擔憂感???但《海賊王》可是一部虛構作品,為什麼我們會投入那麼多情感專註力?甚至還會去貼吧、論壇、粉絲群等等各種地方與其他人討論、分享、撕逼?
或許我們不能在現實中跟虛構中的人物一樣帶著最好的朋友去冒險,去實現人生中最偉大的夢想,但我們可以對自己所喜歡的人物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把自己感情和信仰寄托在他們身上,通過與別人討論、購買周邊、加入粉絲團等等各種確認性行為獲得歸屬感和獲得現實滿足感——這種虛幻和不真實的情感記憶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現實感,但這樣的動機過程是不可能會被我們明顯感覺到的,因為它是潛意識裡面的動機需求與滿足,是自動的過程,不是主動的過程,一方面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真的很少,另一方面,即使潛意識裡產生了這樣的需求,帶著這樣的動機明顯地追求這種滿足相當於自己告訴自己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能和無法得到滿足的,對現實生活的無能感會帶來壓力、焦慮好、抑鬱等等各種消極感覺,所以把這個過程壓抑到潛意識水平也是合理的
一:虛幻的感情滿足,是如何內化成為自己的真實生活記憶的?
1.虛擬的情感聯結
通過搜索,查閱和觀看自己偶像相關的一切資料,尤其是視頻,把自己沉浸於偶像的動態圖像和歌曲之中,把從知覺、想像到全部認知資源投注到其中,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帶給人很大的快感和滿足感,這樣的沉浸也會造成一種你就在偶像身邊的感覺,甚至會使你不由自主把自己代進著偶像扮演的故事場景中去,幻想著自己在偶像身邊,或者把自己幻想成主角,一起去經歷、一起去哭一起笑的美好畫面,在幻想的接觸和經歷中你對那些人物的感情不斷增加···雖然僅僅是幻想和沉浸,通過瀏覽關於偶像的信息激起我們的神遊太虛也可以在無形中與偶像形成了感情聯結的錯覺,從而讓人產生強烈的關係滿足與快樂。
2.虛擬的親密關係
有些人喜歡以很親切的昵稱(例如「我家的···」「老婆老公」)稱呼他們喜歡、迷戀和崇拜真實或虛擬人物;或者會組成粉絲團、應援團,平時認真討論某角色的人生、某明星的日常,可以為某個點相互撕逼,也可以團結一致對外維護偶像的形象等等,好像偶像或者自己喜歡的角色就是自己身邊中很重要的人一樣,他們通過這種行為與偶像產生虛擬的關係聯結,從而營造一種虛擬的親密關係,來滿足某種需求和填補內心。
例如,某些人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話,或許他們會通過各種的行為增加偶像的現實感和與自己的虛擬親密關係來安慰自己孤獨的心和尋求心理寄託
我們就是在這兩種虛擬的感情聯結和親密關係中,滿足了自己的感情需求、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和彌補了自身的缺陷,從而實現了把這種在喜歡、迷戀和崇拜人或物過程中體驗到的虛幻和不真實的情感記憶接受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例如,張國榮去世這麼多年後,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對他的懷念那麼深?除了看過他的電影和聽過他的歌外,他可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啊,有沒有想過有些人為什麼對他的感情那麼深?——在看張國榮的電影和聽他的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感情上的共鳴不僅僅讓我們與這部電影和這首歌產生感情聯結,還讓我們對我們喜歡的那個角色、喜歡的歌手——張國榮產生的情感上的親密關係,
這樣的感覺就像很多人對中國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的懷念一樣——伴隨著我們經歷過我們青春歲月的樂隊和歌手是我們年輕時最好的朋友,那樣的感情和歌聲就是年輕時深刻的回憶。
例如,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動畫片,例如七龍珠、哆啦A夢、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產生懷舊感?
為什麼會將一部虛構作品與童年回憶聯繫那麼深?——其實道理跟上面的差不多的,如果我們可以被一個人物、一部虛構的作品激起深刻的感情,這樣的感情能補償我們生活中所缺失的,能讓我們在關注、追捧、崇拜或者說作為一個粉絲過程中帶來快樂、滿足,他們就可以成為我們記憶中有意義的一部分,與我們的人生經歷聯繫在一起。
新文化現象與總結
從這種虛擬的感情聯結和親密關係延伸發展出來的是輕宅文化,不像傳統的宅文化,這樣的輕宅更像一種互聯網新文化現象(不知道叫做輕宅文化是否合適),雖然不是宅在家裡,但是他們會選擇「宅」在手機里的那個網路世界中,因為這種「宅」不僅僅針對動漫,還可以是「宅」在電影里、電視劇里、遊戲里、各種社交平台里,並把他們作為情感和思想體系中來源的一部分,會改變生活方式但是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他們能走進去也能走出來——他們也會給主角人物起昵稱,會談論主角人物的細節,很喜歡發彈幕,會相互撕逼,有些會發起各種各樣的活動宣揚自己喜歡的人物身上學到的積極思想,喜歡尋找同類愛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網上的表現出習慣行為就是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的習慣行為一樣自然。
他們可以把虛構人物當做身邊真實存在的人一樣並能把感受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例如因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死了後,感覺傷心難過,並因此去找朋友交流傾訴、去逛街緩解心情;例如每當有人讚揚了自己喜歡的人物時,自己也會感到自豪感),並把部分體驗到感情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也會去追求慢生活、去接觸大自然、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他們對偶像的態度並沒有上面談到的那麼崇拜和痴迷,總體來說,對於網路上的一切,雖然有依賴,但是他們偶爾也可以走出來面對生活,所以這樣的做法沒有造成很大的混亂,相反是一種互補,讓生活變得更豐富和多樣化,這可能是新生代的特徵,畢竟人是會不斷適應環境的,現在的年輕人或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與這個快節奏的網路時代融合
但是再怎麼好的適應,科技也不可能代替人的感情和思考,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不是科技的依附品,人依賴科技作為人性的代替品肯定會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的,因為人類幾百萬年以來形成的進化機制面對的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環境,不是虛擬的環境,也不是科技智能環境,所以我們可以去適應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科技的發展,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能以把過多時間、精力和感情投入手機里為代價,不能用科技代替人性,不能放棄自己的內心和現實生活轉而投入那個虛構的美好網路世界中,所以在這個追求個性的時代,我們去追求享受、追求內心感受的釋放、追求人生的精彩,這並沒有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不能迷失在那個狂歡的網路世界中。
對於這種科技最好的做法是應用自如,沒有依賴,但很少有人能對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做到控制自如的境界,所以所謂的適應和融合,也可能是一種不斷遊離在虛擬與真實之中而已。
其實網路世界當下的發展情況也算是現在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科技不會自己發展,手機也不會主動去讓別人上癮,雖說一切都是人為的,人類自己卻讓社會的發展潮流主宰了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向,熱潮一浪又一浪的湧來,來來去去,到頭來,不知道是主動適應還是被迫改變,不知道是自願接受還是無法改變,不管你是用積極樂觀還是用消極悲觀的態度回答這個問題,你永遠反駁不了現實,也永遠偽裝不了自己。
文跨鹿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