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優勝美地Half Dome(半圓頂)西北壁常規線路大岩壁攀登報告
2018優勝美地Half Dome(半圓頂)Regular Northwest Face西北壁大岩壁攀登報告(5.9 C2, 23段, 2200尺)
文章首發於千萬不要坍塌,作者:吳爭 田野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Half Dome是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最著名的山峰,也是最著名的大岩壁之一。絕大多數遊覽過優勝美地的遊客都見過她垂直陡峭的西北壁,這裡也是著名戶外品牌The North Face的logo原型。
- 路線歷史
在1950年代,宇宙中心優勝美地正在進行著一場攀岩競爭,一座座花崗岩巨石相繼被征服。而唯二的未被攀登過的山峰,就是Half Dome和El Capitan。 雄心勃勃的Royal Robbins在1957年6月的一天,組織了一個三人的隊伍對Half Dome西北壁再次發起挑戰。5天後,他們站在了頂峰,首攀了Half Dome西北壁,而這條線路也被叫做西北壁常規線路(Regular Northwest Face)。而同樣處在競爭中心的Warren Harding,在得知了這一消息後,被自己內心深處的野心困惱不止,在不久就發起了對更高的El Capitan的圍攻。說是圍攻,因為Harding使用了一種「喜馬拉雅式」的攀登:使用固定繩索,不採用one push的攀登方式,而是沿著固定繩索上下。在這樣艱苦奮鬥了一年多之後,也完成了攀登,最後一次登頂的push用了45天,留下的線路就是著名的The Nose。半圓頂也是優勝美地的地標性山峰。提出了區域曝光理論的著名攝影師Ansel Adams有一幅著名的作品就是《月和半圓頂》。
- 線路簡述和攀登策略
Half Dome西北壁高差2200英尺(600米)左右,路線定級為5.9 C1或者free 5.12d,23段繩距,事實上我們在攀登過程中還是碰上過一些C2的動作,尤其是倒數第二段。除了攀登本身之外,這條線的接近線路就有3000英尺(900米)高差,換句話說,先要背著沉重的裝備和兩天半的補給,徒步很久才能到達岩壁底下,這給整條線路的完成增加了不少難度和複雜的因素。
確定攀登策略,我們考慮了如下因素:- 整體攀岩難度適中。以我們的能力,大部分繩距能夠free或者french free(不使用繩梯,但是手抓保護),比較難的器械攀登的繩距只有3-4段。有兩段煙囪可能有點麻煩,另外有一段需要用hook(岩鉤)進行攀登。
- 岩壁很高,繩距很多,且只有在第17段頂上的Big Sandy Ledge有較為舒適的睡覺點,第6段頂上有一個平台,但是不平,不適合睡覺。不過也由於這個露營點的存在,可以不用攜帶portaledge(吊帳)。
- 接近線路長,需要3-4小時,不適合帶吊帳(10公斤重量)。
- 如果選擇春夏攀登西北壁,岩壁底下有一條小溪流可以補水,但由於我們是秋天攀登,溪流已干,我們只能一開始就背上所有的水,這導致我們多背負10公斤的重量。估計總背負重量在45-50公斤。
- Half Dome西北壁上另一條線路Tis-sa-ck近期存在大型落石風險,落石區正好在最快速的slab接近線路上。如果選擇slab路線接近,會直接暴露在落石風險中將近2小時,萬一不幸遇上落石無處躲避。
- 線路上有松石,不推薦拖包,以防觸發落石危及下方攀登者。
- 我們計劃攀登的日子剛好遇上冷空氣來襲,最低零度左右,且有降水概率。但是天氣預報時刻都在變,究竟什麼時候下雨我們也搞不清楚。
最後確定的策略如下:
- 整體策略採用輕裝「阿式」爬法:不帶拖包,輜重由跟攀者背負。雖然節省了拖包的麻煩,也可以盡量避免落石,但實際上我們感覺這樣的策略反而降低了速度。因為要在牆上露營,跟攀者的背負還是很重,尤其是在懸繩情況下拉上升器,整個人被背包帶著完全後仰,非常難操作,同時先鋒者在上面無所事事吹冷風。另外,跟攀者背負的策略導致了交換先鋒的時候要在兩個背包里交換水袋和其他個人用品,雖然一天只交換一次,但是每次交換還是會佔掉不少時間。
- 攀登裝備上,保護裝備只帶雙份的機械塞,加一隻4號機械塞和少量岩塞(最後一個岩塞都沒用到,而且感覺沒有什麼地方必須要用到4號的)。由於不帶拖包,免去了拖拽裝備。有自信的團隊可以只帶兩三根繩梯和一對上升器。
- 帶兩根60米動力繩,雖然不需要第二根繩子拖包,但是萬一天氣壞到不可抵抗,兩條繩子可以很方便地下撤。另外,相比只用一條繩子,第一天可以多固定兩段繩距。但60米的繩長也導致連接一些繩距的時候有點痛苦。後面由於主繩發生了磨損,第二根繩子起到了意外的保護作用,這點是事前沒有想到的。
- 食物上,不帶炊具,全程冷食。最後發現吃的還不錯,還節省了很多時間。強烈推薦田野買的冷水泡麥片(Backpackers Pantry)。
- 不走高風險的slab路線,改走山背後的遊客徒步道接近,這樣雖然路程變長,海拔高差變大,但是走起來輕鬆,也不用擔心落石。事實上證明這個策略是很成功的。
- 帶了3加侖的水(大約11升),加上接近徒步那天每人在水袋裡背了一些水。最後登頂的時候在山頂倒了2-3升水。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天氣冷喝的不多,二是第一段拉上升器時田野的水袋管子就丟了,這樣就只能在保護站卸包喝水,自然喝的少了。
- 第一天在Camp 4請了一個Dirtbag(暫且翻譯成老岩棍吧)做背夫,幫我們把三桶水和兩根繩子背到岩壁底下,否則兩個人背45+公斤的背負太累。三個人的話每個人背15公斤左右,走起來剛好合適。背夫價格100美金。
- 行程計劃:接近日中午出發,走到岩壁底下之後攀登三個繩距,做好固定繩索,下降回到岩壁底下睡覺。攀登日第一天凌晨開始攀登,爬到17段頂上睡覺。攀登日第二天登頂下撤。
- 攀登者背景
吳爭和田野兩人均具有5年左右岩齡,在家人的支持下,工作之餘周末搭檔攀岩多年。戶外運動攀紅點能力5.12,傳統攀穩定onsight能力5.10。在開始攀爬大岩壁之前,一起爬過諸多傳統攀多繩距、阿式登山以及冰雪線路。在學習攀岩的過程中,得到過很多前輩的指導,尤其是周律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建議。爬這條線路之前,傳統攀岩經驗在300段繩距以上。
挑選了這條線可以說是臨時的決定。原定計劃今年秋或明年春要爬The Nose,為此我們兩個在今年初開始了器械攀登的訓練。先後在Red Rock,Yosemite和Zion進行了四次練習。我倆搭檔主要以Alpine和多段傳統攀登為主,這兩樣的配合已經比較默契,但是器械攀登都是剛開始接觸。三月在Red Rock第一次練習,只是熟悉了上升器的操作和非常簡單的器械攀登。然後四月在Zion嘗試了著名新手路線Touch Stone的前四段,練習了拖包,原計劃的在牆上露營由於爬得太慢沒能實現。五月在Yosemite攀登了The Nose的前四段。後來就是三周前再戰Yosemite,原計劃爬The Prow的前七段,並練習在牆上架設portaledge和睡覺,實際第一天遇到岩壁堵車,只完成了三段,第二天爬了兩段就下撤了。
- 裝備列表
傳統攀登裝備
BD C4 #0.2-3 各2個、#4 1個
BD X4 #0.1-0.2各1個
藍色Alien 1個
BD X4 Offset 一套,#0.2/0.3 2個
DMM Offset Nuts 小號,沒用到
DMM peanut 小號,沒用到
Alpine Draw 14個
Mammut Dyneema 240mm sling 2個
主鎖20個左右
Mega Jul 1個
ATC guide 1個
Girgri + 1個
Nut Tool 1個
60米繩子2條,一條8.7mm Mammut Senerity做主繩,另一條凱樂石半繩做輔繩。兩條都是干繩,但是偏細了一點。
其他安全帶頭盔岩鞋等不詳述
器械攀登裝備
Cliff hanger 2個
Cam hook 寬窄各1個
繩梯、上升器、菊繩、半指手套均2對。
其他裝備
攝氏0度左右溫標睡袋、防潮墊、頭燈、水袋均2個
一次性屎袋子3個
攀岩膠布、急救包、衛星電話、擦手濕巾紙
充電寶+充電線一套
手機2個
自拍桿1個(用到了,不過是拿來當作弊桿用了)
Insta360 One相機一個(沒用到)
Sea to Summit垃圾扣袋,這個是出發前在戶外店臨時買的,用起來不錯,裝垃圾不用說,裝屎比傳統的大岩壁屎桶輕多了,推薦。
BD Speed 40背包一個,跟攀者背負
BD Speed 30背包一個,領攀者背負
衣著
預報是最低零度左右的低溫,且有20%左右降水概率,我們仍然決定穿著軟殼外套,主要為了防風和舒適。中間層是一件Mountain Hardware Ghostwhisper,加上裡層長袖速乾衣。從天氣角度來說,20%的降水概率代表著很小的可能性會剛好下在我們腦袋上,即使有,也會很短。既然帶了兩條繩子逃生使用,那就沒必要帶防雨硬殼了。田野多帶了一條REI的薄秋褲,外層是軟殼褲子。吳爭穿了一條軟殼褲。每人還有一頂毛線帽子。接近和跟攀時都穿著輕量的越野跑鞋。
- 其他體會
- 比預想中慢。接近日掛3段繩距很順利,攀登第一天2點半就起床,結果爬到晚上11點半才到17段頂上。第二天大概8點開始爬,爬到下午5點半才完成了最後6段繩距。下撤走到晚上九點半。
- 煙囪和寬縫的能力需要加強,這兩種類型的線路是正常性格的攀岩者都不擅長的,因為爬法比較反人類,需要把整個身體或者一部分一直往裂縫裡擠,而且經常不好放保護。但是很多著名的大岩壁線路都避免不了存在幾段煙囪或寬縫。在平地上進行足夠多的單段針對性訓練,才能在大岩壁上移動夠快。
- 冷。由於天氣偏冷且第二天下午開始有點小風,一旦人不在攀登狀態下就能冷到發抖。而且西北壁每天的日照時間有限,大概下午3點之後才能曬到太陽,很不幸第一天3點後我們在爬煙囪,第二天3點後我們在大屋檐下面,所以基本都沒怎麼曬到。如果再來一次,我(吳爭)一定穿秋褲。
- 一路上我們都在反思,如何能夠爬得更快一點,最主要的結論應該是體能和熟練程度,這樣才能儘可能多free繩距,並且器械攀登路段也能快速通過。這裡不僅指的是傳統的有氧體力,而是跟攀登有關的體能和精神力量。因為在大岩壁的攀爬過程中這兩種能量的消耗都很大,5.9對於我們兩個來說平時只是熱身難度,在攀登中後期都不得不使用了繩梯。如果進行針對訓練,可能可以試試單日是否能夠連爬10段5.10線路這一類的。
- 詳細記錄
接近日
中午12點和背夫碰頭,大約1點左右開始徒步。路上遊客紛紛,風景很漂亮,走得也挺快。碰到過一個國家公園工作人員查Half Dome徒步許可證,解釋了下我們是去攀岩的,就讓過了。在Sub Dome爬升之前橫切往下走climbers』 trail,路不難找。 大概半小時後到達岩壁底下。接近總耗時3個半小時。
到達岩壁底下之後,發現並沒有其他團隊,這讓我們驚喜不已。不過幾次來優勝美地爬都沒有遇到太嚴重的堵車,也算一直比較幸運了。但過了一會還是發現頂上大概第10段繩距的地方有兩個人在攀登,天色已晚,才爬到第10段,不禁讓我們覺得他們今晚會很麻煩。
第1段:10c的free難度,沒什麼特別,為了節省體力,抓一抓塞子過了。
第2、3段:free難度5.9,(田野)並沒有特別的印象。只是快到第三段保護站時,不知道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先去了右邊發現繩子不夠用了,同時看到了保護站在左邊的平台上。於是倒攀下去把自己臨時掛在保護上,保護者迅速把兩條繩子打了雙漁人結連起來,然後切換保護器到第二根繩子上,這樣延長了繩子解決了問題。下降的時候清除了保護,所以60米繩子足夠降回第一段的保護站。
回到地面大概7點,天剛剛黑,花了一個多小時收拾吃飯睡覺。晚上睡得迷迷糊糊,而且相當燥熱。感覺是冷空氣沉到了谷底,我們正處在不高不低的地方,恰好比較溫暖。田野可能是因為接近走得太興奮,心跳一直很快,折騰了好一會才睡著,期間一直聽到頂上在爬的兩個人的說話聲,不知道是要撤下來還是在繼續爬,也不想起來探究。
攀登第一天
這天的計劃是爬到17段結束的big sandy ledge睡覺,2:30起床,以12:00為界交替先鋒,吳爭爬前面。起床的時候竟然就下雨了,後面還變成了下雪。不過開爬不久就停了。爬繩子:吳爭先開始爬繩子,準備從第4段開始先鋒。上到第3段頂上後等了田野很久。田野的背包大約有14公斤。這兩段上升器拉的非常崩潰,尤其是第二段,因為吳爭先上去了,下面一條繩子就由跟攀者來收,而且田野採用的是隔一段就把主繩打結用主鎖拴在保護環做backup的策略,所以重量越爬越多,到最後背負著20+kg的負重懸空拉上升器,幾乎每一兩步都要停下來大喘氣。等田野拉完第二段,好像已經5點多,吳爭開始先鋒。
第4段:這段起步是一個free 5.11的仰角裂縫,使用器械攀登過,處理起來稍微有些慢,過了裂縫後就是bolt ladder,路書上畫了三個掛片,事實上有五個。掛片之間不遠,基本上腳踩在倒數第三個繩梯台階上就能掛到。等田野跟攀上來,已經6點40分,開始落後於計劃時間。
第5段:起步很簡單,繞個彎之後是5.9的指縫,上到平台,在一個斜坡上有掛片做站。簡單。
第6段:整體簡單,偶爾有幾個5.9指縫動作,沒特別印象。
第7段:5.8難度,注意別繞繩,給跟攀者減少麻煩。這一段跟攀的時候,田野使用Grigri嘗試了部分top rope solo,因為有些部分難度很低,同時背負著大重量,採取jumar的方式對反而更慢。
第8、9段:連爬,基本很簡單,除了到達第9段保護站之前有一個很有暴露感的短裂縫,縫中間有一個piton可以用一下,不知道有沒有爬對路線,最後爬到第9段的保護站的時候60米繩子也用完了。兩人都到第9段的時候早上11點不到。有了上一段的經驗,同時線路大部分都是class 4難度,這一段給跟攀者做了上方保護,全程跟攀,比起jumar感覺清爽不少。
第10段:從這裡開始岩壁的暴露感開始大大加強,Bolt ladder,完了之後有一個下放擺盪,到達保護站。本來打算10和11連爬,考慮到繩子折轉比較多,就在第10段結束老老實實做站。田野看到擺盪的距離不算遠,而且主繩已經打了結做backup,所以臨時起意,不想使用傳統的lower out方式,使用主鎖把自己扣在後半段繩子上,同時用Girgri把自己慢慢放下來,到達保護站再抽繩。事實證明這樣是可行的。
第11段:叫做Robbins Traverse,free難度只有5.10a,使用器械攀登的話居然有C2難度。疲勞開始發作,加上很強的暴露感,吳爭先鋒採取了器械攀登的形式,起步的地方第一次使用了岩鉤。田野free跟攀,很快也就上來了。從第11段開始,兩人交換先鋒。時間大概是下午1點。這個時候風開始略變大,天氣預報對於風力的預測還是挺準的。
第12段:Half Dome西北壁在2015年有一次嚴重的神秘落石,大概長達一段半繩距(40-50米)受到了影響,變成了一塊光滑的白板。後來的攀登者把第11段的保護站向左移動,並給這段白板打上了bolt ladder,然後在bolt ladder頂端擺盪,橫移通過一個5.8的小平台(路書上標了mental),接下來過一段11c的夾角,最後需要拋繩通過橫移,才能到達煙囪繩距下面。這一段田野先鋒。起步是簡單的bolt ladder,而且避免了負重,心理上和體力上都覺得舒適了不少。過了bolt ladder,在岩壁上跑起來擺盪到右邊的jug,接下來就是5.8 mental的橫移。沒想到這個橫移對田野造成了很大困擾。首先平台很窄,同時雖然沒有了大包但還是背著小包,很難輕鬆走過去。再者即使很窄的平台上,肉眼可判斷就布滿了松石,使得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並且沒有特別好的保護點。後來硬是塞了兩個保護意思了一下,摸著牆上的微微凸起,mental一下也就過去了。過了之後發現放的保護會造成嚴重的rope drag,所以決定在這裡設站,把一段拆成了兩段。吳爭跟攀的時候,可能是角色剛剛轉換還不太適應,而且由於lower out技術不熟練,選擇了直接擺盪,這不是一個好方法,造成了繩皮的損傷。謹慎起見,從那之後的攀登,我們選擇了兩條繩子同時保護的策略,即主繩上升器,輔繩頂繩保護。這樣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領攀者大概知道跟攀者的速度,同時收繩的動作也有助於領攀者保持溫暖。mental過後的11c夾角並沒有特別的印象。拋繩處很明顯,前人留下了不少sling,而且不知道誰居然在sling盡頭留了一個綠色alian。我在輔繩頭拴了一個大號主鎖,以便卡在岩縫裡,第一次拋試試長度,第二次拋找找手感,第三次就成功了。
第13、14段:這兩段是煙囪路線,尤其是第14段,基本上要靠擠。我們選擇了兩段連起來爬。爬的時候飄過了一陣雨,稍微澆了一下,後面就沒有什麼降水了。開始爬的時候日頭已經西斜,吳爭還藉機傳授了如何使用手指判斷日落時間。判斷出來還有50分鐘日落,而我們還有6段,不免有些著急。煙囪前半段沒什麼難度,後面越收越窄,同時岩石的走向造成了一點仰角,田野開始把小包摘下來拖在下面慢慢蹭,發現小包也確實很沉。仰角附近沒有什麼保護,路數上寫這一段是5.7 stem或5.9 squeeze,田野想stem是不可能stem的,雖然田野PhD專業屬於STEM;只能選擇擠。擠到上面發現有一個小縫可以利用一下,於是放了一個0.1/0.2 offset,剛踏上繩梯就稀里嘩啦一陣,發現自己已經掉到下面去了。這可能是全程唯一一次沖墜。沖墜後更加小心,一步步放塞子,後來用了兩個cam hook過完了仰角。仰角之後再無保護好放,而天色漸黑,田野又mental了一下擠了兩三米,到達了保護站。由於進度緩慢,兩段爬完的時候天已經完全黑了。
第15-16段:15段剛開始還有一點延續的煙囪,後面出了煙囪就比較好爬,這一段比較短。16段基本是15段的延續,只是後面越來越陡,呈一個弧形往上走,越上面越難,但是最難也只是5.9,這在平時都是很簡單的動作,但是連續攀爬一天之後,兩人都極度疲勞,前半段還有幾個動作可以free爬,到後面不得不每步都掛繩梯。田野時不時感覺吳爭的頭燈照過來,後來發現他在拍照。16段頂上需要翻過一個凸起再倒攀,下面是一個有一點寬度的破碎平台,有一些人會選擇在此露宿,但是我們決定再爬一段,到正經的Big Sandy Ledge睡覺。先鋒到達16段保護站是晚上九點半左右。黑夜裡的攀登讓我們極其小心,越是疲憊,就越容易出失誤。
第17段:這一段如果放在任何靠近地面的地方,都是經典的5.9裂縫,再一次,因為疲勞,幾乎全程器械攀登。這一段也是我(田野)先鋒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極度的疲憊加上越來越大的風,思維也開始飄忽,但還是能沉下心來讓每一步都非常穩定,但也僅僅能做到如此:任何複雜的操作(比如top step)都做不出來,只能半米半米地掛上繩梯往上挪。線路起先是順著平台向右走,然後以為到了double crack,因為路過了一個寬縫,寬縫右邊兩三米還有一條窄縫。由於4號留在了保護站,只能選擇右邊的窄縫。窄縫爬完,又是一個平台稍微往右,才發現到了真正的double crack,這是兩條離得很近的裂縫。以平時的狀態這一段絕對會爬得很爽:左邊的縫可以卡腳,右邊正好塞手指。不過只嘗試了一步free就掛上了繩梯。磨蹭到頂上又是一個倒攀到平台,爬完這段心理終於輕鬆了不少,後面就是坐下來等著跟攀者。最後都到達平台的時候已經晚上12點了。記得吳爭到達之後,田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快把睡袋給我,凍死了。套上睡袋之後,又說,終於復活了。
露宿:Big Sandy Ledge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露營點,有很多有層次的平台,最佳的睡覺平台在最下面也是最外面。看起來有點暴露感,但是很舒服,可以睡兩個人。吳爭選擇了睡下面的平台,田野選擇了直接睡著保護站下面,雖地面不太平,但是充氣睡袋給了足夠的支撐,同時風也更小。我們隨便啃了點乾糧,就睡了過去。田野睡覺前用冷水泡好了麥片,放在睡袋裡想增加一點溫度再吃,可是還沒等到能吃,就已經睡著了。一晚上略有小風,但是鑽在睡袋裡還不算冷。睡到半中冷醒了,加了條秋褲,麥片也懶得吃,繼續昏昏沉沉睡去,只盼漫漫長夜趕緊過去。
攀登第二天
設定了早上5點的鬧鐘,結果實在沒有繼續摸黑爬的動力,就賴床到了早上6點天蒙蒙亮了爬起來。正在收拾準備時,突然聽到怪異的響動,好像飛機飛過,然後瞬間看到一個龐然大物從眼前掠過,起初以為是大鳥,仔細看是翼裝飛行。趕緊叫吳爭看。於是掏出手機準備拍第二個跳下來的人,結果發現是一個獨跳的。因為跳崖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裡是非法的,所以愛好者們都選擇清晨時候進行。兩人分吃了昨晚泡好的麥片,拉屎收拾之後大概8點開始爬。今天的任務是最後6段,然後登頂下撤。
第18段:田野先鋒。一整天疲勞的積累加上睡得不很好的一夜,身體還是像前一晚一樣,任何複雜的操作都做不出來,而且幾乎每抬一下手臂都感覺酸脹不已。路線中的窄縫再次用到了cam hook。本來打算田野先鋒3段,吳爭先鋒最後3段。但是田野爬完之後,考慮到速度原因,我們決定交換先鋒。18段頂上的保護站是一個很擁擠的夾角,沒有什麼平台。導致兩個人交換裝備的時候花了好些時間。大概早上10點鐘才開始爬下一段。
第19、20段:這一段在路書上寫的是zigzag,就是折來折去的意思,兩段連爬,起步就是一個奇怪的屋檐,過了之後就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漫長的C1路段。過了一個擺盪之後繼續爬屋檐,翻上頂才到第20段的保護站。這也是free難度最大的一段,達到了5.12d/13a。這幾段的中間卡了很多前人留下的保護器,可以借用一下提高效率。這一段的效率也非常低,花了兩個多小時,12:30才開始下一段。
第21段:著名的Thank God Ledge,Alex Honnold在這裡拍過一張free solo的照片,上過國家地理封面。聽名字這個平台似乎很溫和很好過,事實上,它的得名是來源於首攀的Royal Robbins爬到這裡的時候,看著頂上的大屋檐很絕望,驚喜的發現這裡有一個平台,可以橫移過去避開屋檐,就管它叫做了Thank God Ledge。平台一開始比較寬,中間窄,到後面又寬了。由於很強的暴露感,吳爭先鋒的時候基本上是趴著跪著過去的,中間留了幾個1-3號的保護,看來要實現Alex那樣的勇氣還有距離。田野跟攀時除了中間最窄處是爬過去的,兩端都是走過去的,同時覺得心理上比前面的5.8 mental要好受多了,可能是先鋒和跟攀的區別吧。過了平台是一段短煙囪,沒有辦法放保護,但是在主牆上有一些手點和腳點可以借用,研究了一下,翻上去就到了保護站。
第23段:終於到最後一段了。寫的是5.8或者C1和5.7。我們還嘲笑怎麼5.8都需要器械攀登。結果還是很羞恥地用了幾次繩梯,才快速過完線路。到達保護站之後往上再爬一點,就到達了頂峰。
登頂和下撤:登頂已經下午5點半了,遊客都已經散去,沒有出現傳說中的遊客送水給我們喝的場景。碰上兩隊從Snake Dike爬上來的人,幫忙合影,收拾裝備下山。這是我們第一次爬上著名的Half Dome,下撤的cable路線用越野跑鞋確實走起來還有點陡,遠方的山已經迎來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夕陽落下,匆忙趕路無暇感慨,晚上10點回到車裡。優勝美地的服務不錯,晚上10點還有公交車。
- 結語
大岩壁真是一項非常綜合的運動,我們的攀登理念一直是盡量爬得輕鬆,不在複雜的環境下挑戰自己的極限。所以平時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單段的難線攀爬能力、多段傳統攀的效率和速度、整體有氧體能的訓練、山裡環境的適應、下撤路線的把握、甚至對於優勝美地整個山谷情況的熟悉,都是攀登成功的保障。雖然這一趟爬得辛苦,但是在全程的任何時候,我們的心裡都沒有出現過一絲的恐慌和焦慮,全程都處於很好的掌控之中。吃的胃口很好,睡的質量也高。
成功的攀登來源於平時持續的訓練,而訓練又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感謝家人對我們攀登愛好的支持,同時感謝在攀登期間為我們排除干擾、照顧家庭,讓我們能夠集中精力完成攀登。記得有好多次攀岩或者跑步訓練,身體狀態上沒有問題,就是因為爬到一半想起了一些生活工作里困擾的事情,導致放棄。精神上的力量,對於完成大岩壁來說尤其重要。
歡迎更多的人加入大岩壁的隊伍,大家一起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