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招考常考知識點梳理

一、幼兒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幼兒教育學是一門研究3~6歲幼兒教育規律和幼兒機構的教育工作規律的科學,它是從人們教育幼兒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教育理論。

二、幼兒教育的概念和意義

(一)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二)學校的獨特結構和功能,使其成為近代以來教育活動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種教育中起著示範和主導的作用。

(三)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就稱為幼兒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發展的活動都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指幼兒園教育。

幼兒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它專門研究3~6歲幼兒的教育,探索其特點和規律。

(四)幼兒教育的意義:

1.促進生長發育,提高身體素質;

2.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智力發展;

3.發展個性,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

4.培育美感,促進想像力、創造性的發展;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擔負著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幼兒期是語言、形狀知覺、音感等發展的敏感期。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敏感期。

三、幼兒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一)幼兒教育思想的產生

1.學校誕生時間:幼兒教育機構首先在歐洲誕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於1816年創辦的幼兒學校,最初出現的幼兒教育機構多由一些慈善家、工業家舉辦,實質上不過的慈善性質的社會福利機構而已。

2.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被世界譽為「幼兒之父」,是他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

3.(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通過他特製的玩具——(「恩物」)來學習。

4.我國幼兒教育機構:我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所幼兒教育機構,是1903年湖北武昌創辦的湖北幼稚園。當時的這些幼兒教育機構完全抄襲日本,顯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點。

5.幼兒園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銳抨擊的三種大病:一是外國病,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

6.1989年6月,國家教委制定發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國務院批准頒發的第一個幼兒教育法規。

(二)幼兒教育思想的發展

1.德國福祿貝爾

(1)幼兒自我發展的原理:福祿貝爾認為,幼兒的行為是其內在生命形式的表現,命令式的、強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對幼兒的發展是無效的,而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重視幼兒的自我活動。

(2)遊戲理論:福祿貝爾是第一個闡明遊戲教育價值的人,他認為幼兒是通過遊戲將內在的精神活動表現出來的;他強調遊戲對幼兒人格發展、智慧發展有重要意義。

(3)協調原理:讓孩子和周圍的環境、社會、自然結合,協調一致。

(4)親子教育:他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為母親們開辦的「講習會」,後來還專門寫了一本《母親之歌與愛撫之歌》

被譽為20世紀初的「幼兒園改革家」的蒙台梭利於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創辦了一所「幼兒之家」

蒙台梭利教育理論的要點是:

(1)幼兒自我學習的法則:每個兒童都是一個遵循自身內部法則的生物體,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發展進程表。

(2)重視教育環境的作用

2.陶行知

陶行知的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思想包括:

(1)解放兒童的頭腦;

(2)解放兒童的雙手;

(3)解放兒童的嘴;

(4)解放兒童的空間;

(5)解放兒童的時間.

3.陳鶴琴

陳鶴琴於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他先後在江西和上海創辦省立、國立實驗幼師和幼專,為我國幼兒教育資格培訓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課程的結構: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等五項,稱為「五指活動」。

四、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結構

各級各類學校以教育目的為工作總方針,但這些學校還有各自的具體工作方針,這便決定了教育目的的層次性。教育目的有三個層次結構: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1.國家的教育目的

國家的教育目的居於第一個層次,它是由國家提出來的,其決策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一般體現在國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具體化。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某一類學校或者某一專業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層次、不同級別的學校、不同專業方向的具體化,是針對特定的對象提出的。

(二)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結構

1.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即幼兒教育階段目標。《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表述的幼兒園保育、教育目標就屬於這一層次。

2.各個幼兒園具體的教育目標。

(三)幼兒園具體教育目標確定的依據

1.教育目標分解的方法要恰當。

2.教育目標的涵蓋面要全面。

3.教育目標要有連續性和一致性。

(四)幼兒園的任務

幼兒園的雙重任務:

1.幼兒園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

2.幼兒園為家長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五)幼兒教育的原則:

1.教育的一般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

①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②保障兒童的合法權利。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①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發展

②兒童的發展應是協調的發展;

③兒童的發展是有個性的發展。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①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的發展;

②教育要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③多種組織形式促進兒童的發展。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2.幼兒園教育的原則:

(1)保教結合的原則。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兒園兩大方面的工作;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聯繫、互相滲透。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

(2)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3)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原則。①教育的活動性;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

(4)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

五、全面發展教育

(一)幼兒園全面發展教育的含義

幼兒園全面發展教育是指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現實與可能為前提,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為宗旨,並以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實施的、著眼於培養幼兒基本素質的教育。全面發展並不意味著個體在各方面齊頭並進地、平均地發展,可以允許幼兒個體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二)體智德等全面發展

1.幼兒體育

(1)幼兒體育的目標: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2)幼兒園體育的內容:

①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②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基本動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擲、鑽爬、攀登等

③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④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園體育應以增強(幼兒體質)為核心全面的綜合的為幼兒有一個強壯、健康的身體創造條件。(填空、選擇和判斷)

2.幼兒智育

幼兒智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幼兒獲得粗淺的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增進對周圍事物的求知興趣、學習「如何學習」,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過程。

(1)幼兒智育的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多種感官和運用語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動手能力。

(2)幼兒智育的內容:

①發展幼兒的智力;

②引導幼兒獲得粗淺的知識;

③培養幼兒求知的興趣和慾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3.幼兒德育

(1)幼兒品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發展幼兒的(社會性)與發展幼兒(個性)兩個方面

發展幼兒的社會性:①培養愛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會行為規範③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發展幼兒個性:幼兒德育要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動性、獨立性,誠實、勇敢、意志堅強等等。

(2)幼兒德育的途徑:

①(日常生活)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

②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

③利用遊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3)幼兒德育必須從情感入手,重點放在道德行為的形成上,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直觀、形象,切忌說教,切忌空談;注意個別差異。

六、師幼關係

(一)幼兒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素質

沒有正確的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對於一個幼兒教師來說,忠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質,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熱愛幼兒,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幼教事業,是幼兒教師社會主義服務感、道德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和信念最實際、最集中的體現。

2.身心素質

沒有健康的身體不可能搞好幼兒教育工作,這是沒有異議的。要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為人師表,教師的情感、個性、性格、行為方式等心理素質也是同樣重要的。

3.能力素質

作為幼兒教師,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質量地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就成為老師必備的素質。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的一樣,「熱心可以補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補熱心。」

(二)幼兒教師必備的能力

1.觀察力

主要是指對幼兒直覺的、原樣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觀察力,表現在隨機的觀察和有計劃的觀察中。在隨機觀察時,觀察能力的高低表現為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兒發出的動作、表情或語言等各方面的信息並且快速的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有計劃的觀察要求預先有擬定的觀察項目,教師根據觀察內容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場景,列出最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觀察要點,然後按計划進行觀察。既可觀察幼兒的發展水平的差異,也可觀察幼兒的個體發展的獨特性。

2.溝通的能力

教師的溝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和促進幼兒之間相互溝通的能力。

教師和幼兒的溝通方式有非言語的和言語的兩種。非語言溝通的途徑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入肢體語言交流。在幼兒園中教師與幼兒言語溝通方面應注意:

(1)教師習慣了自己講幼兒聽,總認為自己講的是有價值的,而對幼兒的見聞、感受、提問等缺乏共鳴,所以很少有雙向的交談;

(2)談話多在集體活動時,以教師提問、幼兒回答的形式進行,個別交談很少。

(3)教師對幼兒的談話中,批評、否定多於表揚、肯定;指導、命令多於情感、經驗的交流和分享。

(4)教師以為幼兒理解了自己的話,其實幼兒並沒有理解;教師以為自己理解了幼兒的話,其實並沒有理解

(5)教師缺乏與幼兒言語溝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傾聽的耐心。比如幼兒口齒不清、談話內容含糊、語法錯誤多時,常打斷他們。

(6)對幼兒不能一視同仁,很少與那些認為不乖巧,調皮、不漂亮的幼兒交談

3.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1)了解家長的技能

一般來說,教師需要了解家長的需求與希望、家長的性格類型、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家長的職業、文化水平、待人接物習慣等,以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溝通策略。

第一類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對幼兒園的工作都有正確的態度,溝通、合作都很容易;

第二類的家長很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但對幼兒園的態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對教師可能較多指責,因此面對這類家長時,教師會感到壓力,需要特別的冷靜、理智,嚴於責已。只要真心誠意地從孩子出發,就能找到與家長溝通的渠道;

第三類家長一般信任教師,而常把教育的責任全託付給幼兒園。對這種家長工作的重點是讓他們關心孩子的教育,幫助他們找回對孩子教育的信心,輔以有效的方法指導,變消極為積極;

第四類家長常常讓教師困擾,自己不盡責任,可遇到問題就全怪罪教師。對這類家長特別需要精心地、艱苦地、反覆地溝通,並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做家長的工作。

(2)與家長交流的技巧

告狀式:「我提醒過××好多次了,要他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要先徵得小朋友同意,他就是不聽,每次都搶,所以常和別人發生糾紛。」

描述式:「××年齡小,每次看到小朋友玩玩具時,就想玩得很,記不得先要說什麼,拿過來就玩。小朋友不肯,就爭起來了。」

4.分組能力

合理的分組表現出三個特點:有層次、有特色、有變化。

有層次,指教師分組時縱向地考慮幼兒的水平差異。

有特色,指各組各有特點。

有變化,指分組是動態的,不是一勞永逸的。

(三)師幼關係

1.兒童觀

兒童觀是指兒童的認識、看法以及與此有關的一系列觀念之總和。

在歐洲古代和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認為兒童僅僅是父母的隸屬,他們是帶著罪惡來到人世的。在那個時代,兒童自身的特點和價值是完全被忽視的,更談不上有獨立的人格。因此,他們可以隨便被殺掉或拋棄,打罵、體罰兒童是那時教育的特點。

文藝復興運動後,兒童觀開始出現了大轉折。著名的如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論」兒童觀,即認為兒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塊純真無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紀法國盧梭確立的「自然論」的兒童觀,即認為兒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內在規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兒童中心教育,對全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與成人平等的、獨立的、發展中的個體,社會應當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尊重他們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尊重他們的能力和個性,應當為他們創造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

2.幼兒園活動

幼兒是在與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的,這一相互作用過程就是活動。

活動是幼兒發展的基礎和源泉。

幼兒的活動可大致分為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兩類。

幼兒的實踐活動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二是人際交往活動。

(1)實物操作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①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自我意識

②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

③實物操作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

(2)人際交往活動的作用表現在:

①讓幼兒體驗社會角色

②是幼兒重要的信息源

③是幼兒實際的社會生活

3.教師「教」的活動

「教」的活動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間接地「教」

(1)所謂直接「教」的方式,指教師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內容傳遞給幼兒。比較適宜的:

對幼兒進行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使幼兒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人類用漫長時間創造的大量精神財富。如給幼兒講古今中外的故事、講科學家的發現、教幼兒念詩歌、文學作品等。

規定必要的行為規範、行動規則,講解必要的社會生活常識等,這些東西不需要幼兒自己去嘗試,或不適合幼兒去嘗試,甚至嘗試是危險的。如教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不能過馬路,告訴幼兒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衛生常識。

教給幼兒必需的知識或概念,讓幼兒能高效率地獲得比較系統地有條理的知識,如講解哺乳動物的概念、生活習性,講解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等。

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師用同種方法介紹給全體幼兒。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畫畫塗色的技巧等。

傳遞必要的信息,如告訴幼兒一些他們能理解的國家大事、新聞消息、周圍環境中發生的有關事情等。

直接「教」的優點:教師直接「教」的時候,教育內容、方法、步驟等都按照教育目標進行了精心準備。因此,這種方式清楚明確、系統有序、省時經濟,而且教師操作起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師,也能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點:

由於幼兒缺乏知識和經驗,對言語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對「教」的內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教師與幼兒之間難以雙向交流,容易成為教師向幼兒單向灌輸和說教。

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少,其主動性、創造性難以得到發揮。

(3)所謂間接「教,是指教師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講幼兒聽,而是通過環境中適當的中介,比如利用環境中的玩具、榜樣、幼兒關心的現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迴地達到教育目的。

4.幼兒「學」的活動

(1)接受學習

在教師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時,與之相應的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

所謂「接受學習」,是指學習者主要通過教師的言語講授獲得知識、技能、概念等的學習方式。

(2)發現學習

在教師間接「教」的時候,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即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與人交往等去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從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體驗以及思維方法的學習方式。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①主動性;②好奇心;③自信心;④堅持性。

七、幼兒園環境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1.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則

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要體現環境的教育性。即環境設計的目標要符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

2.發展適宜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3.幼兒參與性原則

幼兒參與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

環境創設過程本身的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

(1)培養幼兒的主體精神,發展幼兒的主體意識。(2)培養幼兒的責任感。(3)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正確的觀念:幼兒的參與是權利,不是「幫忙」。幼兒在參與中發展,克服「幼兒無能的思想」。

4.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幼兒教育系統。

5.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教師控制環境的作用是指教師能利用環境來激發和保持幼兒的活動積極性,能幫助幼兒利用環境的條件來發展自己。

(二)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

1.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

2.家庭是人的第一個學校

3.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長的參與極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家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沒有誰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長是教師了解幼兒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長與教師的配合使教育計劃的可行性、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證。

家長本身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

4.社區由居住在一定區域範圍的人們所結成的文化生活共同體。在城市以街道委員會為基礎,在農村以鄉、村為依託。

5.幼兒園教育需要社區的配合

幼兒園與社區合作的意思是,幼兒園與其所處的社區、與幼兒家庭所處的社區密切結合,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

(1)社區環境的教育性

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革命歷史文物、遺迹等,不僅是擴大教育的空間,更是其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深化。

(2)社區資源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社區作為一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3)社區文化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一般來說,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區,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質量也不錯。

(三)家園合作的主要內容

1.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同心協力培養幼兒

2.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家園合作的方法:

2.家長直接參与方面。家長開放日、「爸爸、媽媽老師」制度、親子遊戲、夏令營活動

2.家長間接參與方面。家訪、家園聯繫簿、個別談話、家長專欄、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

(四)幼兒園怎樣與社區合作

1.與社區資源共享,發展以幼兒園為核心的社區幼兒教育

2.為社區精神文明的發展服務,共創幼兒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3.幼兒園與社區結合的問題

八、幼兒園課程

課程系指在學校的教師指導之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從這一課程意義上來說,課程不僅包括課表上所指定的教師有計劃組織的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還包括學生自動自發和有計劃組織的所有課外活動,甚至包括課間10分鐘活動。在幼兒園,課程就不再是傳統的「六科」學習活動,而應包括各類遊戲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各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課程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目標、內容、組織與評價。

(一)幼兒園課程的特點

1.幼兒園課程融合於一日生活之中

幼兒園課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與環節之中,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自選活動、轉換過渡與收拾整理、進餐、盥洗、午睡以及入(離)園等等。

2.遊戲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形式

如果幼兒園用上課來代替幼兒遊戲的話,幼兒園課程就會「小學化」,幼兒園課程也就不成其為幼兒園課程了。

3.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二)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作用

1.制定教育教學計劃的依據

2.引導教育教學過程的方向

3.評價教育教學效果的標準

(三)選擇與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

1.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需要,有效地發揮各領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幼兒必要的和有效的學習內容。

例如:對小班的幼兒而言,由於他們自我照顧能力有限,情感上還很依賴成人的關懷,同時又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因此,在內容生活上就著重以常規生活和多種自選遊戲活動來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而不應該側重學科知識的學習。如果時機不成熟而勉強讓幼兒學習,會讓他們感到在學習上有挫折感導致產生消極的學習興趣。

3.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內容具有時代性、豐富性

在為幼兒提供學習內容時要儘可能使幼兒看的見、摸的著,讓他們親身感受與體驗,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小水窪的故事」

4.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展需要,對幼兒的進一步學習具有挑戰性

(四)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1.幼兒園教育教學計劃的內容:

(1)教師按課程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和組織的教育活動

(2)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安排與組織

(3)幼兒自選活動的提供與指導

(4)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

(5)家長工作和與社區的聯繫等。

2.如何安排好幼兒一日活動:

(1)一日生活安排儘可能減少環節的轉換;

(2)根據動靜交替的原則來安排一日生活;

(3)使用相對穩定的一日生活日程表,幫助幼兒掌握每一環節的名稱,使他們知道下一環節幹什麼;

(4)每環節結束時有明確的信號,讓每個幼兒意識到要轉換活動了;

(5)確定轉換時幼兒集合的地點;

(6)一旦幼兒集中後馬上轉入下一活動,即使還有部分幼兒未到場。

(五)教案的設計:

教案是一個教學活動的具體計劃,它闡明在預定的教學時間內要做什麼,怎樣做,達到什麼目標等。

(六)選擇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徑

1.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有三種: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

在幼兒園過多使用集體活動是不合適的。

2.教育教學的方法

①觀察

重點是教幼兒學會運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而不是只知道觀察的結果「是什麼」。

②實驗

幼兒園的科學實驗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嘗試和探索。

在使用實驗方法時,應重視實驗的過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或有個什麼了不起的發現,只有在過程中才能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認真、專註等科學態度,才能讓幼兒學會觀察、提問、實驗、分析、推理等科學方法。

③遊戲操作。

④參觀。

組織參觀要注意幾個要點:①參觀要有明確的目標,根據教育教學的要求進行。②參觀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取得對方的合作與配合,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支持。③參觀時,要特別注意幼兒的安全。④參觀後,要組織幼兒談話和討論,並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幼兒用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如繪畫、手工製作等。⑤談話、討論⑥講解、講述。

在教學中,很少單獨使用講解的方法,如果講解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可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3.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手段

①實物

②圖書。為幼兒選擇圖書要求畫面清楚、色彩賞心悅目,而且畫面要大,最好一頁只有一個畫面。

③挂圖、圖片、照片

④幻燈片、錄像帶

⑤自製教具

⑥多媒體

4.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途徑

①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

②日常活動與生活

③學習環境

④家園合作

(七)幼兒園課程評價

1.課程評價概述

(1)評價的目的

第一,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使教師能夠針對幼兒的需要、特點及個體差異,決定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活動形式、指導方式等。

第二,了解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過程,以及幼兒整體的發展狀況,從而評價課程是符合教育目的和適合幼兒。

(2)評價的作用

它具有(鑒定)、(診斷)、(改進)、(導向)等作用。

2.課程評價的內容

教育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幼兒)、(教育活動)、(教師)這三個方面作出評價。

對幼兒的評價,不只是評價他們掌握與課程有關具體知識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評價他們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方法、行為方式等。

對教育活動的評價重點是:是否為幼兒提供了與目標相一致的學習經驗,所提供的經驗是否與幼兒生活經驗及已有經驗相聯繫,使幼兒可有效地進行學習。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著眼於評價教師從設計、準備直到實施每個階段所進行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包括工作的技巧和態度。

3.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2)評價中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4)評價應客觀與真實。

總之,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進和完善課程,為幼兒提供更適宜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

九、幼兒遊戲

遊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遊戲是幼兒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交往,有助於培養幼兒健全的個性。

(一)創設良好的遊戲環境,增加交往機會。

(二)在遊戲中培養交往語言

遊戲有助於鞏固兒童的知識技能。如在角色遊戲中,幼兒以角色身份出現,以角色的口吻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感,這時他即是角色,又是自己,他會發現自我語言與他人語言的區別,也能自然的學會交往語言。另一方面,遊戲的魅力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積極性,使兒童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使交往語言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三)鼓勵幼兒積極交往

幼兒只有在與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才能學會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採取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促使幼兒間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往。可安排一些促進幼兒交往的遊戲,讓幼兒認真參與,以培養幼兒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培養幼兒在遊戲中的創新意識

幼兒遊戲的特點

1.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活動。

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主要表現在遊戲的內容、形式、進程等由幼兒自己選擇,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

2.遊戲無強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兒玩遊戲的目的在於遊戲活動本身,是為了好玩而遊戲,除此這外,別無其他目的。

3.遊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只要幼兒在活動中具有滿足感、成功感等積極的內心體驗,就可以說幼兒具有了愉悅的情緒體驗。

4.遊戲活動是在假想的情景中發展的。創設良好的遊戲環境,會使幼兒產生遐想,從而萌發做遊戲的願望。在環境的創設上,注意放一些實物和操作材料,這樣,不僅可以為幼兒遊戲提供必要的玩具,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遊戲中,我們常常能發現幼兒的一些問題,也能看到一些同伴間的矛盾,衝突等。這就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找出一條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從中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要鼓勵幼兒進行角色遊戲,因為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學會不同的角色間的交往方式,在遊戲中獲得群體意識。

(五)教學遊戲:幼兒教師為了實現幼兒園教育的任務、目的,採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我們通常把這種活動稱為教學遊戲或遊戲化的教學。

(六)自發性遊戲:是指幼兒自己想出來的、自己發起的遊戲,這種遊戲完全符合遊戲的特點,最貼近遊戲的本質,也是幼兒最願意玩的遊戲。

(七)遊戲的功能:

1.遊戲對幼兒認知發展的作用。

遊戲是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藉助於想像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活動。因此,遊戲可以使幼兒的聯想、想像、創造力得到發揮。

2.遊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3.幼兒遊戲對幼兒情感發展的作用。

4.遊戲對幼兒身體發展的作用。

(八)怎樣使遊戲成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

1.重視幼兒的自發遊戲;

2.充分利用遊戲組織幼兒園各類教育活動;

3.滿足幼兒對多種遊戲的需要。

(九)幼兒遊戲的指導

1.不干擾幼兒遊戲的順利、正常進行,不限制幼兒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不破壞幼兒自主活動的特點;

2.要能靈活地轉換角色。有時,教師是觀察者,有時是材料提供者,有時是監督者,有時是遊戲的合作夥伴。總之,教師參與遊戲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全隨著遊戲的發展而變化。

3.指導語言應該帶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積極思維,有利於引導幼兒去探索、解決問題。提問應有多種答案和選擇,而非只有一個答案。

對幼兒遊戲的評價應該是正面評價,這樣能保持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愉悅、成功的情緒體驗,有利於激起幼兒再次遊戲的願望。

十、幼小銜接

(一)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原因?

1.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的教育特點

(1)主導活動方面

學前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各樣的、豐富多彩的遊戲,幼兒在操作擺弄等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的指導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沒有作業和考試製度;小學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課是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固定,有作業和考試製度,學習成為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學前階段的生活節奏是寬鬆的。遊戲時間較多,生活管理沒有強制性,沒有出勤的要求,教師對幼兒在生活上照顧的比較多;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而緊張,作息制度嚴格。遊戲較少,教師對孩子的照顧較少。

(3)師生關係

學前階段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關係密切、具體;小學階段師生接觸主要在課堂上,個別接觸少,涉及面窄。

(4)環境設備的選擇與布置

幼兒園階段的教師的環境布置生動活潑,幼兒感興趣的區域活動中,有豐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幼兒操及擺弄,幼兒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的選擇遊戲及與同伴交往;小學階段教室環境的布置相對嚴肅,教師的桌椅擺放固定,教師沒有玩具,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餘地較少。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會及成人對幼兒要求相對寬鬆,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全社會都認可。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壓力小,也沒有來自完成學習任務的苦惱;小學的孩子壓力較大,自由少,孩子為了完成家長的期望不得不奔波在學習中。

2.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規律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有一定的階段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兒童的思維發展,前一階段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小學後就是以邏輯思維的發展為主。但是各個階段的發展是連續的,前、後兩個階段之間存在一個兼具兩個階段特點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既保留了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徵,又擁有下一階段剛剛出現的某些特點,這一時期教育學上被稱為過渡期。兩類教育機構都比較重視階段性,而忽視階段之間的過渡,這是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根本原因。

(二)這渡期:在兒童前、後兩個發展階段之間存在一個兼具兩個階段特點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既保留了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徵,又擁有下一階段剛剛出現的某些特點,這一時期在教育學上被稱為過渡期。

(三)幼兒園實施幼小銜接工作的指導思想

1.長期性而非突擊性;

2.整體性而非單項性;

3.培養入學的適應性而非小學化

(四)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1.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幼兒對小學的態度、看法、情緒狀態等,對入學後的適應關係很大。為此,幼兒園應當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特別是加強與家長、小學的的合作,來讓幼兒逐步了解小學,喜歡小學,最好愉快自信的跨入小學。

2.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

(1)培養幼兒的個性

(2)培養獨立性

(3)發展人的交往能力

(4)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3.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準備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3)發展思維能力和基礎能。

學歷提升執業資質代辦 龍老師13551157383 微信同號


推薦閱讀:

TAG:教師招考 | 教育 | 學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