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扎心真相:缺錢,能擊垮99%的女人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國慶節的最後一天,我去看了電影《找到你》。
奔著姚晨和馬伊琍影后的名氣去的,看了之後,卻感覺有點悲涼。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中國的母親真的是太太太不容易了。
無論披著多麼光鮮耀眼的外衣,只要用力撕光之後,依然是和生活耳鬢廝磨,終究困頓不已的尷尬。
姚晨飾演的李捷,是一名律師,精緻、專業、得體。
然而現實中,她一邊和前夫打離婚官司,一邊為了爭取撫養權拼了命工作。台上出得了庭,台下拼得了酒。
用盡了全力,只為了虛張聲勢的人生,沒有那麼狼狽不堪。
馬伊琍飾演的孫芳,經歷曲折,一直活在暴力、困頓和絕望當中。
出身社會底層的她,嫁給了一個不學無術還酷愛家暴的混不吝。
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卻偏偏得了先天性膽道閉鎖。
窮,只不過是一個字,足以擊穿一個母親的全世界。
在一個滂沱大雨的深夜,孩子永遠地離開了她。她抱著漸漸冰冷的小身軀,放聲痛哭,撕心裂肺。
電影一出,很多人都在感慨:女人啊,真是怎麼做都是錯。
顧家是錯,因為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等於沒有了主動權;
工作也是錯,為了孩子拼了命上班賺錢,卻被吼著「你不配當媽」。
是的,女人不容易,生娃的女人更不容易,生娃後「喪偶式帶娃」的女人簡直沒有了人生樂趣。
每一個公眾號都這麼說。
可是,他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沒錢,才是最不容易。
連養活自己都困難的母親,養孩子談何負責?
沒有辦法付治療費,付學費、付奶粉錢的母親,談何稱職?
整個故事的悲劇,本質上都是缺錢。
每一個女人的疲憊不堪,都是因為,陷進了錢和愛之間的漩渦。
先看看李捷。為了掙錢,她要像個男人一樣風塵氣地喝酒,還要一邊喝,一邊忍受喝巧妙推開客戶的咸豬手。
她像陀螺一樣,不分日夜地連軸轉;
她累到極點,無處傾訴,只能回到家裡向保姆出氣;
冷不丁,還要被前夫來一句:「你看你現在還像個女人么?」
再說說孫芳,她的男人早就可以忽略不計,她人生唯一的困難是:沒錢給孩子看病。
為了掙錢,她不得不賣身,陪酒,借高利貸。
然而,生活給她開了最大的玩笑,最後她依然是沒錢。沒有辦法支付床位費,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被強制出院。
因為窮困,所以殘酷。
「缺錢「兩個字,能讓愛孩子到極致的母親,從忘我到瘋狂,再從瘋狂到幻滅。
3個關於女性金錢危機的拷問
很多人都在說,《找到你》反映的是女性的兩難——事業和家庭,壓根兒沒辦法平衡。
其實,不然。這部電影揭示的是,所有女性的金錢危機。
這種危機是莫名被這個社會強加的。甚至,是一種毫無緣由的偏見。
首先,談不上富裕的女人,就活該在撫養權官司里處於劣勢嗎?
就看李捷。
她可以找一份相對清閑的工作,或者甚至做自由律師,騰出更多時間陪孩子,做一個大眾心目中的「好媽媽」。
然而,她沒有。
她在案子中傾盡全力,豁出去、拼了命,無非都是想賺更多的錢。
她怕,怕在經濟上失去優勢,就失去了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機會。
然而,試問,為什麼社會、法律、過去的審判案例會給出這樣的暗示:只有在經濟上富裕,才能養好一個孩子?
難道一個小康程度的女性,或者一個辭職了的全職媽媽再去找工作,給予足夠的耐心、時間和愛,就不能養好孩子了嗎?
所謂「一切為了孩子」的判例,為什麼偏偏要把錢放在考慮因素的最前面?
這是相當讓人費解的。不是電影解釋不明白,而是根本沒人質疑這一點的無稽。
這個社會似乎已經默認了——有錢才有一切,富裕是「得到」的前提。
其次,為什麼一個貧困母親無力支付費用,孩子就只能等死?
電影里有一幕讓我震撼至深。
孫芳窮得連飯都吃不上,正在吃別人吃剩的盒飯,醫院的護士悄悄把孩子給換了床。
本該待在醫院裡面的孩子,被運送著出院,而毫無反抗之力的孫芳苦苦追著,肝腸寸斷。
錢,甚至在這裡走在了生命兩個字的前面。
簡直是痛心疾首。
然而,是醫院決絕無情嗎?
不是的。在強制出院之前,護士已經幫她籌過錢。只是,醫院也不是福利院,不可能接受看不到盡頭的無底洞。
醫保制度、社會救助制度、貧困底層的就醫困局……一連串的問題,從這連根拔出。
其實,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可以每年支付幾百塊錢購買醫保。這當中可以獲得最高100萬的住院保障(根據參保時間和各地政策不同),也可以享有每年最高1000元的門診費用補貼。
這些費用,甚至不需要從你的口袋裡掏出來,可以直接由醫保和醫院結算。
然而這種最基礎的保障又惠及多少人?
多少底層農村的母親會知道?
又有多少生活都要掙扎的母親懂得參保?
這值得從這部電影開始,做一個更徹底的拷問。
再次,在一段親子關係里,比錢更重要的是什麼?
李捷曾經很輕蔑地說過一句話,「沒錢養什麼孩子啊?」。
是啊,養孩子在精英階層的眼裡,代表著高級中英文幼兒園,代表著看病就要上和睦家,代表著保姆幼師補習班,代表著處處都是嘩啦啦的碎鈔現場。
然而,我並不認為錢是生孩子的唯一前提。
農耕時代的人們生下孩子還直接扔在田裡呢,咱們人類還不是頑強不息進化到了今天。
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所有大人的「自以為「,都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在為自己的面子埋單。
正如李捷片尾的自述所說,
「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最該被感謝的是孩子。」
在一段親子關係里,比錢更重要的是什麼?也許我們可以親自問問孩子。
我絕對相信,答案可以很多,很多。
所謂平衡,滋長於你的內心
前段時間,姚晨在星空演講里的話,依然言猶在耳:
「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利;
因為當媽媽,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
是的,我承認當母親真的很難。
這個角色裡面的煎熬、撕扯和犧牲,甚至每日澎湃著對孩子的內疚、期待和溫柔,沒當過媽的人不會懂。
一個母親角色,能讓一個人更深層次地體會,什麼叫做愛。
也讓人更深層次地體會,什麼叫做孤立無援。
最根本的原因,是勞動掙錢的時候無法帶孩子,帶孩子的話就不能好好掙錢。
然而,真的只有「苦情」兩個字來解釋這個角色嗎?如果我們理智一點看,事實上並非總是如此。
我曾經有兩個前兩年當了母親的同事,平衡職業和家庭的做法迥然不同。
其中一個同事,堅持給孩子母乳餵養到兩歲。
為了持續產生母乳,每個星期還要去做通乳按摩,上班了堅持當背奶族。別人加班的時候,她提著手提電腦飛奔回家,喂完奶才在家裡繼續干。
身邊有人說她這樣做多餘,6個月以後的母乳完全沒有營養之類的。她完全沒有理會,她選擇的人生她樂意。
最後,她做到了,也從工作的職責和母親的職責中,獲得了平衡。
另外一個同事,從孩子兩個月開始就餵奶粉,甚至產假沒有放完就回到工作崗位上。
她每個工作日拼了命在職場衝刺,周末就完完全全抽出來陪孩子。
這種生活態度,當然少不了好事者竊竊私語過於拼搏,不夠顧家。
然而,她堅持認為吃奶粉的孩子也不見得有多落後,工作拼搏的母親也不見得有多失職。她也從職場和母親兩個角色中,找到了快樂和人生定位。
這兩個母親,有人以家庭為重,有人以自我成就為人生重點。
最根本的彙集點是,她們都有選擇權。
閑言碎語,沒什麼意義,可以根本置之不理。
她們的選擇權源於,明白內心需要什麼,可以怎麼去安排,當中的困難如何去克服,金錢這件事如何做一個長遠的規劃。
的確,對於一個身兼多職的女人來說,所謂平衡並不存在。
但是平衡滋長於你的內心。
咪蒙離婚的時候,別人吐槽她是報應。她霸氣回應:對於有錢女人來說,這不叫離異,叫恢復單身。
前段時間,張雨綺痛快離婚,大家出乎意料一邊倒地叫好:看男人的眼光不行,但是自己要行。
什麼叫做「自己行」?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就是要有養活自己的底氣和經濟獨立的硬氣。俗一點說,就是有錢。
與此同時,淡然看待各種支離破碎的現實撕扯——對自己寬容一些,沒必要追求絕對的完美。
「滿分媽媽」不存在,你的世界裡,最應該找尋的是「滿分的自己」。
這也許才是《找到你》以外,我們更應該找到的,關於中國式媽媽的最佳答案。
簡介: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我的公號「維小維生素」找我。
推薦閱讀: